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摄影对生命延续的有限性

2019-03-20 05:18石南乔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影像摄影

摘 要:摄影作为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摄影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拍摄者简简单单在各种元素和条件都均衡的决定性瞬间咔嚓一下留下的影像,在世界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同样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开篇从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发的开头,接着想到自己看到的一本著作,引发了在刺点这个角度和照片对生命延续的有限性的思考。照片最难能可贵的就在于它确确实实是在某真实的时间和地点的情境下拍摄的,似乎过了很久当时那个场景还可以保留下来。虽然照片有时给人的视觉感受就像是一个“刺点”,会让人看后直击心灵深处,或者让人想起已经逝去的亲人朋友,引发悲痛不已。但是正是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才更应该正面去直视生命终会逝,这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种的很正常的自然规律,所以应该珍惜生命,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摄影 影像 刺点 有限性

1. 影像的思考

一次偶然,去邻居家拜访看到家庭影集,无意看到父辈和子辈的照片,当时就十分震惊眼睛及眼神都一模一样。慢慢的,把这事忘在脑后,最近看到罗兰·巴特写的《明室》这本书,不仅想到很多,翻阅了一些书籍并对摄影进行思考。

罗兰巴特是著名的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一本关于摄影的著作《明室》里面有一段深深地引发了思考。特此把这一段呈现出来,出处来自上篇的第四节,摄影师,幻想和看照片的人:

这样一来,我本人就成了摄影“知识”的衡量标准。

可我对摄影又知道些什么呢?据我观察所得,一张照片是三种活动(或三种感情,或三种意图)的对象:实施,承受,观看。实施者是摄影师。观看者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这些在报纸,书籍,档案和相册里翻阅照片的人。而被拍摄的人或物,则是目标和对象,是物体发出来的一种小小的幻想,我特意把这称为摄影的“幻想”,因为这个词通过词根保留着和“景象”一词的关系,同时还增加了所有照片中都有的那种可怕的东西:死人再现。

这三种活动中,有一种对我来说是此路不通,而我也不打算问津:我不是摄影师,连业余的也不是,我干不了这个,性子太急:我必须立即看到我拍摄的东西。我可以假设,摄影师的感情和那个“小孔”有些关系,通过那个小孔,他观察,界定,框住所要拍摄的东西,取好景,然后把所要拍摄的东西“抓住”。(突袭)

谈到摄影,想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生活当中会经常接触到摄影,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从最常规的取景框说起,摄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像是在一个框架里经过构图,色彩,光影和对比之后的效果。摄影不同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有框的,照片更像是光的保险箱,让本来应该是转瞬即逝的光影居然可以保存下来,摄影与绘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摄影是直接的,摄影是真实的,而并不是模仿的保存形式。不得不感叹并承认摄影确确实实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照片不可能像人眼球一样能看到如此一个开阔并且灵活的活动着的无框世界。但是这个框取决于拍摄者,取景框就像边界一样,摄影的魅力就在于边界是可以人为的游移的。照片是被摄体和时间的组成,其实我们拍摄的真相并不是空间,而是我们在取景框里取的时间。在不同的背景,思想下的拍摄者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这都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上升到了摄影师想表达的不仅仅只是图片上面简单的几个物体经过特别的构图或者摆放之后的形而上的东西。

2.摄影的真实

就拿具体的家庭摄影来说,一个摄影师想要拍摄出一张优秀的照片,肯定要融入其中,先花时间了解自己即将拍摄的主体并与他们熟悉起来,用最快速且最短的时间去熟识即将拍摄的每一位成员。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让被拍摄者忘了自己是要被拍摄的人,不要刻意的让他们去表现什么,自然轻松的状态便是极好的,用一种非刻意的方式去记录他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摄影应该萌发并起源于一种冲动,一种在自身生活中的某一刻某一瞬间看到的某一幕,内心是真真切切的为之震惊(无论这个震惊好的还是坏的还是不好不坏的),并且想要把这一幕景象留存下来,因为想要再次看到它。记得一位摄影家曾经说过,我不会拍摄我不想再看到的东西。这也是我信奉的一条准则,并且我将其称为生活的取景术:把想再次看到的东西放在照片里,其他的东西,放到取景框外面。我们应该牢牢地记住这一点,并且只为自己生活中真实的震惊而拍照。借用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

