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慧
【摘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从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开始,我们开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利用CNKI 数据库,通过图表可视化显现,揭示应急体系的研究现状: 研究时间分布、机构分布、基金分布、关键词分布。研究发现研究内容显现从个例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知识脉络,研究方法多样化。
【关键词】CNKI 數据库 研究方法
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应对SARS危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始,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主动展开了应急体系建设。十几年过去了,有关应急体系的研究是什么情况呢,借助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分析,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显现。
一、研究时间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分析显示,应急体系的论文最早是1992年《我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概况》,之后每年发表的论文都是个位数徘徊,在2003年之后出现飞跃,学术研究开始增多。在2009年应急体系的文章又出现一个高峰,之后一直维持这个水平,因为2018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所以还没显现。
文献研究受政策驱动影响大,2002年底至2003年上半年在中国广东首先被发现、后来在全球扩散传播的“非典”危机让让我们切实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2003年是中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所以2003年出现文献研究的飞跃。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到2009年文献研究又显示出了一次高峰。2018年将会再次出现一个高峰,由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二、机构分布
从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看,北京地区是应急体系文献成果数量组多的地区,有清华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务院、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可以看出北京地区是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研究比较多的地区。
三 、基金分布
从文献获得的基金分布来看,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多余社会科学基金;获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基金支持也是比较多的。
四、关键词分布
知网高级搜索选择主题是应急体系,共检出9809条,从关键词分布看,有关应急体系的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比较多的依次是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突发公共事件、体系建设、指标体系等。
为了深入分析文献的关键词,进而明晰研究热点,进一步对关键词深入挖掘,选择主题是应急体系,期刊来源选择核心期刊,搜索出721条期刊,按照被引用频次,由高到低顺序排列的选出200篇文章,做关键词共现网络。按照节点出现频次是12以上,聚类分析选3以上,并把关键词共显网络中关键词出现总次数整理为表1,从表1中可知,应急体系、应急能力、一案三制、应急救援、应急准备出现频次较多,也就是研究热点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结合从文献总数据库的分析和核心期刊的网络共显图,把相关热点进行分析。
(1)应急体系。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建设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我国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框架和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后,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临时、无序状态,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其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总体来说,研究聚焦于以下三点:一是应急体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可整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建国至2002年之前)、快速建立阶段(2003年-2008年)、实践中深化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二是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比较多。应急体系是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它们共同构成了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三是提出了一些完善应急体系的路径,对一案三制分别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2)应急能力。应急准备既要做好应急保障,也要做好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关于应急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急能力的评估,既有研究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的,也有研究领导干部应急能力评估的。不光有研究应急能力评估的框架体系的,也有研究应急能力评估的方法的。
(3)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要进行有效的应急救援,以尽量减少损失。对应急救援的研究有探讨救援技术、产业体系,也有研究机制的创新,比如最高指挥官制度的探讨,还有借鉴国外应急救援的理念的研究,也有探讨应急救援的社会参与性的研究。
(4)应急准备。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已经存在的潜在的危害转化为突发事件。做好预防与准备,可以避免或减少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可以避免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即使事件发生,也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应急准备的研究集中于应急准备各组成部分的研究和整体上谈应急准备。一是应急准备各个方面,比如应急物资准备的研究,应急教育发展的研究等。二是整体上探讨应急准备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五、总结
(一)研究内容显现从个例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知识脉络
一是最初的研究都是集中于某一行业、某一类突发事件或某一件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内容的探讨。比如1992年《我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概况》是針对完善核事故的应急准备体系,1995年的《卫生防病应急体系组织与实施》探索建立健全卫生防病应急体系,1997年的《从一起重大油污事故看防污应急体系的重要作用》是针对油污事故防污应急体系建立的重要作用,2000年的《就“大舜”轮沉没谈谈海上救助应急体系》是针对 “大舜”轮沉没的特大海难,造成人员重大伤亡,财产损失惨重,探索海上救助应急体系的建立问题。
二是2003年开始探讨应急体系的核心内容。2003年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建议我国重大事故应急体系由五级四类预案组成。探讨应急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引证文献(285篇)和二级引证文献(3066篇)共计3351篇,是目前中国知网引证文献数量最多的文献。2005年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提出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应急机制的设想和建议。2005年的《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在充分分析我国应急体系建设成果以及我国城市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构造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的框架体系。
三是2008年之后从应急体系总体上进行研究。2008年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既总结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又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意见。2008年的《从SARS到大雪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反思》在2003年SARS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围绕着2008年初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了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和完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战略思路。2009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未来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需继续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主体外移,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的有机结合,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四是现在多角度探讨。有探讨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城市内涝灾害应急联动体系,新时代舆情治理应急体系建设等突发公共事件从预防、应对到事后重建的全程的应急管理体系都有探讨。也有整体探讨,2017年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历程与完善思路》提出针对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尚存在的若干问题,实践中继续完善发展。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研究方法既有提出政策建议服务实践的经验研究,又有数据翔实的实证研究。既有定量研究,也有质性研究。从2008年之后有关提出政策建议的经验研究占据了一定比重,尤其是应急领域的专家,做了一些应急体系的结构、功能的总结,成为应急体系的经典文献。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公共安全形势复杂,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系统思维与系统方法,做好“十三五”时期全国应急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对应急管理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2]钟开斌.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9,(1).
[3]闪淳昌,周玲.从SARS到大雪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