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式下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分析

2019-03-21 15:36:21
传播与版权 2019年4期
关键词:受众数字人员

肖 甜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南京 210000)

互动模式已经成为市场与群众联系的常规模式,在加强互动中,市场信息才能代表群众的想法,形成市场导向,成为设计人员设计参考的资料。在视觉传达中亦是如此。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互动模式以及随互动模式而改变的视觉设计都各有特色,设计人员需要研究这些内容,使设计内容符合互动模式下的设计对象特点。还要利用网络互动,提高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互动模式下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分析。

一、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互动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媒体传播方式,使数字化媒体成为主流形式,其在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数字媒体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渠道,也为信息交互提供了新环境。而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也由单向转为双向,在双向传播中,数字媒体带来了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又改变了受众的角色,使其不扮演信息接收者,还可以充当传播者。在这种互动模式中,信息反馈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只有双方不断反馈,交流才能一直进行下去,数字媒体才能不断满足受众需求,这与传统中的单一媒体传播形式是截然相反的。数字媒体环境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概念和理念,使其呈现载体和呈现形式皆出现新的变化。数字媒体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更趋向于多维模式,双向互动传递成为主要的传递方式。互动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完善自身,使后者在改革升级中满足现时代需求,满足互动模式要求。在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为其设计提供了辅助作用,使其顺利渡过改革时期。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模拟受众的交流方式,以使设计成果能接近受众,与受众做好互动工作。

二、随互动模式而变的视觉设计

媒介即信息,媒介的发展会带动信息工程的进步,会使社会发展更加迅速。数字媒体下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在传播的过程中,还能同时容纳海量数据,使数据能安全传播出去,在信息传播后,受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反馈信息建议,使数据更加健全完善[1]。数字媒体更是将视、听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满足观众感官要求,而这一切都为视觉设计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和观众基础。视觉设计会随互动模式变化而变化,现在的视觉设计已具备数字化特点。在视觉传达设计改进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移动设备皆可成为其联系受众的载体与渠道。在这种条件下,交互式广告及其他交互式优质作品层出不穷。在交互式广告传播中,受众可以在观看广告之余体验趣味。相关的数字终端屏幕具有触摸功能,其会在观众触摸后,自动分享设计信息传播过程。在互动中,受众与设计人员完成了“沉默式交流”。在所有的互动模式中,视觉传达设计传播信息形式更加多元化,受众接受、编码、储存及检索信息等过程皆会融入信息传播过程。多元化的数字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渠道,在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考虑这些媒介的运行特点,还需要设计出独具一格的内容,使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占据一席之地,使其不会被受众有意过滤掉,使其能抓住受众眼球,使受众能主动与媒体建立交互关系。在交互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人员还要做好反馈工作。

三、基于互动模式的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

(一)互动化

在网络互动模式普及应用后,数字媒体传播中的交互性特点越来越明显,而多种传播载体、设备的出现和应用,也增强了数字媒体传播的互动化。将这种特点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起来,会使后者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互动模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更能为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效果,使观众容易进入情境,感受视觉传达设计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之处于共鸣状态[2]。最明显的便是公益广告,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关注广告内容,还将重点放在情感互动上,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都能带给观众真实感,使观众在这种行动体验中,与广告中的人或事形成共鸣。在互动模式下,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传播范围会扩大到全球,其感觉形式会由单一的视觉扩展到听觉和触觉等,语言也由单一形式扩充为多种语言。数字媒体所在的网络环境为视觉传达设计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传播实现全球互动化、民族互动化。

(二)广泛化

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互动化越强,其个性化要求就会越高,在满足这些个性化要求的同时,其也实现了广泛化的目的[3]。在此方面,数字媒体以及受众群体都会出现广泛化特点。微博、博客等都属于新时代的数字媒体互动平台,其作用功能有区别。前者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优势,后者在受众各抒己见、信息分享等方面有优势。这些平台的应用,使得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都得到满足,在数字媒体互动中,受众群体也会变得更加广泛化。不同的平台,针对受众群体不同,若要获得最多的忠实受众,平台还需要利用视觉传达设计来满足这些广泛化群体的个性化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广泛,其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比较强烈,所以可以满足受众需求。

