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享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世界范围内对一个国家整体认知和印象的抽象表现”[1]。积极、自信地构建并展现中国形象,对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离不开媒介,形象宣传片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华社拍摄的“一带一路”宣传片《大道之行》(以下简称《大道之行》)综合运用了图片、视频、3D动漫、电脑特技等技术元素,对信息内容的加工大量运用了隐喻和转喻的手法,通过画面的排列组合与镜头的蒙太奇处理,赋予具体物体象征意义和寓意,激发受众的深层认知。
通过识别、解读《大道之行》中的隐喻和转喻,可帮助我们对《大道之行》中的画面、语言表现出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有一个更为深入的把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是两种认知域之间的一种跨域映射,即用源域来概念化目标域;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2]173。隐喻和转喻现象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模态中。作为两个认知城之间的跨域映射,隐喻的识解关键在于对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相似性及其表征方式的理解。影视场景中任何两个对列在一起的镜头,都会产生新的表象、概念或形象,这样一种以此喻彼的隐喻手法,能够实现不同事物之间相似特征的凸显,进而引发观众联想、领会导演意图[3]63。多模态语篇隐喻性表征主要通过“感知上相似性的共时呈现”“镜头叠加”“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实现,正确判断与识别这些表现手法,是理解多模态隐喻的关键。转喻在影视作品中主要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具体指影视艺术作品通过画面的构图和造型来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并将之直接传递给观众[4]70。多模态语篇中转喻识别的关键在于对源域(即具体画面所指代的概念或复杂事件)的理解。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人们对同一语篇及其所呈现的隐喻和转喻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只有将多模态语篇的符号特征、图文关系以及具体社会文化语境的认知阐释相综合,才能实现对多模态语篇隐喻和转喻的正确识解。
在该隐喻中,“水源”是源域,目标域是“‘一带一路’倡议”,将水源孕育、滋养生命的功能映射到“一带一路”倡议功能上,构成“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能够孕育美好和繁盛的宽广水源的隐喻。
纪录片以一片蓝色的湖水背景开篇,在一声空灵、清脆的水滴声后,北京怀柔雁栖湖中的一粒小水滴变成一朵美丽小花,随后朵朵颜色各异的小花在水面竞相开放,最后,一朵怒放的巨大牡丹从雁栖湖湖面升起。在这段视频中,蓝色代表和平与宁静,映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蓝色的雁栖湖湖水作为源域,映射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域上,预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旨是和平发展。小水滴映射各个国家的政策,花朵映射各种独特的民族与文化。小水滴轻盈地融入湖面,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能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措施和谐共处。小水滴落入水面滋养出色泽艳丽的小花,预示每个国家的政策如果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就能实现经济文化的繁荣。怒放的牡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七彩小花与牡丹一起在雁栖湖湖面竞相开放,预示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兴旺与繁荣,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为了中国一枝独秀,而是为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花齐放。
纪录片通过综合利用图片、flash动画、声音等多种模态,结合电脑图像CG虚拟技术创造的超强画面感及视听特效,在开篇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热爱和平、开放包容的东方大国形象。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是水源,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丰富思想价值的水源。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生产力不够发达,交通运输极为困难,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的先辈们横跨草原与沙漠,穿越惊涛骇浪,开辟出绵亘万里的横跨亚欧非、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之门。纪录片中,驼队、沙漠、古建筑、帆船、大海……那些穿越千年的历史元素通过图片、视频、电脑特技等被一一构筑起来:一望无际的沙漠中,骆驼厚重的脚掌和有力的双腿不仅掀起了大漠的袅袅烟尘,更承载了古城的蓬勃生长;悠扬的音乐背景下,点点白帆连接的郑和船队在海面上劲风扬帆正远航,一派热闹的海上贸易场景……视频通过动态画面、背景音乐以及电脑特效等多种模态的呈现方式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一带一路”厚重的历史成功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在这里,古丝绸之路为源域,“一带一路”为目标域,源域到目标域的成功映射传达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与沿线国家穿越人类历史长河的新合作、新征程,当代中国与沿线国家必将再次书写人类历史合作共赢的新篇章。通过该隐喻,宣传片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向沿线国家以及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热爱和平、有责任、有担当的全新国家形象。
为了实现该隐喻建构,宣传片首先利用电脑影视特效设计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场景转换:蓝色天空风起云涌,砂砾侵蚀了青青草原,逐渐埋葬了古代的城池。接着宣传片以声音模态形式打破沉寂,一声炮响后,硝烟散去,视频借助蒙太奇手法,将分属不同范畴与时空的事物先后呈现。如:中东地区,两个身穿破衣的小男孩推着一辆旧自行车穿过被轰炸后的家园,自行车后座的车篓里放着孩子们从废墟中捡拾到的物品;非洲,一个饥饿的大眼睛男孩,正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食物;亚洲,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与污水边拥挤低矮的贫民窟截然对立;欧洲,面无表情的路人们在商业大街来来往往,各种刊载银行倒闭、工人罢工消息的报纸满天飞……随着“当今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字幕,一组不和谐的画面相继出现:瘦骨嶙峋的黑人男孩奄奄一息,胸膛凹陷,肋骨突出;硝烟四起的家园,到处断瓦残垣;倒地死去的幼童,街上无家可归的人们;立满墓碑的墓地,孤独的父亲抱着幸存的孩子;争抢一份食物的众人的手;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激活了受众脑海中对当今世界诸多问题的思考。
