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风险防控

2019-03-21 16:15刘志强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

刘志强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据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 亿。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校网络舆情事件,成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特点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互联网成为公众表达言论、宣泄情绪和传递声音的重要平台与窗口,形成集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和虚拟性于一体的巨大舆论信息场,导致网络舆情传播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网络舆情传播的突发性。在网络世界中,舆情导火索多种多样,具有不可预判、爆炸性、瞬间聚众、难以控制等特点,包括涉事主体对于突发舆情事件的响应时间、信息发布和处置措施等,都能成为舆情进一步发酵的关键因素。二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向性。在自媒体环境下,突发舆情事件的传播多次多向,网络热点一旦触发,舆情就会点线面、多渠道、多路径、全通道“病毒式”“爆炸性”扩散,传播方式也从传统的图文升级为音视频、H5 等融媒体形式,加剧了舆情传播的维度。三是网路舆情传播的变异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是模糊的,身份隐蔽和匿名传播导致海量信息会在各类舆论主体的多元需求下,进行二次加工和变异传播,甚至制造“民意”。

高校是网络舆情的高发地。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内部综合改革、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传导交织,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年增多,比如厦门大学“精日”学生、南京大学教师性侵事件、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等等,涉及师德师风、师生言论、学术不端等方面。这些案例说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受社会和媒体关注度高,一些涉高校舆情事件极易演变为公共舆论事件,轻则影响高校的声誉形象,重则制约阻碍高校改革发展,甚至影响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从近期涉及高校的网络舆情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网络舆情极易升温。不同于一般的涉事主体,高校作为舆情主体,天然地拥有基数庞大的“粉丝”。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不受束缚,熟悉网络表达,乐于参与舆论,因此涉高校舆情往往能瞬时传播,舆情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升温,形成“火烧连营”。二是群体极化效应明显。当涉本校舆情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的意见会极化为两种立场。比如站在学校一方,对社会网民的反面意见进行“群体抵制”,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对学校的不满对社会网民进行“网络声援”,形成群体极化效应。三是网络包容度低。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教师理应为人师表,大学生理应积极向上,社会大众对高校及其师生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当涉高校舆情爆发时,事实本身刺激强化了认知和现实上的偏差,导致社会大众的容忍度降低,高校未能在有限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更加激化网络矛盾。四是线上线下传导交织。高校学生自控力不强,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强烈,极易将网络现象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受到“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煽动时,可能发展出参与社会群体事件的倾向,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行动同步的倾向。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改变,加大了高校处理突发舆情事件的难度。近年来,高校屡屡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表现出认识不足、响应缓慢、处置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声誉和发展。

一是部分高校对舆情发展的警惕性不高。对高校来说,网络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最大变量。但目前,部分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水平不高,对舆情的走向和趋势的预判能力不强,对网络舆情主体的呼声不够重视,不能及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不能迅速作出回应,应对方式简单粗暴,导致重大舆情危机。二是高校对舆情应对机制运用不成熟。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涉校网络舆情能够做出响应,也建立了相应的舆情监测及预警机制,但在面对具体个案时客观呈现出不熟练、不专业,能力有限的问题。比如高校在对引发舆情的事件进行调查取证时,受到事实层面调查时间的制约,不能在黄金时间做出官方回应,引发网民猜测和反感心理,导致网络营销号借机炒作,进一步给高校带来舆论压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建议

当前,传统的宣传说教和舆论控制已经不能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态势。新时代要有新气象,高校科学运用舆情监控,积极开展舆情引导,推动舆论引导工作走上新阶段,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意识。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理性看待网络环境的复杂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不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建设,彻底转变观念僵化、意识淡薄等传统思维观念,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测联动机制。成立网络突发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突发舆情事件的舆情应对,督促舆情相关单位及时回应、查清事实并提出舆情应对草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应成立舆情监测中心,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意识强、精通网络技术的舆情监测团队。按照舆情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建立涉校舆情分级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三是加强网络主流思想建设。高校应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官方新媒体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建立一支校园网络评论员队伍,在网上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善于倾听“网络民声”,及时回应师生诉求,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舆情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