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昊
(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经过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令人欣喜的成果背后,不少地方仍然保持着“高排放,低产能”的粗矿工业生产模式。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这种模式不仅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违背,更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且不可修复的破坏。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同意赣江新区成立。作为全国第18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在成立之初就背负着“统筹规划产业发展路径”“主导产业低碳化”“打造江西样板”等重要任务。2017年,经过组织有关专家考察和点评推荐,国家发改委确定了45个城市(区、县)开展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其中位于赣江新区的共青城市就被纳入了江西省仅有的三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赣江新区横跨南昌、九江这两个江西省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和行政区域,使其拥有天然的交通便利和地理优势。所以,作为江西省重点扶持和发展的生态区域,赣江新区更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赣江新区接下来发展的重点目标和战略之一。
但是,尽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提出多年,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却仍处于相对起步阶段。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所以对于“低碳经济”大体上宏观角度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如果想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有关“低碳经济”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基于此种考虑,研究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对赣江新区“低碳经济”生态效率进行评价,以此助力于赣江新区乃至江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找出目前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传统经济发展的弊端,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般认为,能源消耗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实现了从单一的手工生产向以能源消耗主要方式的机器生产模式转变,强有力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世界各国的GDP在数十年之内也随之增长了数倍不等,可以说发生了质的飞跃[1]。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其中除了伴随着的能源危机,化石能源燃烧所引发的温室效应加剧的问题,也成为了伴随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综合近几年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根据人均收入的不同情况,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U”型、“N”型等不同的模型[2]。 Soytas和Sari等[3]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进行格兰杰成因研究分析,认为只有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此种因果关系,单纯的GDP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丁志国和程云龙等[4]在使用格兰杰成因对经济增长、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三方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后认为,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增加取决于一个前提,即保持现有的产业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决定碳排放增加或减少的唯一原因,还要综合产业结构的变化才能确定。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他认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几乎不起影响作用,本质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的改变对碳排放施加的影响。基于此观点,国内的其他学者也对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例如李建和周慧[5]从国家层面出发,分析了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大体认为与碳排放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为第二产业,但是由于我国各省产业结构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看待。张雷、李艳梅等人[6]在构建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与单位能耗有关的3个模型后进行分析,认为能源的消费量大小对未来的消费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第二产业成功延缓了上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倒“U”字型的演变进程。所以他们根据这些结论认为,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才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举措。
由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且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宏观层面,对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碳排放率)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涉及,尽管有少数研究学者也对产业规模效应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大多未能深入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系统内部,无法从结构性角度探究碳生产率变动的原因,更无法为优化产业碳结构、合理分配碳排放空间提供决策参考。故此,基于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结构变动效应、技术变动效应、动态转移效应三个部分,并按照不同的产业模式对其进行分类,分别探究他们对碳生产率变动影响的贡献,以此来探究低碳城市试点下赣江新区的低碳经济效率,并为今后如何推动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1989年,美国教授Kaya在研究人类日常经济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时首次提出指数因素分解法[7]。在此种方法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CO2的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被人为地分为了几个不同因素的乘积,再通过特定的方法对权重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确定他们各自的增量。1993年,Kaya和Yokobori等人又引入了碳生产率概念,他们的观点认为,碳排放率,即每单位CO2碳排放量的经济产出量,可以代表碳排放的经济效应[8]。在此基础上,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R Ehrlich,完善了1864年德国学者Laspeyres提出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创建了基于指数因素分解法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技术,又称为拉氏指数法,此种方法将某年作为基准,该年的相关研究指标作为权重,在保持其他相关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让某一影响因素发生变化,从而探究该影响因素对研究目标值变化的影响程度[9]。