(三)以用户为本

互联网为视觉传达设计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其联系受众提供了纽带。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种依赖感增强的同时,媒体人员需要考虑用户的感受,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和体验要求,使传播效果更显著[4]。互动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信息获取渠道,但在其与受众交互关系中,受众占据主导地位,其会对传播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必须以用户为核心,设计符合受众审美和需求的作品。

四、互动模式下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的措施

(一)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包容性

视觉传达可以分成视觉和传达两部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设计画面使其展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传达准确高质量内容。这种设计的及时性和实时性较强。在数字媒体中,视觉传达设计利用的语言不止图画或文字、视觉语言,其还涉及其他领域,所以在设计中,需要从多角度考虑设计内容,这要求内容设计需要满足包容性要求。基于互动模式,设计人员可以将受众作为互动对象,也可以做好与其他设计人员的交流沟通工作,以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使设计作品设计格局更大,使设计观念更加新颖。在互动交流中,设计人员也可以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运用更多元的设计方式,将数字媒体下的图片、文字、电影等形式集成在一起,焕发更大的魅力,达到更良好的视觉效果[5]。这种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虽然集成了多种形式,但其在表现方面都呈现统一特点,且其展现角度多元化,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使观众拥有更多感官,这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二)将艺术灵感渗透其中

设计往往与艺术有关,无论设计何种对象,都要使该对象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满足艺术美要求,这可以使作品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基于此,设计人员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渗透更多的艺术灵感,使受众在传达作品中感受美。在数字媒体时代,艺术感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往往能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信息能在受众眼里、心里占据有利优势,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主动接受这些信息,而非其他的庞杂信息,所以在此方面,融入艺术感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也可以满足实效性和时效性要求。在融入艺术灵感时,设计人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选择艺术元素,需要使这些元素符合受众审美,还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多种展现模式和方式,使不同群体找到适合自身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6]。

(三)采用动态化设计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给人的印象为:平面形式、静态化,这些设计作品已非主流形式,其不再符合受众要求,也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数字媒体作用下,网络互动的运用,促使设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观念和方式。这些设计作品动态化非常强,与群众的日常行为可以保持同步同调。在数字媒体和通信工程发展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的普通日用品,这些设备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载体,对设计事项和设计模式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设备的可移动化、动态化迫使视觉传达设计动态化,如此传达内容才能随时随地传播给受众,使受众获得相关的信息。另外,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新兴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动态化设计,三维立体技术以及电脑CG绘画技术等都可以使设计内容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数字媒体与许多行业都有联系,这为设计人员多角度设计内容提供了素材,所以设计人员能采用多种动态化的图片和音乐电影等,来完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使其传递的信息量增加,传递效果提升。动态设计还突出了作品的创造性和创新特点[7]。

(四)做好与受众的互动工作

互动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要求所有的设计内容都要经历网络互动,即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性。在此方面,可以利用人机交互及设计人员交互来达到目的。在人机交互中,受众会与手机、电脑等移动中终端设备建立交互联系,在交互过程中,设备会成为信息获取渠道和视觉传达设计内容的载体,其实效性和时效性较强,所以能不断更新信息,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保证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受众对其的忠实度和好感度会快速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会更快,传递范围会更大。在人与设计人员交互中,主要体现在受众与设计人员之间的互动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调查获取群众意见或建议,在信息整合分析中了解受众需求或市场导向,才能设计出令大众满意的作品[8]。

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互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人员需要借鉴群众的意见,提高视觉效果和视觉品质。互动模式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先天优势,不仅体现在强化视觉效果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竞争力提高上,其还可以使视觉传达设计成品传递出核心内容。这些优势都要展现给受众,受众才能获得更大的观感。在未来,两个结合优势会更加显著,视觉传达设计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专业化程度更高。设计人员还要加大研究力度,使其发展前景更好。

猜你喜欢
受众数字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8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