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19-03-21 15:17杨柳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因素职业

杨柳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杨柳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马克思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巨大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他的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谈到了择业问题的由来与重要性、青年择业时的心理状态和考虑因素、应选择怎样的职业以及择业的原则等问题。由于时代环境不同,与青年马克思相比,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考虑的内外部因素也有显著差异。面对更具挑战的就业形势,青年马克思“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择业观依旧能够给予当代大学生立志高远、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统一等有益启示。

职业选择;择业考虑因素;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用“三个一生”概括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即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战斗不息的一生[1]。马克思不仅以他的宝贵品质丰盈了自我、成就了自我,而且以个人的实际行动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巨大的理论与实践贡献,至今仍被全世界人民认为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伟大人生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既不改赤诚初心又不断自我超越的辩证结果,这种赤诚初心,在他17岁撰写的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当中,得到了呈现。

一、重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835年青年马克思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充分表明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择业观。尽管时代不同,但也并不影响这篇经典文章的现实性和可读性,重新阅读此文能够给人以新的思考。

(一) 文章的写作背景

1835年秋天,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即将高中毕业,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从象牙塔到现实社会,身边同学的想法不尽相同:有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和学术事业的同学;有打算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幸福的同学;有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理想的同学。当时的马克思只有17岁,作为一名青年,他没有被同辈人的择业想法左右,相反,他摒弃了迷茫和焦虑的情绪,提交了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客观且理性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以此表明自己“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慎重态度和远大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既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在高中毕业时,马克思也面临着和当代大学生相似的择业问题,对待职业选择,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钻进具体社会分工的比较当中,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择业问题进行了严肃且全面的思考。

(二) 文章的主要内容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全文不长,但逻辑清晰,语句通俗流畅,体现了17岁的马克思在写作和思辨上的才能。该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选择职业问题的由来

人之所以需要做出职业的选择,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客观现实性,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没有意识,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本能的活动,不会尝试突破这个范围,但人却不是这样。人的目标在于“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人和这个目标分属两个范围且有一段距离,要达到这一目标,人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实现,这个手段就是职业。也就是说,职业是人和人类要达到高尚境界的必须手段。另一方面,是人还具有主观能动性。通向高尚的手段是职业,但究竟哪种职业最适合自己,却需要人自己去找寻。也就是说,职业的选择需要人通过自我主动的选择来实现,不是由谁安排或者听天由命地被动接受。

2. 选择职业的重要性

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在于选择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需要承担选择失败的风险。人能够进行选择,并且还能够选择一个令自我长久满意的职业,即可以说是成功的择业了。但是,只要有选择,就必然有好的结果也会有坏的结果,有的人只看到职业的表面光鲜或短期效益,没有深入了解这个职业,则会因为选择的盲目性,导致自我热情的难以持久,最终迁怒于职业目标的欺骗性,难以从职业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便是职业选择的失败。因而,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要秉持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做出认真的考虑。

3. 青年选择职业时的心理状态

在马克思看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是具有“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意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走入社会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却又忧心忡忡,害怕面对。二是具有“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的不稳定心理,对职业的新鲜感让人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日复一日的枯燥感则使青年动摇信念,心绪容易波动,难以坚持。

4. 选择职业时真正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选择职业时,青年的考虑因素往往不再单一,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乏虚荣心的驱使、名利的诱惑等。但这些都不是马克思认为成功择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他看来,真正在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我意愿,即从本心出发的职业倾向,可以通过父母的经验来获取理性支持;二是所处的社会关系,即所选职业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三是个人的体质,即要根据自己体质的客观现实来选择职业,进行创造;四是现有的能力和潜能,即所选职业要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或能够进一步激发自我潜能,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5. 选择怎样的职业

把上述因素都考虑清楚之后,就能够筛除一部分不符合自我实际情况的职业,但仍需在剩余的选项中挑选一个“完美境地的职业”。这个职业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我尊严得到满足;叫人发自内心深信;能够提供广阔的工作空间。因为所有的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最后的职业选择不需要是最高等的,但一定是最可取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最高等的职业,如果没有在自我内心扎下思想的深根,同样也不会让人获得长久幸福。相反,只有选择自己最为珍视且坚信的职业,才能够激励自己、保持敬意、获得尊严。

6. 选择职业的原则

马克思在文章结尾部分提出了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即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这是由人类的特性所决定的,只有为他人幸福而付出的职业选择,才能够使自我也趋于完美,比起闭门造车的成就,家国情怀明显更胜一筹。只有遵循这一选择指针的人,才能够为历史所承认,才能够筑成伟大事业、发挥永恒作用、成就高尚人生。

上述内容就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所呈现的择业观。尽管当时的马克思年龄还小,所处时代也不能和现在相比,但青年马克思审慎而又充满忧患意识的思考,令人感动。回到当下,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又在考虑些什么呢?

