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响,刘 如,李佳川
(1.湖南城市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广东理工学院 体育系,广东 肇庆 526100;3.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产业化发展是龙舟运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龙舟运动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变龙舟运动传承与弘扬路径的需要。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资本的不断涌入,汨罗市龙舟产业发展已逐渐形成制造业、旅游业、竞赛业、文化产业等四大主体。龙舟赛事的持续举办提升了汨罗城市文化形象,带动了汨罗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使之成为汨罗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汨罗龙舟竞渡展开了研究,为汨罗龙舟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然而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龙舟文化以及宏观发展战略层面,对于汨罗龙舟产业发展层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依托“‘一带一路’背景下龙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运用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汨罗龙舟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汨罗龙舟产业研究的理论成果,从而为汨罗市龙舟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18年汨罗市生产总值377.86 亿元。[1]据统计,汨罗市现有登记注册的龙舟企业19 家,2018年生产龙舟4 000 余条,销售额达1.5 亿元,占汨罗市生产总值的0.4%。[2]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27 987.7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为0.94%。[3]从两组数据的比较不难发现,龙舟制造产业已经成为汨罗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者。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这19 家龙舟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过分考虑运营成本,导致企业选址相对分散,大多数位于农村地区。产业集群给企业带来了临近市场、共享劳动力资源以及促进技术传播等三大优势,而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则给企业造成市场远离、劳动力资源缺乏以及技术落后等困扰。[4]
1.市场的远离
产业聚集是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汨罗龙舟企业选址位于乡镇地区,相对较为分散,表面上是一家独大,实质上已经陷入发展的瓶颈,这种瓶颈主要表现在产业无法再象预期那样持续扩大,通俗来讲就是龙舟的对外销量无法继续快速增长。此外,市场具有调节功能与信息传递功能,远离市场意味着企业无法较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供需关系,而供需错位会给龙舟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打击,因为龙舟制造成本高昂。
2.劳动力资源的缺乏
众所周知,龙舟制造是一项工艺要求极高的巧活,尽管当前玻璃钢材料的龙舟开始取代传统木质的龙舟,但龙头以及龙尾却始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雕刻工艺。龙舟企业选址位于农村,意味着龙舟雕刻师傅一般来自于本村附近,劳动力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紧缺。劳动力资源共享对于实现龙舟企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汨罗市龙舟企业空间布局分散则使得劳动力资源共享受到阻碍,从而制约龙舟企业的正常生产。
3.技术的落后
产业聚集形成的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的市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才能创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汨罗市龙舟企业布局分散恰恰抑制了这种正常的市场竞争关系,从而使得各龙舟企业停留在小作坊时代,短期内可以依靠汨罗龙舟竞渡这一重大影响力事件维持发展,但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关注的更多是产品的性价比。因此,产业聚集能够提高龙舟企业之间竞争,从而提高龙舟制造工艺的创新程度,而产业布局分散则导致汨罗龙舟企业之间正常竞争关系的消失,从而使得龙舟制造技术逐渐落后于市场。
汨罗市龙舟旅游产业是指围绕汨罗龙舟运动展开的一系列旅游产业,它是汨罗市龙舟产业中继龙舟制造业后的第二大产业主体,发展态势迅猛,然而当前汨罗龙舟旅游产业也暴露出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1.旅游产品形式单调
课题组通过对汨罗市与龙舟有关的旅游项目进行调研发现,当前汨罗市龙舟旅游产品以龙舟竞渡观赏、屈子文化园(原称屈子祠)、屈子公园景点观赏为主要形态,这三个主要旅游产品中,只有龙舟竞渡与屈子文化园观赏收费,而屈子公园是对外免费开放的。
2.开发深度亟待挖掘
尽管汨罗龙舟竞渡享誉全国各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赏,对汨罗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旅游产品同质化导致的开发深度不够问题也正阻碍着汨罗龙舟旅游的深度发展。第一,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短暂。课题组于2019年6月和7月对汨罗龙舟竞渡赛场与屈子文化园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两次调查结果形成巨大反差,端午节正值6月,在6月1日至6月10日这几天,屈子文化园门口等候检票入园的人排起了长龙,园内更是实行分流观看;7月份的调研却发现,参观屈子文化园的游客寥寥无几。在对文化园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文化园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因为工作日期只有端午节前后几天。此外,工作人员还表示,自2017年5月30日开园起,每年只有春节以及端午节才能迎来较大的客流量,平时根本无人前往。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龙舟竞渡赛场,6月5日至6月7日(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这三天,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每天聚集了数万游客,汨罗江两岸左右延伸1 公里呈现出人挤人的盛况,而7月份调研发现,竞渡中心已沦为社会停车场,江边草地牛羊成群,各种垃圾遍布汨罗江畔。第二,旅游产品横向开发不足。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与屈子文化园位于汨罗江两岸,尽管两地相距14公里,但水上距离不足10 公里,并且这是一片开放性水域,实际上许多水上项目都可以在此开展。观赏式的旅游往往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而参与式的旅游能够长时间停留在游客的感官层面,这种参与感受能够激发游客再次返回,从而引导二次消费。
