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其运用

2019-03-20 00:35张钟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意象师生语文

张钟方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隆重出台,人们对以整本书阅读为代表的阅读方式予以了高度重视,视其为能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一趋势下,诵读能力的培养亦应得到重视和发展。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文学教学的关键所在,经典诵读的广泛推进和普及便是重要表现。笔者认为,把握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诵读教学的运用方法十分重要。

一、诵读的重要地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对诵读作用的分析可谓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笔者认为有三方面作用。

(一)诵读能促成“象”的生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作品的物象、表象、形象、意象把握是关键的环节。单单靠教师分析指导不能完全达成预期目标,诵读便能弥补这一不足。精心策划的师生诵读可以明象,完成对阅读教材中的诗文的理解与内化。因为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记忆表象,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完成对阅读内容中物象、形象和意象的判读。教师则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把作品之象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最终建成自己心中的理解之象。其原理是古人文字因时空距离,不易判读,只有反复吟咏才能置身于古代语言环境,感知古文意象。比如说,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反复诵读,就能水到渠成地把握“月”“雁”意象,从而深刻理解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可以把握作者的意图。

反复诵读是叩开作者心灵之门的必然路径,从而理解作者之意和作品之神。著名学者王冶秋在谈到自己反复读《阿Q正传》的心理进程时,认为要真正读懂,至少要读14遍,否则消化不了。他说:“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砸出一点不是笑得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如此看来,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学会诵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学了一篇课文,自己都没完整地读上一两遍,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了。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还是被动式学习,认为记住老师讲的就够了,写下笔记就对文章把握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笔者在教《春》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还对写景方法、作者情感有了很深的了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诵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法宝。

不少学生在写作和表达上黔驴技穷,其根本原因是积累的东西太少了,何来灵活运用。经典作品有如珠玉,聚少成多之际,也是遍身光耀之时。坚持不懈地诵读,自然能积累众多的名句名段名篇,对说话、写作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需要的词汇犹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任由你撷取,且用之不竭。人们在谈及阅读与写作关系时,时常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来说明,足以说明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班上有位同学被指定主持一个大型文艺活動,我建议她每天坚持诵读诗文名篇,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她在台上口若悬河,所需之词段一呼而出,表达也流畅自然,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诵读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诵读的方法略说

诵读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人们对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就中小学教学中使用的就有范读、领读、齐读、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从形式而言要重教师的范读(或音频示范朗读)和学生的习读、演读,从技巧而言要重美读和艺读。比如说,教师的示范朗读,尽可能做到声情并茂、自发衷心、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内涵的主题和情感,从而用思想和艺术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的性情,并使学生因而或不由自主地去深入领会理解消化课文的精华营养。诵读技巧的指导是语文教师不可缺位的工作,切不能让学生无法而读。教师应进行诵读知识指导,并通过诵读比赛、课堂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使得师生诵读能力共同提升,营造生机盎然、异彩纷呈的诵读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就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也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用心思考,在诵读教学路上,一定会有你和学生们的一路花香,一路收获。

猜你喜欢
意象师生语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