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各种漂亮的美景的照片,不难想象朋友在拍摄之时的心态:也许,也只是某天某个下午,某一个闲暇之余,不经意地抬起了头,看到了蔚蓝的天空,意外的发现:哇,今天好漂亮,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用口袋里拿出了手机,咔一声的记录下来。除了职业设计师,我们大众普通人可能都不是专业摄影师,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拍摄工具可能就只是手机。但是在那个瞬间的我们,拍照时的心态心情反而才是最接近于摄影的真谛,拍摄记录了一个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瞬间就懂了为什么巴特会认为业余摄影爱好者很多时候反而比职业摄影家更接近摄影的本質。因为他们不会刻意的为了拍摄而拍摄,只是简单的记录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种天气状况下的那个真实的场景,记录了那自然并且真实的一刻。

摄影是难于归类的,摄影在机械地重复着实际存在中永远不可能重复的东西。摄影应该是拒绝用概括法的,就像是机械化的把一种问题简单化为一,并且有说教的成分,这对于摄影而言,是万万不可的。摄影不应该是简单的构图,精心的去摆放,然后刻意的得出的成像。摄影也不应该用方法来总结,摄影更多的应该去表达一种远在这张照片之上的思想,通过照片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比如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处于什么样的背景下,处于一种什么心情,处于一种什么境遇,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3.照片的不可辩驳性

摄影的意义不单单只是在元素均衡的决定性瞬间咔一下呈现出来的影像,更多的给人的视觉感受就像是一个“刺点”,会直击昔日灵魂深处的爱或已经逝去的人,让人悲痛不已。虽然说影像的记录是暂时的,但是其实也是相当无助的,但是摄影师必须得拍摄。但是拍摄有时候也会有很强大的力量,到足够强大的层度的影像才能掩盖住时间流逝的悲痛。但是,生老病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自然,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最深的谦卑和臣服应该是对生命的有限性的正面直视。终有一天,理想,感情,一切的一切都会画上句号,我们没有选择。一个人越早开始直面死亡,越早的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就越早能放下那些群众眼里的成功和荣誉,去做真正“死而无憾”的事。

如果你想去看一位老去的人过往的青春或者一位已故的人过去的鲜活的风貌。肯定是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更能超越照片,就算文字语言描绘的再具体再细致,绘画功底再高,画得栩栩如生,用文字描述和绘画都远远不如照片来得更加肯定和直接。摄影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不可辩驳,照片就像“这是它昔日的面貌”般惊人的证据。无论照片能否展示得合乎观者的设想,观者只能承认它的存在并接受。你无法去否认它。

照片最难能可贵的就在于它确实是在某真实的时间和地点的情景下拍摄的。每一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都会在校门口拍大合影,哪怕很多年过去后再次看到也能肯定是当时和同学老师在毕业那天一同在校门口拍摄的。并确定拍摄时真真切切地在那,图像传感器真真切切地在那个位置按下的快门。正是因为它永远不能再来,又是真真切切的从过去取下的一个切片,所以让每张照片显得尤为珍贵。摄影师最超人之处便是他身临其境。

4.总结

不管什么领域,达到一定高度之时关切的问题则是心灵的回归,回归到最质朴最原始的爱,摄影所呈现的视觉感受亦是如此。底片是留在现实的一种货真价实的痕迹,通过不同的光线在被拍摄的主体与感光胶片之间运行而产生。这种直接联系会以更纯粹的形式保存下来,无论是哪种意义都能围绕它建构。每一张照片里都会有“这是它昔日的面貌”的惊人证据,这些证据也刺痛看过这些影像的人。一个人在照片里被加以表现以后,似乎获得了一种延展的生命,尽管他或她在前后已经完全不复相同或不复存在。而观看者在亲眼目睹影像时,会被带入另一个时间段,倘若主角尚在人间,感叹主角的延伸的生命,也意识到他们自身生命的有限性。进而看清我们应该直面生命终会逝去这一自然规律,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 明室[M]. 赵克非,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自述[M]. 怀宇,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石南乔,女,汉族,湖北省武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影像摄影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