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寅浩 王磊
摘 要:本文从高校辩论赛的角度,研究高校辩论赛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功能机制,并引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对辩论赛进行重新认识,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 辩论赛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单纯依靠理论课教学无法满足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辩论赛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每所高校的标配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与高校辩论赛
皮埃尔·布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和文化理论批评家。他打破了原先从单一的主观论或是客观论的角度来分析现象的思维范式,提出了更宏观和全面的场域理论。布迪厄认为,对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的分析既要梳理经验、愿景等主观因素,又要分析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层面构建出一个模型,从而还原出真实的环境,获得正确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构建“场”的过程。
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他指出“场域”就是主体在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根据布迪厄的论述,所谓“场域”是把对被研究主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还原和重构,是对环境进行分析的产物。
惯习是与场域相对的一个概念,布迪厄认为“惯习来源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化,即通过个体生成的过程,在身体上的体现,而社会结构本身又来源于一代代人的历史努力,即系统生成。”据此,我们可以将惯习理解为社会生活在人意识层面的烙印。在此层面上我们发现惯习的概念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被物质决定。但布迪厄对惯习的进一步论述区分了同马克思主義哲学中意识的概念。布迪厄认为惯习的产生和发挥作用都是无意识的,是在潜意识的层面运作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则更加侧重于人理性的发挥,是可以被察觉的思维活动。
布迪厄指出,场域和惯习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场域不是绝对客观的,惯习也不是绝对主观的。一方面,惯习是人在场域中实践所得出的经验在人脑深处内化的产物。人的行为处处体现着惯习的存在,惯习驱动人产生行为,并附着于行为上,因此惯习也是人行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场域是社会历史关系的网络,在一个场域中会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特征和价值取向,这种社会历史特征和价值取向便是场域内存在惯习的表现。身处于场域之中,人本身的惯习会注入该场域,丰富甚至改变场域内已有的惯习,使得该场域下塑造的世界更有意义。另一方面,场域中已经形成的惯习也会通过知觉的作用触动场域中人所携带的惯习,从而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我们能理清人所处的“场”与人的关系,能更直观更全面地看清楚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
辩论赛是一种常见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场域,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一种教学手段,由教师拟定辩题,并选出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模拟辩论赛的进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识记和理解其教学计划中的某个知识点,将课堂中心让渡给学生,而教师本人仍掌控着辩论的进行和对辩论的解读。我们不难理解,课堂辩论是由学生模拟、表现、展示知识点,并由教师进行总结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看似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但并不在该教育场域中掌握资本和主动权。辩论赛又可被称为仪式性辩论,其实质是竞技活动,是不以教学为直接和根本目的进行的。这种情况下,辩论赛成为了一种纯粹的论辩,作为辩手的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掌握了主动权,处于支配地位,该场域中的各因素能够更有效地作用于学生身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辩论赛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1.构建出契合度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一方面,当下高校主流辩论赛辩题一般可分为价值辩、政策辩、哲理辩三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组成部分,两者的内容契合度高。在政策辩中,如以“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服务的定价应该高于还是低于运营成本”为题的比赛中,双方需要查阅资料以明确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的职能定位、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价值辩中,如“在自然资源无限的条件下,人类能不能实现和平共处”的比赛中,双方对于和平共处的定义、不和平原因的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都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知识,完成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在哲理辩中,如在“宿命论可喜还是可悲”的讨论中,双方会涉及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在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层面也有重大的意义。可见辩论赛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另一方面,辩论赛场域同时也是一种仪式场域,具有明显的仪式作用。仪式是由特定形式、特定活动与特定内涵三部分组成的,表达一定价值观的具有一定表演性和象征性的活动。辩论赛仪式场域中用象征性符号表现出来的惯习与场域中人本身所具有的惯习相互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辩论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理性。竞技是人力量的展示,体现了为理想奋斗的内涵。而辩论赛同时具备了这两者的内涵,成为了高校中独有的神圣的存在。例如,在正式比赛中辩手必须穿正装,遵守比赛规则和比赛礼仪,在抵御对方进攻的同时说服评委和观众,与对方共同争夺象征智慧的符号。在这个场域中,人内心深处存在的对力量、智慧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都被激发出来,是对树立积极人生信仰和正确价值观的无声教育。
辩论赛场域影响力强于其他教育活动场域的原因不仅在于仪式性,更在于其竞技性。场域中主体对资本的争夺使得该场域更具有影响力。在辩论赛中双方辩手对一个概念定义、战场、环节中话语权的争夺,归根结底都是对这个场域中文化资本的争夺。在辩论赛场域中文化资本即是获胜方所被授予象征性符号。辩论双方的激烈争夺的同时,场域中携带着文化内涵的惯习也被激发出来。比赛越是激烈说明场域中的惯习对人更具影响力。其次,场下观众在观赛的同时也会在激烈的气氛和正反双方对立的关系下,引起共情,同场域发生作用,达到了观察教育的目的。
2.辩论赛场域是理论场域与实践场域的统一,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布迪厄将场域分为理论场域和实践场域。他认为在理论场域中的人掌握较多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遵循理论逻辑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而在实践场域中的人则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依照实践逻辑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实践性的研究,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呈现,忽视了思想政治实践场域的建设,造成了实践和理论“两张皮”的问题。而辩论赛因其特殊的性质,实现了理论场域和实践场域的统一,因而该场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辩手需要对辩题进行分析,并论构建出理论体系来完成对某一持方的论证,这便在理论场域中年完成了对相关概念的自主认知与思考,实现了理论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辯论赛同时也是一个竞技性的说服过程,判断胜负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完整的论证机构,并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规则下完成了说服的过程,这本身就是讲一定的价值观原理付诸实践的过程。
3.辩论赛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辨性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强调要建立一种全景性的视野来回顾一个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而不能仅限于对场域中一个角色或者一个部分进行研究。布迪厄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学说或者理论的形成或多或少要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或者一定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较为宏观、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一个理论或者是社会现象。辩论赛将这样一个理论和社会现象拆分为两个对立的价值观取向,通过竞技的方式展现多元碰撞,引导人从不同角度和思维来思考问题,对生活中看似约定俗成和不证自明的事物产生怀疑,进而获得新的认识,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苗瑞丹.仪式场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究——基于“场域—惯习”理论的分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4(03):36-43.
[2] 杨晓帆,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可能——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8(05):204-209.
[3] 杨国斌,商明利.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课程辩论赛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1-3.
作者简介:项寅浩(1998-),男,西华大学,大学本科在读,浙江省绍兴人。
王磊,男(1996-),西华大学,大学本科在读,浙江省台州人,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