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2019-03-21 15:17吴昊操文杰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生大学生专业

吴昊,操文杰

“从游”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吴昊,操文杰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从游”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形式,古之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清华大院原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提出了著名的“从游论”,倡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行其是、专业教师和创业学生缺乏交集、教育投入与教育实效不匹配等问题,将“从游”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构建师生同创模式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创新驱动、多维支撑,使教育效果充分彰显。构建师生同创的创业教育模式应当从营造师生同创氛围,汇聚师生同创资源、搭建师生同创平台等方面着手。

从游;创业教育;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青年大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和创造活力,是大众创业的生力军。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投入巨大、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双创”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将“从游”教育理念融入创业教育,是发挥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的有效路径。

一、“从游”教育理念概述

“从游”一词出自《论语•颜渊》,“从夫子游”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方式。通过游历、交流、解惑,完成知识学问的传递、人格品质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1]。“从游”教育理念在我国古代书院中运用广泛,如宋代陆九渊在应天山结庐造屋,创建象山精舍,《象山年谱》记载:“从游之盛,未见有此。”到了近代,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这样描述:“古之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间尝思之,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梅贻琦校长将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比作“从游”,认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教师和学生应保持密切交流,把师生相处的机会从教室延伸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奏技者”与“看客”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跟随教师“濡染观摩”,师生互相促进,形成共生、共学、共进的师生关系。

“从游”教育理念对现代高等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一方面,“从游”教育理念倡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当前,在高等教育尤其在本科教育中,师生关系疏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课堂外“不相往来”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与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从游”教育理念倡导新的教育方法。所谓“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成,不为而至”,“从游”教育理念强调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而习得的内容除了知识学问,更重要的还是人格、品性、风范、坚持等课堂上难以有效传递的深层次的道德品行与价值观念。显然,“从游”教育理念更符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分。

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行其是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相互割裂的情况。一方面,大学创业教育在实施层面主要由高校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统筹推动,没有将各教学单位和专业教师纳入创业教育体系,这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真正渗透到高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无法形成一体化推进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高校在专业教学之外单独开设了创业课程,主要讲授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存在着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剥离的现象;创业基础知识无法与专业知识衔接。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行其是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现象严重,大学生很难将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链接,运用专业技能开展创业活动,导致大学生创业难以进入实践环节。即使有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创业实践也普遍存在项目层次较低的现象。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起大多源于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渠道运营、资源整合、营销手段等支撑项目运作,这些项目往往扎堆于入门门槛低、技术要求低的领域。商业模式创新并不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极易被复制和模仿,导致大学生创业项目同质化、低层次竞争激烈的局面。

(二)专业教师与创业学生缺乏交集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呈现“上热、下热、中冷”的局面。高校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热情高,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但高校教师接受创业教育、进行创业教育、指导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较差,创业教育似乎与广大专业教师关联度不大。实施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业并未纳入专业教师的工作范畴。

学校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是教育的一般实施过程,在创业教育中,教师引导这一关键环节严重缺失。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和行政干部组成,缺少专职的创业指导教师和由专业教师担任的指导老师,无法满足创业教育全面推进的需要,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中高校大多提供较为完善的场地、融资、交流等服务,相关创业导师提供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指导,而不同领域的专业指导、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无法实现,出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

(三)教育投入与教育实效不匹配

当前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如火如荼地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培训、举办创业赛事、提供创业场地,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体系。但是总的来说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表现为创业课程的普及度不够。限于师资力量和机制问题,当前各高校还仅仅将创业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开设,课程数量有限,学生根据兴趣选课,创业课程教学仅面向少部分同学。其次表现为创业实践开展不足,与学生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创业活动相比,真正发起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变得更为稀少,“项目荒”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常态。最后表现为创业项目成功率低,以创业实现就业的人数在毕业生中的占比极低。根据新景程发布的数据,本科毕业生创业率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为1.2%、1.52%、3.37%。虽然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来达到,但是极低的创业成功率仍然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

三、“从游”教育理念融入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当前,创业教育中师生关系大致有三种形态:一是教师“看”学生创业。由于创业导师专业程度不够,形成了无创业经历的教师培养无创业经历的学生的空对空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创业导师往往只能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在创业实践阶段无法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二是教师“教”学生创业,部分高校聘请企业家、创业者担任创业导师,这种情形下导师能够在学生的创业实践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教”学生创业。但校外导师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能够起到的教育效果难以保障。三是教师“带”学生创业,在创业团队中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同创业,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伙人关系。“从游”教育理念倡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濡染观摩、润物无声,将“从游”教育理念融入创业教育,就是要构建师生同创模式,在师生同创的过程中既能传授创业知识技能,也能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师生“从游”同创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创新驱动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形式主要包括提供商业服务和技术创新。前者重在商业模式创新,后者重在科研成果转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中如果缺乏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创业实践就会被快速复制,况且大学生的资源和能力也难以与社会力量匹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驱动力来自创新,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实践应当是在创新基础上以科研成果转化的创业实践。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场所,高校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全国共有 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85项,占通用项目奖总数的82.6%。其中,有76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47项,占通用项目奖总数的65.6%。[3]高校教师既是教师也是科研工作者,是科学技术的研究者和科研成果的创造者。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科研成果丰硕,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构建师生“从游”同创的模式,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将科研成果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进行转化,既可以实现大学生创业依靠创新成果驱动,又可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等多赢局面。