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灾难画面后,重重暮霭中出现了一位父亲与两个孩子的身影,父亲领着孩子在努力地寻找回家的路。图片的视觉模态激活了受众大脑的个人经历认知,很自然地引发受众思考,“为什么找不到出路”?“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完成了一系列铺垫之后,习近平主席庄严地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此,宣传片完成了由“答案”的源域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域的映射,即“一带一路”倡议是解决当今世界危机、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把钥匙,是来自于中国的充满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视频通过习近平主席“拉家常”式的自述话语,结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视觉模态呈现,拉近了习主席与受众的距离,更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愿意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东方大国形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5]。这一多模态隐喻的建构充分利用了受众对“合唱”这一概念的感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关系上的相似性。合唱表演的成功需要团队成员每个人的努力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样“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和推进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配合。表1是该隐喻具体的映射过程。
表1 “‘一带一路’倡议”是“合唱”的隐喻映射
为了实现该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大道之行》在这个章节采用了镜头切换、背景音乐、Flash动画、运动控制系统Moco技术等多种模态形式,将现实与未来相结合,实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场景的转换。视觉模态呈现了各国代表建筑,结合声音模态呈现了各国人民的欢笑声、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游轮的鸣笛声等,再通过各种镜头的剪辑与堆砌、改变实物比例的夸张和变形,创造了一种现实和未来、具体和抽象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视觉效果,生动呈现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实现中国发展与繁荣之路,也是实现相关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繁荣之路。至此,宣传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着眼于全球共同繁荣的中国国家形象。
《大道之行》内容涉及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民风风俗,如何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信息内容,合理有效地编辑画面显得格外重要。视频中出现的每一幅画面几乎都有其所指,这些所指便是建立在转喻认知推理机制之上的。《大道之行》中转喻类型主要可概括为3大类:部分空间代表整体、次要事件代表复杂事件、单个实体代表总体。
部分空间代表整体的手法是宣传片常用的转喻类型,既可用典型建筑或草原、森林、沙漠、雪山等地理风貌指代一个城市或国家,也可以使用地图、国旗、徽章等指代一个国家或某个国际组织。在宣传片中,吉隆坡双子塔用来指代马来西亚,湛蓝的海岛指代斐济,比雷埃夫斯港指代希腊,俄式风情建筑指代俄罗斯,伦敦塔桥指代英国,联合国大楼指代联合国总部等。同时,通过大漠、海洋、古城墙、大雁塔来指代古代中国,青山环抱、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的北京雁栖湖以及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汉唐飞扬”主建筑指代当代中国,纪录片将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中国国家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为了实现用最小时长传递尽可能多信息,宣传片多次采用了以次要事件代表复杂事件的转喻类型。如在呈现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时,视频展现了这样一组镜头:一望无际的沙漠中,驼队迈着坚定的步伐领着商人向着太阳的方向行进,依稀的驼铃声中,一座座古城在骆驼背上蓬勃生长……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单个实体代表总体也是《大道之行》出现频率较高的转喻类型。例如:宣传片用巴伊杰列克观景塔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校徽代表哈萨克斯坦;套娃、俄罗斯风情建筑、红场代表俄罗斯;塔桥、西服和礼帽代表英国;橄榄叶代表希腊;草裙、椰树代表斐济;纱幔与吊脚屋代表马尔代夫等。此外,宣传片中还呈现了诸多中国元素,如牡丹、风筝、古筝、瓷器、敦煌飞天、大雁塔等,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开篇借用电脑特技呈现的怒放牡丹,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象征。经过单个实体代表总体的转喻宣传,《大道之行》强调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热爱和平、美好幸福、欣欣向荣的中国形象。
多模态语篇中的转喻和隐喻不是两种非此即彼的对立认知现象,隐喻和转喻通常交织在一起,通过复杂的互动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统[6]93-108。转喻和隐喻之间的交互现象称为隐转喻(metaphtonymy)[7]。《大道之行》的多模态语篇表达正是在大量隐转喻作用下向前推进,实现其语篇交际目的和主题意义的构建。
比如,宣传片通过现代都市与低矮平房的对比画面呈现了当今世界贫富差距对立的现状。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位于画面上方,昏暗破落、拥挤不堪的低矮平房处于画面下方。宣传片通过“部分空间代表整体”的转喻方式,将高楼指代发达国家,平房指代贫穷落后国家,上下位置的呈现方式激活了“上方”表示“优势”、“下方”表示“劣势”的空间隐喻意义,光线色彩的对比凸显了“明亮”表示“重要”、“昏暗”表示“次要”的颜色隐喻含义。整个画面以视觉模态方式呈现源域,即“天空中的高楼和地面低矮的平房对立”,通过激活受众大脑关于空间、色彩的相关图式认知,映射到“发达国家和贫穷落后国家的对立”目标域之上,成功构建“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的对立”就是“发达国家与贫困落后国家之家的对立”的隐喻。
宣传片结尾处,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讲坛上发表宣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表2为该结尾处的隐喻、转喻互动具体过程。
表2 习近平主席发表宣言隐转喻
在这段视频中,“单个实体代表总体”的转喻方式实现了联合国大楼代表联合国、习近平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喻指代。在此基础之上,宣传片将联合国总部讲坛映射到世界舞台,将习近平主席的发言映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言上,形成“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讲堂上的发言”是“中国政府在世界舞台上对全世界郑重宣言”的隐喻映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信仰。“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全世界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是人类之“道”的东方式表达,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大同”思想开始迈向世界舞台。至此,宣传片成功完成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最终塑造,即一个“致力于为全世界国家谋利益、为全世界人民造福的国际型国家”。
随着媒体语篇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隐转喻已经成为媒体的主要工具。作为阐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宣传片,《大道之行》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模态构建隐喻和转喻,向世界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成功建构与传播了当今中国国家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