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的新时代担当

2019-03-21 15:17黄娟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黄娟

高校思政教师的新时代担当

黄娟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都需高校思政教师肩负新的时代担当。从丰富理论研究、创新传播形式、实现知行合一的角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政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的示范者的角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应有的新时代担当。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时代担当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且强调,广大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中国梦[1]。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交付给高校思政教师的时代使命,更是高校思政教师应有的新时代担当。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应有担当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新时代内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既需要不断对社会主义理论加以完善,更需要在新挑战之下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思政教师是广大青年思想高地的坚守者,肩负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一) 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既获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新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如何认识全球性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略,不仅需要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更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理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道路有深刻的认同,对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有充分的自信。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设伟大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从而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当前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也需对此作出应对和完善,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同时,高校思政教师需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形成理论自信,坚定道路自信。

(二) 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制度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育者,肩负着重大时代使命[2]。青年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身伟大事业,并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大学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树立人生目标的特殊时期。因此,不论是引领青年学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是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结合起来,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3],高校思政教师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信息获取的渠道丰富、庞杂而又难辨真伪。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方法论分析,青年学子难免因迷惑而盲从。高校思政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青年学子提供系统的方法论,培养辨析的能力,而且能从实践的角度,帮助青年学子将理论认识转为为实践能力。这些都将为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托和智力支撑。

(三) 贡献中国智慧,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无法阻止的时代潮流,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更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全球化趋势之下青年人的价值领域呈现出多元价值冲突的格局。全球化进程在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青年学子、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各种矛盾,我们不仅需要认清全球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而且需要客观分析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明确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开放中的发展的策略与定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政教育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变化之间的关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以包容的姿态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守社会主义 阵地。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既为我们继续开创伟大事业提出了新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帮助青年学子树立理想信念,并将个人追求统一于中国梦,都需要高校思政教师承担起时代的使命,担当特殊的时代重任。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应有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这些无疑都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传播、践行上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担当新的时代角色。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人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业群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更是学者求真精神的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是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切实推进思政教育的思想利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需应对新形势不断丰富和完善,对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理论支持。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专长,围绕社会新矛盾下的问题展开系统的理论探究,为推进小康社会建成和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的依据。

高校思政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研究队伍,具备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完善的专业队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对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的解读、解答、解决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贴近中国的实际,解决中国的问题,成就中国的事业。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政治人

高校思政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4]。他们不仅承担着一般的知识传递、文化传承的使命,还承担着思想引领的重大职责。

向青年学生传递社会价值,使之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青年学生有效地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理想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价值,是高校思政教师的重大时代使命,更是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播,是涉及信仰层面的意识形态传承,这不仅需要传播者具备系统的知识架构和知识储备,而且需要传播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和信仰。高校思政教师是唯一能将此二重身份进行有机结合的群体,因此,也只有高校思政教师能扮演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和传播者的政治人角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高校思政教师的政治人角色既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又是高校思政教师的独特使命。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的示范者

高校思政教师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高校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教育。

思政教师不仅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能力,而且政治立场坚定,能以身作则为青年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挑战,高校教师应借助深厚的理论功底,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青年学生认清社会矛盾,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升华青年学生对理论的认知。

新时代提出新使命,高校思政教师惟有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时代使命,才能更坚定自己的方向,也才能扮演好自己的政治角色。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履责之策

高校思政教师在新时代承担时代使命,担当时代重任,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新角色的特点,从角色的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并创新传播形式,不负时代重托。

(一) 发挥学术人角色,丰富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建设迈进新时代,在经历外界的不断挑战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业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完善,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专长,针对社会新矛盾展开系统的理论探究,为推进小康社会建成和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的依据。

(二) 发挥政治人角色,创新传播新式

传统的理论宣传高处不胜寒,缺乏观众,缺少平台,需要改变传播形式,吸引大众关注和参与互动。在创新传播形式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是要借助新媒体,制作相关视频短片、动漫、电影、纪录片等,吸引大众的关注。既要从内容上精选大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解读、解析;又要从形式上去除理论的学术色彩,让理论回归生活;还要在形式上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去除理论的深奥与艰涩;更要契合青年群体的关注热点,积极跟进社会变化,及时引导社会舆论的健康氛围。

二是要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丰富大众的体验感,增加参与乐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普及化的宣传。中国的网民群体的庞大和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都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利用好网络的优势,规避风险。好的宣传资源,必须结合有效的传播媒介扩大影响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是要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关注和跟进时事的发展变化。任何的理论宣传与社会思潮都对应着一定的社会需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及时、高效地跟进时事变化,解答大众疑惑,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引导社会意识,才能引领青年的思想。

(三) 发挥示范者角色,实现知行合一

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使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但理论引导仅仅是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示范引领,使青年学子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和人生追求,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5]。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破除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刻板印象,要用鲜活的例子、生动的故事、深刻的理论向青年人传递理论价值。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以理论层面的抽象学习为主,实践学习为辅,从理论导向实践,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却缺乏实践的针对性。高校思政教师要尝试从以“理论为主,理论导入实践”转向“实践为主,实践导入理论”,让学生从鲜活生动的现实中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从现实中引导出对理论研究的深层需求和实践针对性,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现代化建设的自信。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从品格塑造的人生导师的身份向陪伴同行的心灵使者的身份转变。高校思政教育虽是以塑造人格品质为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高在上的导师形象往往容易失去青年学生的信任与亲近。尤其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碰撞之下,青年学子难免迷惑盲从,思政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智力支持,更需要从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呵护。让青年学生首先建立起对思政教师的信任,进而打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任的通道。

高校思政教师既有责任营造好思想交流、学术探究的氛围,更有义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思政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既有利于增进师生和谐关系,建立信任的基础,又能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示范,实现知行合一。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不论是政治使命,还是时代担当,都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

第一,高校思政教师既是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人,也肩负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大使命。

第二,高校思政教师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使命,创新和探索思政宣传的新形式、新媒介和新机遇,不仅吸引大众更多关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影响力。

第三,高校思政教师担负着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使命,引领青年人从知向行,实现知行合一,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建设者和智力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在这个特殊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政教师要勇于承担时代使命,担当时代重任。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1).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政[2008]5号,2008-09-23.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 05(1).

2018-12-10;

2019-06-11

湖南省2016年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为重点的纲要教学改革研究”(JG1637)

黄娟(1981—),女,湖南衡阳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19992515@qq.com

G640

A

1674-893X(2019)03−0110−04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