(二)师生“从游”同创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多维支撑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缺乏创新性创业项目外,大学生社会经验缺失,管理经验、风险意识不足,创业筹资融资难等也是制约大学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因素。

师生“从游”同创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多维度支持。一是师生“从游”同创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数量庞大且都是高层次人才,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可以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二是师生“从游”同创可以把专业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提升创业成功率。学生在创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经验,他们没有出过校门,不懂得企业运行规律,专业教师带着学生创业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三是师生“从游”同创可以解决学生创业资金不足、市场资源不足等实际困难。学生创业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如资金、场地、团队、市场资源等,专业教师如果带领学生创业,可以投入资金,提供场地支持,帮助学生组建团队,甚至前期的市场资源都可以通过专业教师多年积累的人脉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

(三)师生“从游”同创可以实现创业实效充分彰显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社会增加更多企业,增强社会经济活力,也是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企业家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首先,师生“从游”同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业应该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产物,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开展科研训练、早接触科研课题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其次,师生“从游”同创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当前,无论是进行科研创新还是创业实践,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进行,需要组建团队,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专业教师在开展科研和创业工作时,会将团队组建、管理、实施作为重要内容,参与创业活动的学生会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最后,师生“从游”同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需要一个人具备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审美能力等,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创业可以将这些能力进行传授。同时,实践过程也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使创业不成功,这些可迁移能力也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师生“从游”同创的实施路径

(一)营造师生“从游”同创氛围

做好创业教育的前提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大范围地遴选有意愿、合适的专业教师成为创业导师,通过创业教育培训、创业专题讲座、创业工作坊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创业素养和开展创业教育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程是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通过嵌入模式增设创业类课程和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创业”提升不同专业学科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提供资源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等创业类竞赛,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奖励加分项来拓展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全方位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师生“从游”同创氛围。

(二)汇聚师生“从游”同创资源

依托专业教师,积极对接外部资源,将技术、资金、师资等引入校内,服务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是引入校外力量并充实创业导师队伍。通过专业教师以才引才,引入专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财务规划师、风险投资家等参与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遴选和对市场的整体把握。二是通过合作企业帮助学校形成校企共创局面。企业在实践环节、管理过程、市场运作等方面独具优势,将合作的企业资源转化为创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依托企业对已有的创业项目给予专业指导、注入资金等扶持。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需求,举办创业大赛、组建创业团队,由企业供给资金、场地、市场等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和人力支撑,实现双赢。三是寻求政策支持。探索设立“创业智库”,对接政府需求,结合政策倾向,培育创新性强的项目。由政府进行遴选、评估,将操作性强、潜力大的项目纳入“创业智库”,提供政策咨询、法规解读、资金扶持等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创业项目发展。

(三)搭建师生“从游”同创平台

一是要形成师生共创的局面。专业教师在师生共创的过程中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大胆设想,积极创造。要打破传统思维和身份的限制,在平等交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业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创业,积极促进技术入股,繁荣师生共创局面。二是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库。收集科研成果,建立资源数据库,搭建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学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各方将创业相关资源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师生可在平台中及时分享最新资讯,交换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4]三是要设立考核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师生,制定不同权重分配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评估体系,进行更加精确化的评价和激励。将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经费划拨、招生指标,学生的保研资格、评奖评优等实质内容纳入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转化科研成果,投身创业教育,激发师生共创的 热情。

[1] 王文凯.中国传统“从游”教育模式平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111-114.

[2]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00): 1-12.

[3] 孙竞.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高校获奖占比超8成[EB/OL].(2019-01-08)[2019-03-02].http://scitech.people. com.cn/n1/2019/0108/c59405-30510800.html.

[4] 陈晓暾,关晓莹.师生共创促双创教育发展[J].知识经济,2018(16):159-162.

2019-01-27;

2019-04-12

吴昊(1991—),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1243472612@qq.com;操文杰(1996—),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G641

A

1674-893X(2019)03−0065−04

[编辑:胡兴华]

猜你喜欢
师生大学生专业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