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教育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820万人,就业形式更为严峻[2]。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的话题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扩大,高考录取比例从最初的4%左右上升到了如今的80%以上,“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广大学子头上。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对他们自身特点及所处时代相应的考虑。

(一)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特点

1. 所学专业决定职业倾向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高校在招生时的专业划分也越来越精细,除了文理科的巨大差异,不同专业门类的界限也越来越清晰,并以此确立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和以往各职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不同,当今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职业倾向,比如文科学生更倾向于公务员、记者、律师等职业,技术专业更倾向于企业研发部、各类研究院所,医学专业对口医护职业,艺术专业对口文艺工作者,等等。尽管社会上也存在专业与职业不符的情况,但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已经在大方向上决定了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要想在两大门类之间任意跨越,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2. 期待又畏难的矛盾心理

在选择职业时,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源于个人所做选择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在选择职业,而是在寻求职业。社会流动性加大,产业更新换代快,既要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形势,又要科学判断职业的走向,这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焦虑感。他们期待走入社会,尝试经济独立,向父母及同辈彰显自我价值,但又害怕求职时失败的压力、入职后竞争的残酷以及必须面对的其他困难。

3. 理论知识更胜实践经验

比起在课堂上学习的系统深奥的理论知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锻炼,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课堂教学缺少实践环节、各专业缺乏对口实习基地、课后实践时间零散,他们唯一能够在正式进行职业选择前积累实践经验的途径就是校内实习、校外兼职(以家教为主)以及寒暑假的短期实习,且所得实践经验零散片面。这种理论强于实践的现状一方面使大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工作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大学生轻视实践经验,产生骄傲自负的情绪,缺乏向前辈谦虚求教的态度。

4. 能力评估和定位不准确

校园和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里的自我鉴定与社会需求方的鉴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同等学力的情况下,业务、组织、沟通、应变能力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由于缺乏职业定位辅导及职业能力评估测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前都没有进行过SWOT分析,缺少对自我全面系统的了解,最终导致两种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一是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导致的“高不成”的痛苦;二是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导致的“低不就”的不甘。

(二) 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素

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所呈现的特点是整体成长环境和特殊人生阶段所决定的,而真正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权衡利弊的因素,才决定了他们最终的职业选择。这些因素概括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选择自主创业这一特殊因素。

1. 外部因素

一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需要克服的难关、人民希望解决的问题,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就业。部分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排在首位,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或应征入伍,把去基层、进军营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投入为人民服务或国防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二是用人单位的综合情况。比起国家宏观层面的就业引导,具体用人单位的综合情况才是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这一考虑又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用人单位的社会地位,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其社会地位都与单位形象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单位形象也会更好,其社会地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稳固或提高。在大学生看来,选择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更高的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能够依托用人单位来实现自我形象的提升。因此,正在选择职业的大学生会被公检法系统的公权力、世界500强企业的硬实力、高等教研院所的竞争力等深深吸引,优先考虑这些用人单位。②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这是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实在的核心考虑因素。事实上,选择职业就是在选择生活质量,它代表一个人根据自我劳动的效益所能获得的报酬,且直接决定了当事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工资待遇如何、员工福利如何、工时要求如何、休假条件如何,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全面考察用人单位时会咨询的问题。③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实力决定前景,用人单位的实力,决定了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也决定了单位员工职业的稳定性。当代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一份稳定且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业,是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的,因而也会对此进行预判。

三是家庭期望及婚姻规划。家庭及婚姻的影响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外部因素,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职业地域的选择上。在原生家庭里,父母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意或无意地告诉孩子哪种职业更好,希望他(她)从事哪方面的职业,这种期望实际上也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期望效应”。当真正进行职业选择时,大学生就会考虑父母的意见,并满足父母的期望。而除了考虑原生家庭以外,对自己未来婚姻的规划也会影响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所在地。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各省份聚集到高校,少男少女确立了恋爱关系,但毕业求职时又面临回自己家乡还是去对方家乡的难题,这一因素也困扰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2. 内在因素

一是个人综合能力。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既有天赋也有后天习得,天赋的能力引导得当就会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反之也可以造成“伤仲永”的悲剧;而后天习得的能力则与努力和决心有关,比起天赋的不可改变,后天习得的能力则显得更加公平,每个人都能够在允许的情况下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映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上,个人综合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马克思提到的“体质”因素、“能力和潜能”因素,都归于这一类。当前,严峻的就业现实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以自己的能力去对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判断是否能够通过改变或提升自身的能力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做出职业的选择。因此,个人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和当代大学生双方都非常重视的因素,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考虑。

二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基于前面提到的现实状况,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考虑中则显得奢侈。尽管如此,也不能否定兴趣爱好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所占据的分量。一定程度上,兴趣爱好才是维持对职业充满激情的原动力。大学生深谙此理,因而在选择职业时必然会尽可能地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乏因为某职业符合本人兴趣爱好而放弃别人眼中更好的职业的案例。