2005年汨罗市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龙舟邀请赛,汨罗江龙舟竞渡由此开始向国际龙舟赛转型发展。从时间上来讲,汨罗龙舟赛事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早,但从赛事影响力来讲,尽管汨罗龙舟竞渡作为一个文化典故享誉全国,但在龙舟赛事高度标准化发展的今天,汨罗龙舟竞赛还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这就导致赛事产业活力不足,从而制约汨罗龙舟赛事产业的发展。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整体竞赛水平的低下
据了解,汨罗国际龙舟赛每年的国外参赛队伍实际上并非自己报名参加,而是汨罗市政府出资邀请而来的,竞赛水平与国内队伍相比明显低很多。竞赛水平不足意味着汨罗国际龙舟赛只能停留在乡土竞赛层次,无法形成较大影响力。
2.汨罗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汨罗江河沙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汨罗江河沙遭到大面积的开采,以致汨罗江水位持续下降。尽管2009年汨罗市政府明令禁止开采河沙,但由于政府资金紧缺,便将汨罗江河沙开采权高价拍卖。对河床肆无忌惮的开采导致汨罗江水位下降、河道变窄,采砂船的油污泄漏更是污染了汨罗江水质。每逢端午时节,都要提前数月在汨罗江下游关闸以提升水位,从而满足基本比赛需求。赛道的缺乏使得汨罗国际龙舟赛竞赛环境无法得到外界肯定,从而不利于汨罗龙舟品牌赛事的打造。
3.办赛理念落后,缺乏专业的赛事运营
对历年汨罗龙舟赛竞赛章程分析发现,汨罗龙舟赛事的举办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简政放权,历届龙舟赛主办单位往往都是由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汨罗市教育体育局、汨罗市文旅广新局组成,承办单位则是汨罗市龙舟协会,而当前汨罗市龙舟协会并未实体化运营,换言之,汨罗市龙舟协会实际上就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办公室而已。目前国内大多数赛事的承办单位往往是赛事运营公司,他们有着专业的运营团队,能够科学地运营体育赛事。因此,办赛理念落后使得汨罗龙舟赛事始终未能走上专业化运营发展的道路,从而阻碍着汨罗龙舟竞赛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开发利用文化内容和知识产权,生产有形或无形的艺术产品和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5]由文化产业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核心主体是文化产品,当文化产品在市场开始交易流动便出现产业化,而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就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包括有形文化产品与无形文化产品,实际上有形与无形对应的便是物质与精神。换言之,龙舟文化产品也包括龙舟物质文化产品与龙舟精神文化产品,当这两种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便形成了龙舟文化产业。当前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文化产品供给乏力成为汨罗龙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汨罗龙舟文化产业无论是物质文化产业还是精神文化产业发展都十分落后,龙舟文化产业对龙舟产业的贡献值还非常小,而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汨罗龙舟产业发展的质量。导致这种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屈子文化园总体规划设计》中,屈子文化园核心景区面积为2.5 平方公里,分为核心景区、文化产业发展区、湿地保护区、屈原墓保护区、龙舟体验区和休闲旅游度假服务区6 个区域。课题组的实地调查发现,事实上6 个区域中仅有核心景区建成开放,其他5 个区域并未按照规划取得预期建设效果。进一步调查发现,屈子文化园由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包建设,该公司负责筹集屈子文化园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负责屈子文化园规划和建设、旅游开发、管理和土地收储、出让开发及市政公用设施的开发。没有文化部门的介入,单纯地将文化园建设外包给施工单位,政府与承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自然也就造成文化产品供给乏力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此外,政府对汨罗龙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汨罗龙舟文化与屈原文化是如影相随的,龙舟文化与屈原文化的研究侧重于史学研究,史学研究不仅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支撑。然而当前汨罗市政府还没有专门的资金用于这些文化的研究,资金的缺乏也就使得汨罗市龙舟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而制约汨罗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7年,汨罗市政府应《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对乡镇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屈子祠镇与范家园镇合并为新屈子祠镇(以下称屈子祠镇),镇政府设于原范家园镇镇政府,距屈子文化园8 公里。尽管合并后屈子祠镇人口不是最多的乡镇,但地理优势极佳,发展潜力十足。针对当前汨罗龙舟制造产业存在的空间布局分散问题,课题组研究认为,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引导规划。建立龙舟产业园,将龙舟产业园建设于镇政府与屈子文化园之间。理由如下:第一,屈子祠镇位于汨罗江北,交通便利,240 国道以及许广高速穿越镇中,且设有高速出入口,极大地方便了龙舟的对外运输。第二,龙舟产业园临近屈子文化园,不仅有利于提升汨罗龙舟品牌形象,也有利于横向延伸龙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为龙舟产业园既可以用于制造龙舟,也可以供游客观光欣赏。