按照kaya的观点,碳生产率是指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产出水平。此项指标通过数值的形式,直观地反映出了该地区的不同行业的碳生产率水平。我们可以将碳生产率(E)进行如下表示:
其中,Y表示总体经济产出量,C表示相对应的碳排放量。yi表示指标i的经济产出量,Ci表示指标i的碳排放量,ei表示指标i的碳生产率,si表示指标i在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有的比重。整个公式表明研究目标整体的碳生产率是各指标碳生产率ei乘以各自权重的加权平均数。
结合Laspeyres分解法,从0期到t期,可以将碳生产率变动表示为:
其中,ΔEstr,i表示的是结构变动效应,反映了指标i在碳生产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碳结构变化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情况。若ΔEstr,i>0表示碳结构变化对碳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反之若Δ Estr,i<0则表示碳结构变化对碳生产率起到了抑制作用;ΔEtec,i表示的是技术变动效应,反映的是在碳排放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指标i由于自身的碳生产技术的变化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情况;Δ Etra,i表示的是动态转移效应,反映了碳生产率较高的指标在获得较大的碳排放空间时,对整体碳生产率的影响。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结构效应贡献率、技术效应贡献率和动态效应贡献率:
由于赣江新区刚成立不久,目前没有具体针对赣江新区的具体碳排放数据,笔者结合近几年南昌市和九江市城市统计年鉴中的“综合能源平衡表”内归属于赣江新区的部分的碳排放资料以及笔者实地探访所获取的数据为最终的数据来源,进行统计与分析。
关于具体碳排放量的数据获取,本文采取国际主流的IPCC清单法[10]对目标地区的具体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经济产出值主要来源于赣江新区所在地城市统计年鉴中的 “主要年份生产总值表”中所列示的各年GPD来表示。
具体到行业的划分,笔者在将赣江新区的按照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将第一产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划分为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共计三大产业,六个具体行业。然后按照划分的行业,根据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计算出各个行业的碳生产率和对应的权重,再运用Laspeyres分解法计算出各个行业对碳生产率影响的贡献程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赣江新区成立前后数年间,碳生产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2013年赣江新区未成立前的0.8350万元/吨开始,到成立后2017年的0.9190万元/吨,可以看到赣江新区每单位排放CO2获得的经济产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其中2015年到2016年碳生产率从0.8962万元/吨提升为0.9188万元/吨,增幅达到了2.52%,远超2014到2015年的增长率(1.53%),说明2016年赣江新区挂牌成立的“政策红利”有效的推动了该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比较遗憾的是2017年赣江新区的碳生产率相较于2016年来说从0.9188万元/吨增长到了0.9190万元/吨,增长幅度仅为0.0002万元/吨,相比之前难免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图1 2013~2017年赣江新区碳生产率趋势
从Laspeyres指数分解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首先,在对碳生产率分解得到的三个指标数据中,技术变动效应对碳生产率影响的贡献最大,结构变动效应其次,动态转移效应贡献最低且其相比其他两项指标贡献差距较大。这说明目前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其次,分时间段来看,在赣江新区成立之前的一段时间里(2013~2016),碳生产率的技术变动效应起初大于结构变动效应所带来的贡献,这说明了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更依赖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且技术变动和结构变动贡献之和对碳生产率影响几乎达到了99%,说明不仅是技术进步提高了赣江新区的碳生产率,其在一定程度上地享受着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结构红利”。虽然在2015~2016年,赣江新区的结构变动效应对碳生产率的贡献率超过了100%,技术变动效应的贡献率则变成了负值,但是考虑到由于赣江新区于2016年成立,这种数据异常波动,可能是由于区域调整所带来的变动误差导致。所以总体来说,在赣江新区成立前的这段时间(2013~2016)碳生产率的结构变动效应和技术变动效应对碳生产率的贡献占据了主导地位。
紧接着,2016年赣江新区成立之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赣江新区碳生产率的技术变动效应对赣江新区碳生产率的贡献,就由成立之前平均不超过40%,上升到了77.69%,远远超过了结构变动效应所带来的贡献21.67%。这表明,一方面,赣江新区成立的政策扶持效果开始显现,一大批企业在“政策红利”下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进而成为了碳生产率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给赣江新区带来的“结构红利”正在下降,尽管其仍然会成为近阶段支撑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变动效应对碳生产率的贡献最终会回归到正常的区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分析外,从2013~2017年间赣江新区前后的这段时间内碳生产率的动态转移效应贡献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到1%)且表现平稳,说明具有高水平低碳生产技术的企业和部门未能匹配到与之相对应的碳排放空间,导致其无法完全发挥自身生产技术上的优势进行低碳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碳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当分配到的碳资源满足技术水平较高的部门需求时,动态转移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对碳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
表1 2013~2017年赣江新区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分解数据
具体到每个行业的碳生产率,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碳生产率整体上表现基本平稳,波动不大,各个行业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各个部门对碳生产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分别为工业 (39.07%)、其他服务业(29.83%)、建筑业(12.08%)、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业(9.22%)、农、林、牧、渔业(4.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00%)。其中工业和其他服务业作为整个行业碳生产率中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两者加在一起占到了碳生产率的70%左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行业对赣江新区碳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相对应的可以看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农、林、牧、渔业在整个碳生产率中的占比较低,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这些部门上加大扶持力度,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赣江新区的碳生产率,实现赣江新区低碳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图2 2013~2017年赣江新区各行业实际碳生产率变动趋势