三是名利与虚荣心。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职业选择因素,甚至很多情况下求职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这个因素的影响。受家庭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会把名望权势、金钱视为自己入职后最珍惜的东西。那些“北大毕业生怎么能去卖猪肉”“大学毕业竟开煎饼铺”等言论,实际上就是受这个因素影响的表现。对一个人的评价必然离不开“名”与“利”,但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却因人而异,究竟是求权贵之名还是求德行之名,究竟是求小我之利还是求人民之利,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3. 新的选择——自主创业

当代大学生还有另外一个职业选择,那就是自主创业。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各大高校也制定了相当有资助力度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融入社会,解决就业问题。

自主创业和传统的职业选择一样,也有外部和内在的考虑因素,但是具体的考虑因素就不同了。自主创业对外需要考虑的是优惠政策、市场效益等因素,对内则是资金链、团队合作等因素。选择自主创业,则当事人既是用人单位也是求职者,大学生敢闯敢干、年轻有活力、充满激情,能够把握市场需求规律,创办出富有生命力的企业。从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少,还有一些创业的人正在路上,跳出传统职业的选择,正确评估创业机遇和风险,走上创业的道路,不失为新的职业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乐意尝试的。

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启示

(一) 青年马克思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之比较

通过重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可以明显感受到两者在择业观上的异同。从相同点来说,青年马克思和当代大学生都会考虑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存在的社会关系,都会考虑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职业。从不同点来说,两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明显不同。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读书无用论”与“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竞争;而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高中生和大学生则都是“天之骄子”。两者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倾向也不同,青年马克思更偏向理想主义,而当代大学生则更偏向现实主义,青年马克思立意更高远,而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考虑也无可厚非。尽管如此,《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仍然能够给当代大学生点燃职业理想的明灯,为当代大学生给予力量和慰藉。

(二)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启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于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志高远

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他的思想也闪耀着伟人的光辉,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马克思那样,树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但也依然要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立大志、干大事。只有高远的志向才能不断激励当代大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在选择职业时,当代大学生要尽量摒弃眼前短暂的利益,抵制名利的诱惑,选择更具奉献性、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的职业,这样才能够因他人获得幸福而体验人生的 快乐。

2. 不忘初心

青年马克思说:“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4]马克思的话与当今时代“不忘初心”的主旨不谋而合。当代大学生在入职前需要确认自己的本心,在入职后也要时常回顾自己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够继续前进。

3. 坚持到底

任何职业都有它的困难,别人眼中的成功也不过是当事人极力克服困难以后才品尝到的甘甜。马克思深谙青年人“三分钟热度”的秉性,因此给予了分析和忠告。当代大学生自然也逃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弱点,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可以适当预想和揣测将要面对的困难,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到底,不做自不量力的事,但要做自己能够尽全力做到的事。

4.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否对这份职业心存敬畏,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在这份职业中保持高尚的情操。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4]真正发自内心珍视自己职业的人,会尊敬自己的职业,坚持职业操守,不做给所选职业抹黑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学会爱岗敬业这一课,无论是对自己德行的修炼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讲,都大有裨益。

5. 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马克思所说的“最能够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通常来说都是更讲奉献、更加艰苦的职业,当代大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成为这些职业中的一员,但是学生党员,却必须把这一选择放在首位,这是党员这个身份给予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尽管当今时代对于学生党员来说在考公务员、从事高校辅导员等职业上有优势,但仍然有很多学生党员不考虑这些职业,因为在基层工作的辛苦让他们望而却步。有研究者曾对高校学生党员在择业观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如下概括:社会担当意识缺失、抗压抗挫能力不足、就业期望水平偏高、择业诚信意识淡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5]。学生党员尚且如此,又何谈其他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多为他人奉献呢?因此,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在职业选择中的带头作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学生党员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

6. 咨询他人的经验

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当代大学生开创事业的起点,是积累职业经验的第一步。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当代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免不了迷茫,在这个时候,父母、学长的经验和建议,对于大学生则非常有用。关于这一点,青年马克思也在寻求职业选择支持时提及: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人世辛酸,能够给予我们理性的建议。大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前,积极主动地咨询一些意见、听取一些建议,将有助于择业的成功。

7. 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青年马克思主张把社会理想与个人职业理想统一,他坚信一旦这样选择了,“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不是放弃个人理想,相反,社会理想为个人理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练兵场,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给广大青年提出的希望那样:“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6]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2] 李克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中国教育报,2018-05-25(0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8.

[5] 神彦飞.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调查研究——基于山东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择业观调研[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56-66.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019-03-21;

2019-05-27

杨柳(1993—),女,四川达州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yangliu0624@csu.edu.cn

G412

A

1674-893X(2019)03−0014−05

[编辑:胡兴华]

猜你喜欢
马克思因素职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解石三大因素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