第三,建立龙舟产业园能够实现龙舟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能够为龙舟制造企业带来市场、补充劳动力,同时也能促进龙舟制造技术的传播与创新。其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狭义的龙舟制造产业仅仅局限于龙舟生产与销售,诚如上文所述,龙舟文化与屈原文化如影相随,龙舟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屈原文化为母体的,所以广义上的龙舟制造产业还包括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附属制造产业,例如与龙舟相关的食品制造行业。汨罗市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食品企业琳琅满目,但终究都是零散个体经营,缺乏整体规划,且相关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因此,研究认为,在建立龙舟产业园的基础上,将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食品行业整体规划入龙舟产业园周围,例如因屈原文化而孕育的屈原酒以及粽子。一方面,将龙舟制造产业聚集于屈子祠镇,能够带动整个屈子祠镇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增添就业岗位,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通过屈子祠镇的重点建设与发展,为汨罗市其他乡镇发展树立标杆。另一方面,也只有将占汨罗市生产总值比为0.4%的龙舟制造企业聚集于屈子祠镇,才能实现汨罗龙舟制造产业的腾飞发展,因为屈原文化是龙舟文化的孕育者,而屈子祠镇则是屈原文化的根植地。另外,与龙舟文化相关的制造产业也只有紧临龙舟制造产业聚集在屈子祠镇,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实体企业入园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对企业进行资质认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从而辐射区域经济发展。
要解决当前汨罗龙舟旅游产业存在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开发深度不足等问题,就必须对汨罗龙舟旅游产品进行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显然,特色小镇这一新型综合体正好能够解决这些难题。2016年7月1日,《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培育1 000个左右特色小镇”。[6]特色小镇是涵盖产业、市场、文化、人文多元功能于一体,具有创新性、现代性、发展性、特色性,适合就业、工作与休闲的新型发展平台和空间。[7]从概念厘定可以发现,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具有多元功能以及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风味。[8]将汨罗市屈子祠镇打造为特色小镇,能够盘活龙舟特色旅游。具体而言,第一,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而屈子祠镇的两大产业主体便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将屈子祠镇打造为特色小镇,能够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即龙舟特色旅游产业,进而打造全国唯一的龙舟特色小镇。第二,特色小镇的载体是项目,屈子祠镇作为一个饱蕴传统文化的特色乡镇,龙舟竞赛以及屈子文化园便是天然的运营项目,以这两大项目为核心,以其他娱乐休闲项目为辅助,能够实现龙舟旅游产品的横向延伸。第三,特色小镇具有多元功能,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社区,具有产业培育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9]将屈子祠镇打造为特色小镇,能够实现屈子祠镇系统深入的开发,尤其在生态居住、旅游度假这两个层面,尽管当前屈子祠镇旅游发展态势较好,但功能的单一无法实现产业的延伸。第四,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风味,汨罗素有中国龙舟名城之称,而屈子祠镇则是龙舟名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建设龙舟特色小镇不仅能够规避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千镇一面”的局面,同时也能实现龙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汨罗市政府应当聘请特色小镇建设专家入驻屈子祠镇。一方面,政府组织专家团队积极撰写特色小镇申报书,并利用政府所具有的资源积极公关,力争将屈子祠镇成功打造为龙舟特色小镇。另一方面,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前往走在全国前例的特色小镇学习调研,撰写相应调研报告,并根据屈子祠镇地方特色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只有通过建设特色小镇,才能同时实现汨罗龙舟特色旅游产业的横向与纵向发展,最终达到盘活汨罗龙舟特色旅游的目的。
品牌赛事是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的通称,也称大型体育赛事或主流体育赛事。[10]引进大型龙舟赛事能够对汨罗龙舟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首先,承办大型龙舟赛事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大型龙舟赛事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观赛,比赛期间当地餐饮、住宿、娱乐、金融以及文化等产业能够得到协同发展。[11]以2018年短池世锦赛为例,经测算,赛事的举办预计为杭州产生2.1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12]尽管汨罗市属于县级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比不上杭州,但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汨罗市龙舟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承办大型龙舟赛事能拉动基础设施投资。举办大型龙舟赛事需要便利的交通、和谐的人文、良好的生态。以当前汨罗国际龙舟赛为例,尽管从赛事规模、竞赛水平上都只能算是地方性体育赛事,但自2005年汨罗首届国际龙舟赛举办以来,汨罗市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完善,高速公路与国道的修建、沿江风光带以及屈子公园的建设对于提升汨罗市城市文化形象产生了重要作用。虽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不能直接作用于汨罗龙舟产业的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为汨罗龙舟产业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然而,引进大型龙舟赛事在对汨罗龙舟竞赛产业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因此,引进知名品牌赛事,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准备。
