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钟
[摘 要] 教研机构、教研员这样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世界各国唯有中国才有,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教研人员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特色”,决不能让它黯然失色。那么,作为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更应该想着去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把工作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是,光有做事的良好愿望还远远不够,还要把事情做实、做好、做优,这就涉及找准发展方向的问题。以下,笔者就谈谈对市级教研机构教研员的工作职责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对广大教研人员有所裨益。
[关键词] 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关系;个人与单位;社会大气候;单位小气候
一、要处理好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的关系
我国教研系统实施的是五级教研体系(即“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其中,国家教研部门的职责重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专业引领全国教研工作,确保全国教研工作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至于省、市、县、校四级教研部门,特别是市、县(区)两级教研部门的职责划分和任务安排等,各省情况不一,即使是教育部即将颁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对于市级教研部门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要干出什么效果等,说得也很笼统。因为长期以来上级部门没有明确框定市级教研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很多同志工作起来总觉得方向感不明。有些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总说自己工作忙,一周甚至一连四五天都在某所学校听课,听得耳朵都起了老茧,或帮某老师磨课,磨得自己嘴皮子都破了等。笔者觉得,虽然上级行政部门对市级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教研员自己对工作职责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不要瞎忙一些不该自己做的事,或者是做些鸡毛蒜皮的事,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说听课、磨课的事情不该做,但是,这些培养优秀教师的事情,毕竟是属于校本级的教研工作,应该是学校的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或者教学副校长的事,因为他们没有优秀的教师,学校就玩不转了,但是作为教研员,你就不要过多地、过度地介入了。作为一名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应该从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中解放出来,重点做些对推动区域教研有益处、有作用、有成效的事情。如,你是否就教研服务决策做了一些参谋性的事情?是否针对全市的教师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了一些务实性的工作?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否思考了可操作性的措施?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认识程度如何?认识高度往往决定着工作高度,如果认识错位,很有可能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如果认识低位,很有可能是“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只有认识高位,才有可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二、要处理好教研与科研的关系
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不能仅仅只局限在传统意义的“教研”圈子里做点事,视点应该更高一些,视野应该更广一些,视觉应该更敏感一些,要做一个有思想的“科研员”。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新的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要把握其高层次、前瞻性、创造性等特点。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从研究的对象上讲,科研主要是对未知领域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验证,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研员要从关注教学转移到关注课程上来,做好课程开发的指导员。二是从研究的内容上讲,科研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规律性、发展性问题,主要是发现规律。因此,教研员要做好教育规律的归纳员。三是从研究的过程上讲,科研则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性、系统化的研究活动,从选题、制定计划与实验到成果鉴定、推广等,有一个完整连续的探索过程,它强调开拓与创造。因此,教研员要做好发现和认识教育领地的拓荒员。四是从成果的应用上讲,教研是促进教育工作者、教育成果的横向发展,目标在于厚,实践上属于“厚积”,它可以是已有原理的重复应用和实践;科研是促进教师、成果的纵向发展,目标在于尖,实践上属于“薄发”,它必定是原创知识的开发与探索。因此,教研员要做好最新成果的推销员。
纵然教研与科研有诸多的区别,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教研与科研不仅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抓手,也是促进教研员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最佳手段。把教研科研有机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应当成为今后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进行科研与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
三、处理好服务教育行政与服务专业研究的关系
教研机构的职能内涵,以前归纳为“研究、指导、服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定義;岳阳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曾提出过“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科研兴教”,这也算是一种概括;现在有些地方又加上了“管理、引领、培训、支持、帮助”等诸多提法,也可以。众说纷纭不一,万变不离其宗,“服务”必不可少。市级教研机构下连学校(一般指市直学校)、教师,上接教育行政部门,其职能理应是“四个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顺利成长服务。市级教研机构的“服务”,应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核心,适当兼顾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注重微观,兼顾宏观。
第一,为教育行政服务,要做好这么几件事。一是善调研,有一手情况。教研员应该对自己区域内的学校校情、教师教情、学生学情、教育行情等,做到数据掌握准确,问题了如指掌,综合平时学习、研究中获得的教改动态信息,教育质量现状信息,特别是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及早分析、预见、把握,能透过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看到事物的本质。二是巧应对,有一流对策。马克思讲过:哲学家总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我们教研员不是夸夸其谈的空头哲学家,对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一定得有自己的应对方略。这个方略应该是简单的、可行的,并且易于操作。同时,主动征求、汇集领导的指导意见,为教育行政进言献策,进而通过宏观策略调控来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三是长表达,有一等文章。教研员应该心系教育行政,适时建言献策,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调控信息。这需要大家用文字描述自己所见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用文字阐释自己的措施和策略,用文字描绘自己期待的美好蓝图和愿景。我希望大家在热爱教研的基础上,拭去心灵的浮躁,耐住教研的寂寞,抛弃安逸、功利的思想,克服懒散现象,专心致志读点书,练就自己的文字功夫,不断从清苦、平实与默默无闻的助人服务中,寻找教研的满足和快乐。
