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9-03-20 10:03马新宇韩米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教育环境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马新宇 韩米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灵魂所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当前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传统文化融入中存在的障碍,从教育理念、融入渠道、教育环境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思政教育    传统文化    教育环境

1.引言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灵魂所在,党的十九大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道德建设,很有意义。高校思政教育是贯彻文化教育的主战场,融入传统文化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分析

2.1价值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价值的高度共识,也是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无形资产,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部分为个体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依法治国的理念与思政教育目的也是高度吻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崇高的价值理想,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使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得更加紧密。

2.2目标一致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具备优良的价值判断力,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政治性的教育素材,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看待政治问题,并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思政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政治属性,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大量例证均蕴含崇德尚贤的内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

2.3内容相通

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仁爱”等教育理念是当代开展思政教育宝贵的教育资源。“仁”作为儒家核心思想,是对综合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和高校思政教育中主张讲求诚信、礼貌待人等题材相近,因此将二者融合具有内容协调性。

3.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将帮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然而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因素值得关注与反思。

3.1传统文化认识浅薄

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都有足够的认同感,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忽视其精神内涵。当代大学生用于主动涉猎古典著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就业压力、生存压力让一些大学生行事急躁,更多地关心薪酬待遇,而没有过多时间与精力用于提高文化修养,而且在实践方面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

3.2传统文化渠道局限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通常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四门课,其中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的知识,然而内容系统性较差,不利于傳统文化教育的长期规划。虽然部分学校有类似“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的课程,但是往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除此之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单一,无论是校园活动的开展还是相关教育平台的建设都比较滞后,难以为大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停留在课堂上。

3.3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单一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方式单一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学模式。如今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的融入大多难以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学习能力的不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互动。课堂评价标准往往比较单一,对最终教育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教育内容。目前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更多地关注理论引导,但是实践方面却相当缺乏,未能将传统文化和现行政策联系起来,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上得到延续。学生在机械式的学习中不易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知识的消化程度低。

3.4传统文化融入环境欠佳

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让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被扭曲,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核的吸收。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刻,如何保持校园净土,已上升为社会问题。另外,在家庭环境方面,一些家长难以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与家长自身文化素养较低有关。实际上,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传统文化的融入环境。

4.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讨论

4.1加大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

4.1.1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为了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可以加强学术性宣传,由高校组织官方的学术性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传统文化的深度得到提升,并在研讨中得到升华。通过采取行政性的措施,让传统文化从决策层贯彻到每位大学生。与此同时,还应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借助微博、短视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空间,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近两年来,短视频平台得到了大量的关注,视频本身相比文字更具感染力,可以发挥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创设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定期更新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熏陶。

4.1.2提升人文素养认知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必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组织各类主题活动,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以弘扬。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各项文体、志愿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传统文化。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挖掘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效果。大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应当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求知欲。大学生已经经过了长达十余年的学习生涯,本身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此时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见贤思齐,学会反思与总结,强化自省、慎独的能力,这对于长期培养传统文化认知素养有重要意义。

4.2拓宽传统文化融入渠道

4.2.1优化课堂教育体系

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当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走入课堂、走入头脑。在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加强传统文化在传统课程中的融入,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的抗日战争章节,可以引入张自忠等爱国故事,让学生领悟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也可以将“卧薪尝胆”等进取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教材选材方面,应当关注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背景的差异,编写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育方式方面,多开展文化专题讨论,让更多文化古典名著走进课堂。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还应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动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更多话语权,以课堂对话、文化转体讨论、文化名著分享等更加强调“交流”的模式开展教学,将使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的融入更加顺利。

4.2.2丰富实践教育活动

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付诸实践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开展实践活动是当前思政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增加更多体验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理论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场所,例如纪念馆、博物馆等,也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外,校方应当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机制,确保活动开展的安全性与规范性,让思政教育实践成为一种常态。

4.3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3.1构建传统文化育人格局

社会大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足够强的文化自信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对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起到推进者的作用,利用各级媒体及宣传橱窗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全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当从制度层面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足够支撑,确保传统文化稳定进行。

4.3.2改善高校育人环境

高校应当制定科学的制定框架,为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专门的工作责任制度,实现从校团委到社团部门的逐层递进。同时,应当增加师资力量,在培训、经费管理上进行顶层设计,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铺平道路。除此之外,还应当将“三风”建设作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参考,以校风引领学风,通过严谨的教风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树立优良的学风。只有做好“三风”工作,学生才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才能自觉践行优良传统文化。

5.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而且是无数智者的智慧结晶。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将更加深入人们的内心,并深刻影响人们的言行。

参考文献:

[1]袁颖,朱国福,杨柏灿,王海颖,潘颖宜,何世民,张贵彪,王又闻,金素安.立足文化内涵实施课程育人——中药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8,37(04):27-30.

[2]王冰洁.如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169-171.

[3]商潤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8(02):88-90.

[4]贺玉兰.用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思政教育“化人”本性的回归——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出版广角,2015(15):122-123.

[5]银洁.传统文化中人文情怀在现代思政教育中的需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2):49-50,55.

猜你喜欢
教育环境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