第一,竞赛环境。汨罗市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汨罗江河沙开采的整治,严令禁止在竞赛区域开采砂石。重新规划龙舟竞渡中心,在赛道两岸建设遮阳观赛席位。将河道进行适当的拓宽以满足比赛需要,政府对竞赛场地实施严格管控,以确保具备国际标准赛道,在硬件上具备承办大型龙舟赛事的条件。
第二,承办能力。汨罗市政府应当转变当前办赛理念,进一步推进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将汨罗市龙舟协会实体化运营。同时将龙舟赛事的承办单位交给专业的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政府在中间扮演主导角色,主体由汨罗市龙舟协会与赛事运营公司共同承担。专业的赛事运营公司具有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能够科学地规避大型龙舟赛事带来的承办风险,同时也能为汨罗龙舟竞赛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第三,承办资金。过去,汨罗龙舟赛事的举办由政府负责,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以及商业赞助,而将赛事交由专业赛事运营公司负责运营,赛事运营公司能够吸引各行各业的投资,从而使资金渠道得到有效拓展。
第四,公关能力。汨罗市政府应当加强与赛事运营公司之间的合作,提高赛事公关能力,积极整合各界资源引进知名品牌赛事,例如中华龙舟大赛、全运会龙舟比赛。2017年中华龙舟大赛首次下榻湖南,在浏阳河举办了2017年中华龙舟大赛长沙站的比赛,赛事吸引了各大媒体的报道,CCTV5 全程直播了比赛;同年7月,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赛决赛在湖南常德柳叶湖举行。概言之,只有加强办赛硬件与软件实力,积极引进品牌赛事,增添赛事产业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汨罗龙舟竞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龙舟文化产业的主体是龙舟文化,可见,要提升汨罗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对汨罗龙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因此,应当加强龙舟文化研究,丰富龙舟文化产品供给。
首先,在屈子文化园成立龙舟文化研究院,同时聘请龙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汨罗龙舟文化展开研究,将研究成果以著作或论文的形式陈列于屈子文化园,一方面可以供游客阅读了解汨罗龙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屈子文化园融摄更多的精神文化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屈子文化园是外包运营,龙舟文化研究院应当由汨罗市文化局管理,避免龙舟文化的研究为商业所驱使。
其次,政府设立龙舟文化公开招标科研项目,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鼓励社会各界龙舟文化研究热爱者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对科研项目验收实施严格管控,对于汨罗龙舟文化研究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物质奖励,从而达到丰富龙舟文化产品供给的目的。[13]
再次,政府应当按照《屈子文化园总体规划设计》规划,在屈子文化园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区。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区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将汨罗龙舟文化实现对外交流与传播。汨罗龙舟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以大量的游客为传播载体,而文化产业发展区可以为龙舟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第二,文化产业发展区能够提供剧院等演出场所。屈子祠镇民俗文化氛围浓厚,且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通过演出场所的搭建,能够将屈子祠镇的民俗文化呈现给观众,让游客充分了解龙舟文化,例如与龙舟竞赛形影不离的打倡文化。打倡是一种民俗体育文化,每逢龙舟竞渡,龙舟最具神圣的龙头都要被送至屈子文化园进行祭祀——祭龙头,在祭龙头的过程中礼生(打倡人)们便会在鼓乐的伴奏下进行倡舞。这种独特文化也只有在屈子文化园方能见到,所以文化产业发展区正好能为打倡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舞台。最后,政府应当引导屈子文化园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屈子文化园可以与湖南高校合作建立屈子书院,既可以为龙舟文化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可以为体育学、历史学、文化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的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实践平台。总之,发展汨罗龙舟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龙舟文化产品的持续供给,因为只有丰富汨罗龙舟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推动汨罗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龙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近些年在标准化竞赛体系的推动下走向蓬勃发展的春天。2010年龙舟竞赛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7年首次成为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在标准化赛事的推动下,龙舟产业赢得了发展机遇。汨罗龙舟产业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机遇下快速发展形成了龙舟制造业、龙舟旅游业、龙舟竞赛业、龙舟文化业等四大产业主体,然而当前汨罗龙舟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阻碍自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在体育产业风生水起的今天,汨罗龙舟产业只有高效解决四大产业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新时代的感召与引领下实现自身的科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