第二,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也要做好这么几件事。一是要转变服务态度。坚持友好互动的服务态度。力争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其愿意主动接受与接纳,真心交流合作;对话民主,不争话语霸权,耐心倾听教师的见解、呼声和意见,包容不同观点,并换位思考,合作研讨,从而集思广益,做好服务。如教研员平时听看课后,先请教师说课、谈自我反思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听课感受与教师设想意图、施教情况进行对话,包括课堂反映出来的各方面情况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或再合作二度设计,优化方案,并跟踪关注改进过程。强化实事求是的服务意识。教研员的工作,应该力求严谨、扎实、认真、负责、客观、公平、公正。如果参与与教师利益、荣誉有关的评赛、评比、评审、评价等工作时,尽力从有利于和推进教育发展的角度着想,从公正出发,严格按条件、业绩评定,不徇私舞弊,不论资排辈,不唯名,不唯上,不唯权,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二是要创新服务方式。首先,精心谋划组织,规划促进服务。目前,市级教研机构的一个基本情况是:人手少事情多。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各部门是市级教研机构的“前哨站”,要做到高瞻远瞩。部门工作要远有规划、近有计划、经常谋划,特别是中层干部既要能立意高远,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去把握、规划和统领教研工作,又能立足现实,从细节上精心计划,理清思路,从而防止“近视”、盲目和随意,以求预期教研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各教研员是市教研机构的“排头兵”,要独当一面。教研员要在全市学科专业领域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信,有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教研和组织开展专项教改项目、教研课题的能力,工作起来能逢山过山,遇水涉水。教研活动是市教研机构的“广告牌”,要精彩纷呈。市教科院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是教研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市局领导、基层学校、一线教师了解市教科院的主要形式,设计组织要科学、实在,要善用行业语,讲好家常话,让活动接地气;多用师生身边的鲜活事例,变说教为故事,变深奥为生动,让活动冒热气;善于回应基层学校的关切,将道理讲明白、说透彻,让活动添生气。只有教研活动惠及到更多的学校、师生时,才能给市教科院聚人气。其次,尽心尽力支持,专业引领服务。教研员在专业引领上要有这么几招:能讲座,亲自主讲专题讲座或进行培训,用新理念引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能搭台,积极搭建成果、风采展示及同伴互助平台,促进学校、教师发展。能网研,倡导教师建立博客、网页,开展网上异步教研,交流思想,交锋观点,共享群体教研资源。能解惑,帮助教师释疑解惑,疏通思维,理清思路,指引方向,给予方法,供其尝试、参考。能示范,在基层学校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基地校),发挥教研引领、示范、辐射和活动中心的作用。再次,因地因材施导,分类开展服务。面对区域、学区、学校、师生和学段的不同现状,要因地制宜,因校因师因生而异分类分层要求和指导,鼓励其在原有基础水平上继承、创新,异步主动发展,分步逐层达标,而不急于求成。一是对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培养特色和特长。二是对一般学校和中等水平教师,指导方向和方法。三是对薄弱学校和薄弱教师,弥补弱项和弱点。另外,厚积专业素养,实力推动服务。教研员的影响力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很多时候来自其人格魅力、专业素养、业界威信。因此,教研员必须是学习的先行者,让学习成为自己的职业习惯,让学习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树常青。只有这样,教研员才能以自身丰富的教研文化素养,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为学校、教师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切实为教育行政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四、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当弟子们都回答不上来时,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这个小故事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譬喻。雷锋同志则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曾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教研员都是市教科院的工作人员,作为单位人,都不可避免地、时时刻刻地和自己的单位教科院发生着亲密的接触。怎么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我觉得要找到、找准个人发展与单位发展关系的两个“点”,即最佳结合点、最佳平衡点,争取双赢。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着高度一致性的时候,找准最佳结合点,即单位搭台你唱戏。你个人有什么特长,单位发扬;你个人有什么诉求,单位解决;你个人有什么想法,单位成全等。同时,你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反过来又对教科院这个单位的发展产生积极、良好的作用,能够“对内树士气,对外扬名气,内外聚人气”,这样使得个人和单位都得到良好发展,“你好我好他也好”。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找到最佳平衡点,即不计得失顾大局。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中的“四个服从”原则规定得好,“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有一句歌词也说得好:“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毕竟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嘛,是不是?何况,我们的单位从来不会亏待老实人的,这里亏欠了,总会有地方弥补的,希望大家讲奉献,讲风格,讲谦让,格局不要太小了。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人,大家都看不起。
五、處理好社会大气候与单位小气候的关系
现在国家对公职人员的管理越来越严,条条框框的文件很多,“紧箍咒”念得人的头很疼。像最近省里开展的办公室整改专项行动,规范办公场所,上级部门反复检查督促,标准控制得非常严格,而工资待遇和福利津贴又不见得有所提高,可能有些教研员有些想法和怨言。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出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战略,约束力越来越强,改作风、守规矩、反腐败成为一种新常态,从严治党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就小气候的形成,笔者的看法是:一是要变“看客”为“创客”,积聚“小气候”。我们见得多的一种现象是,很多时候人们习惯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轮到自己去做事时,却很少有人按照自己做评论时的标准执行。不是说不该说,而是说,不能光说话不动手,不能“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要知道“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公职人员而言,其基本品格涵盖对单位的热爱,对事业的担当,对国家的忠诚。对单位充满热爱,是员工的第一美德;对事业具备担当,则是一名员工的必备素质。有热爱,才能有担当;有担当,才会有坚守。热爱、担当、坚守,是支撑一个单位优良“小气候”的三个支柱,更是积聚优良“小气候”的源头。我希望各位同志都成为这个源头的汩汩活水,长流不懈。二是要变“破窗”为“补窗”,营造“小气候”。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大楼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不用多久,这幢大楼就会被破坏殆尽。由“破窗效应”,衍生出“补窗效应”,告诫管理者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矫正和补救,否则,必将一溃难收。一个单位,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问题和缺点。我们要树立标杆,明示导向,发挥示范,及时制止“破窗”,善于“补窗”,营造优良的“小气候”,使大家能充分享受单位带来的福利和优越感。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