表2展示的是使用Laspeyres分解法对赣江新区成立前后(2013~2016 年与 2016~2017 年)各个行业进行分解后不同指标对碳生产率的贡献情况。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对碳生产率的贡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工业和建筑业部门,其中提升最为明显的是工业部门,总效应从5.24%提升到了34.59%,这主要归功于技术变动效应贡献的从赣江新区成立之前的14.28%大幅提升到了目前的37.54%。说明工业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单位碳排放内的经济产出,加之赣江新区的成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的改善,从而促进了碳排放的减少,提高了低碳生产效率;相比工业,虽然建筑业的提升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同样作为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它对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但是与工业部门不同的是,建筑业对碳生产率贡献的提升主要归功于结构变动效应和一部分的动态转移效应。虽然赣江新区成立前后两者效应的贡献仍都为负值,但他们分别从2013~2016年的-24.15%和-8.37%的提升到了-13.53%和-3.03%,抑制作用分别减少了10.62%和5.34%。说明建筑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赣江新区成立之前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此同时具有高水平低碳生产技术的企业和部门相比之前分配的到的碳排放空间有所增加,但仍为达到理想的分配状态,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总效应下降的几个部门中,其他服务业的下降幅度达到了最大,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原来高度依赖的技术变动效应贡献率由原来(2013~2016)的45.87%跌落到13.08%,降幅达到32.79%。这说明其他服务业在近几年未生产技术上的投入未能适应生产需求,导致低碳急剧降低,而农、林、牧、渔业的下降幅度虽然远没有其他服务业剧烈,但总效应从原先的促进作用(3.38%)变成了抑制作用(-0.02%)。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除了结构变动效应仍起到了促进作用外,其余两项的贡献已经从促进作用变成了抑制作用。第一产业作为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能让其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表2 2013~2017年赣江新区各行业碳生产率因素分解数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碳排放空间已经成为继土地和劳动力之后更为紧俏的资源之一。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碳排放资源,提高碳生产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地区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11]。因此,研究以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所在地赣江新区为例,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对赣江新区成立前后的碳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行业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结构红利”回归理性区间,技术变动效应成为主导
赣江新区刚刚成立不久,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生产技术都需要不断地磨合,在这个磨合期内,各种效应对碳生产率的贡献率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数值上也可能存在着波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波动,也给赣江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例如技术变动效应对碳生产率的贡献由2013年的排名第一逐渐下降,乃至到了2016年由促进作用转变成了抑制作用之际,在赣江新区仅仅成立一年之后,技术变动效应对碳生产率再次由负转正,其贡献甚至再次超过了结构变动效应所带来的贡献。这说明随着赣江新区的不断发展,各种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低碳发展也会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由“结构红利”带来结构变动效应会逐渐回归至合理区间,技术变动效应将长期成为处于成长期的赣江新区的碳生产率的主要贡献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变动效应只是暂时的,虽然我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6],但是当一个地区的生产技术达到饱和时[12],技术变动效应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13]。当然就目前来看赣江新区的产业技术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所以暂时还不会遇到技术发展上的瓶颈。加之磨合期的存在,结构变动效应和技术变动效应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共同成为提升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2)碳排放总量受限,经济产出无法达到最大化
赣江新区的成立,毫无疑问将成为加快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无论作为构建长江经济带的重大组成部分,还是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落户地之一,都表明推动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则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尽管赣江新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重视,都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更为严峻和现实的问题:碳排放的空间总量越来越受到限制。面对巨大的碳排放压力,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想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碳生产率是最为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如何在有限的碳排放空间里做到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赣江新区的建立也正好为碳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低碳经济的政策引导、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例如,政府可以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潮流,着重主导和扶持电子通信类等相关制造业发展。该产业不仅产业附加值高,其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在有效地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14]。
(3)动态转移效应贡献不足
