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琴 马香莲
摘 要: 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教师的合理流动是促进当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陕南地区,目前在教师流动方面,存在由农村向城市单向不合理流动、城乡师资力量悬殊、教师流动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必须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招聘标准和薪酬、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手段,以促进中小学教师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
关键词: 陕南地区中小学 教师流动 教育公平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就是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如陕南地区依然存在中小学教师城乡间不合理流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贫困导致的中小学教师由农村向城市单向不合理流动,进而使师资配置失衡。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城乡间不合理流动问题,成了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1]。根据2019年发布的最新陕西贫困县名单显示,陕西省共有50个贫困县,在我国范围内排名第三,属于贫困大省,而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属于陕西省经济发展落后的市,三个市的贫困县占24个,几乎占据陕西省贫困县数量的一半,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对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城乡间流动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经济落后导致农村师资匮乏,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城乡间师资力量悬殊,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
一、陕南地区加强中小学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必要性
城乡教师流动是指城市与农村学校相互交换教师资源,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中小学教师城乡间合理流动有如下作用:
(一)促进陕南地区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是义务教育领域内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合理师资配置机制,形成中小学教师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对促进陕南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进入城市学校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回到农村学校后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并迅速辐射到周边学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而言,进入农村学校任教,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农村地域文化,加强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了解。
(三)实现就近入学,减少“择校热”现象的发生。
陕南地区地形复杂,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学生涌入城市上学。加强中小学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而言,城市教师的流入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将城市文化带入农村,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择校热”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陕南地区加强中小学教师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对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城乡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陕南地区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实施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方针,如教师派遣制和农村特岗教师制度等,在缩小城乡间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差距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特岗教师制度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仍然存在一些如教师学历、教师职称、教学经验差距大等问题。
(一)单向不对称的流动难以实现教师资源合理均衡分配。
我国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是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不满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断向城市流动,使城市学校师资充足,进而实现各学科师资配置均衡,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中小学每年流失的教师难以得到及时补充,很难做到学科结构的均衡,一个教师带多个学科,专业化不强,不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2]。
(二)城乡学校教师的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差异梯度较大。
教师职称是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知识水平、思想品德及业绩成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学历是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表現的重要指标[3]。根据近几年我国陕南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对比发现,农村中小学拥有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较少,只有初级职称和低学历的老教师依然坚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而城市拥有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占绝大多数。原因在于在招聘过程中,城市中小学要求教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不断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在农村中小学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很快被挖走,农村中小学成了城市中小学教师的“练兵场”,而农村中小学为了填补流走教师的空缺岗位,只能从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聘,这些大学生大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甚至是非师范生,他们对教学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训练,作为新手教师直接上岗,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间的师资力量差距。
(三)教师流动机制不够具体完善,流动政策未充分落实。
我国政府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主要是派遣制和教师聘任制两种。一方面,政策调节机制功能不够健全,虽然存在中小学教师流动这一政策,但大都属于地方性政策,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充分落实。各地方政策内容主要涉及鼓励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缺乏强制性政策,在政策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小学教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发展重任在地方,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对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进行主导、参与和调控,即地方政府在中小学教师流动方面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落实。此外,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不够透明规范[4]。且在教师聘任制实施过程中如“特岗计划”实施中,规定教师的服务期限为三年,相对来说服务期限过短,等到教师熟悉学校的一切后服务期限也到了,这些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多不愿意继续在农村任教。
三、造成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城乡间不合理流动的原因探析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造成我国陕南地区城乡间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落后、教师招聘标准不一致、教育机制不健全这三方面,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三方面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陕南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一)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教师奉献精神减弱是不合理流动的根本因素。
1.陕南地区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无力支持庞大的义务教育开支。由于我国陕南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相对封闭,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义务教育事业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高,且没有食宿补贴、交通补贴等福利待遇,加上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等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上课时只能通过讲授,在黑板上写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抽象思维进行想象,难以直观地将知识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课堂教学效果差,城市中小学教师工资较高,无论是在教师的食宿、交通补贴等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在多媒体教学等硬件设施设备方面都非常完备,“智慧课堂”的引入更是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因而,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选择去城市任教,只有专科学历和非师范专业的教师会在农村任教[5]。
2.教师奉献精神减弱。当今社会需要大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而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得不向城市中小学流动。
(二)不同的中小学教师招聘标准是教师不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陕南地区,城市中小学招聘教师的要求至少是师范类本科及以上,有的甚至是师范类双一流本科毕业,且要求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并为中高级职称,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没有过多要求,只要普通话达标,持有教师资格证,满足从事教师行业的基本要求即可。即使这样,一些教师还是不愿意在农村任教,只要符合城市招聘标准,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城市流动,如今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中专学历,是职业中学毕业的。且大多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成了“新手”教师练习的工具,等这些“新手”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之后就流向城市中小学,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流动。
(三)教师流动机制不具体,流动政策不完善是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的主导因素。
现在一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师流动要靠政策调节。其实,我国早就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引导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陕南地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相继制订引导中小学教师城乡间合理流动的计划,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艰苦偏远的农村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推行的特岗教师政策,对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等问题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这种精神层面的鼓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教师城乡间不合理流动这一问题。加上特岗教师在基层的服务期限是三年,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不能对农村中小学产生重大改变。此外,在这些方针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障碍,没有采取强制性手段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流动。
四、推动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城乡合理流动的建议
(一)国家政策向陕南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城乡间中小学办学差距,加强教师素质教育。
1.国家应该给予陕南地区足够的经济支持。由于陕南地区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义务教育事业。城乡间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局面普遍存在,教师的收入差距越大,实施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政策的阻力就越大。国家应该重视我国陕南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给予我国陕南地区更大的经济支持,利用财政拨款方式投资陕南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使陕南地区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中小学教育事业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实现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同酬”;另外,中小学教师工资应该统一由地方政府发放。在福利待遇方面,农村教师应该享有更多的福利,例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想方设法地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教师周转宿舍。
2.在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方面,城乡中小学应该齐头并进,保持同等水平。并将“智慧课堂”引进农村中小学,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让农村中小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做课堂學习的主人,让教师不再常年重复同样的教学方式,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不会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在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同酬”、教学硬件设施设备齐全的条件下,教师不会只倾向在城市工作。这一点日本做得非常好,日本在全国各校实施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均等化,连偏远山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与东京都内中小学的硬件设施都无二致,每所学校至少有一栋教学楼,一个运动场,一座体育馆,一个游泳池[6]。
3.还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师做思想上的引导,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为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使命感,这样会有更多的城市中小学教师自愿向农村中小学流动,扩充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
(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招聘标准,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城乡间流动学习。
1.教育公平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公平,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必须公平。在城乡中小学教师招聘过程中,应该由地方政府统一招聘,拟定相同的招聘要求,在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验方面保持一致,招聘过程应该透明公开,将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随机分配到城乡任教。
2.在中小学教师正式上岗之后要统一组织定期的培训。由陕南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城乡间中小学教师在一起培训,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新手”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城乡之间定期流动,并经常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去城市进修学习,让城市中小学教师去农村中小学任教,将先进的教学知识带入农村学校。
(三)陕南地方政府要采取强制性手段规定中小学教师城乡间流动。
我国陕南地方政府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经验。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已经实行七十多年,该制度在促进日本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成功的[7]。他们通过立法的强制手段将教师定期流动落到实处,法律规定教师有流动义务,公立学校教师属地方公务员,日本政府制定了管理这类公务员流动的规范制度和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流动的周期: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六年。从实施情况看,基本符合这一规定。根据日本文部省对近年来教师的平均流动率推算,全国公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六年要换一所学校,多数中小学校长一般三五年就流动一次。法律还明确规定了参与流动的对象。以东京为例,《实施纲要》规定参与流动的教师对象为:(1)凡在一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及新任教师连续任教6年以上者,必须流动。(2)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3)在区、市、街道、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调整流动者[8]。我国陕南地区地方政府没有通过强制性手段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定期流动,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流动对象、流动周期等,如在“特岗教师”实施过程中没有规定合理的服务期限。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以强制性手段规定城乡间中小学教师每六年就流动一次,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参与流动,在特岗教师上任之前应该签订五六年的服务协议。将中小学教师自愿流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从制度上将中小学教师城乡间合理流动落到实处。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公平,只有打好教育的基础才能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呢?需要从中小学教师城乡间的合理流动着手,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134-141,173.
[2]石亚兵.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及其变迁——基于“集体意识”理论的社会学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1):55-66.
[3]罗志华.城乡教师流动现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3):108-109.
[4]娄立志,刘文文.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与應对[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2):75-80.
[5]陈牛则.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基于对湖南省457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03):65-68.
[6]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7-71.
[7]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04):59-62.
[8]汪丞.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9):35-40.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陕西中小学教师质量提升问题研究(SGH17H270);县域内教师流动政策运行效能提升研究(YK201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