从文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赣江新区成立前后,动态转移效应对碳生产率的贡献始终处于较弱的状态,甚至有些年份对碳生产率的增长还起到了抑制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碳排放空间日益紧缺之外,也证明了目前赣江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的驱动下,资源将从技术水平较低的部门流向技术水平较高的部门,而当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短期内无法继续提高时,动态转移效应贡献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变动效应贡献降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15]。而根据上文数据分析的结论可知,目前赣江新区技术变动效应贡献占总贡献的主导地位,而动态转移效应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赣江新区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继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来改善动态转移效应贡献过低的局面。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赣江新区碳生产率,文本提出了以下有关对策建议:
(1)利用“结构红利”切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利用碳排放空间
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赣江新区的成立,使得碳生产率的“结构红利”正逐渐回归至合理区间。所以作为成立不久的国家级新区,应该抓住“结构红利”这一优势。具体来说,首先,在赣江新区后续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把资源节约作为产业发展的指导,以推动赣江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确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放在同等考虑的位置上;其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有限的碳排放空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提高产业引入的门槛,鼓励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发展,对生产工艺落后、环境破坏大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生产限制,督促其完成产业调整和升级改造,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强制关停、罚款甚至追究责任的惩罚措施。最后,可以根据赣江新区目前产业结构现状,结合江西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行业碳排放标准,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建立一套“有偿就有补”的生态补偿机制,对超过排放标准的企业,根据其超出的程度,向企业征缴补偿金,然后将这些资金以补助的形式投入到其他生态补偿建设项目中去,以此来督促企业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
(2)提升科技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前文的分析得知,目前技术变动效应已经成为了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然而与临近省份相比,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更应该推陈出新,在已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升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2017年6月《江西省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得了国务院审批通过,这无疑从中央政府层面带来了支持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利好消息[16]。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调动民间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将资本往投资“绿色经济”引流:除了已有的税收优惠和相关费用的减免政策外,更应该考虑到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针对绿色经济投资投入高、投资周期长、回报慢、资金流动性差等问题,政府可以为绿色金融投资采取低于市场水平的贷款优惠利率,以减轻民营企业贷款的压力;在贷款抵押物的选取上,针对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在以往很多情况下会因为无法取得有效可靠的实体抵押物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取得银行的抵押贷款这一问题[17],银行等有关金融部门也要跳出传统观念,可以考虑采用绿色项目经营权抵押等一系列创新的形式给企业进行贷款[18]。只有结合实际,对症下药,才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使得绿色金融切实的深地开展下去,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宣传的表面。
(3)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的碳生产率
众所周知,赣江新区拥有天然优越的农业生产环境。由前文可知,2016~2017年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碳生产率的贡献率从原先的促进作用变成了抑制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发挥赣江新区在自然资源、农业基础上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产品供应和销售链,推广绿色、节能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到农业生产中,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限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力争创建国家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区与绿色农业示范区[19]。
同时,在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为绿色农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推动赣江新区低碳农业不断深入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顶尖人才投资赣江新区绿色农业建设[20]。对于那些落后产能的老旧农业生产模式,政府也要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推动其改造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结合江西省红色革命的历史背景,赣江新区还可以对已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红色经典的精品旅游线路[21],再结合当地已有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与农业的共同发展与转型升级。
(4)加快第三产业建设,完善碳排放空间分配制度
通过上文指数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赣江新区成立之前,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对碳生产率的技术变动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贡献大多数时间为抑制效应,直到2016~2017年才部分变为促进效应;其他服务业虽然一直处于促进状态,但促进力度也明显不如赣江新区成立之前。这些都表明了目前赣江新区服务业发展处于一个发展不均衡且碳排放空间分布不合理的状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赣江新区当前的经济结构明确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着重大力扶持高科技水平服务业,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使不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分配的碳排放空间相匹配。例如利用赣江新区天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促进产业转型,提升碳生产率,从而达到推动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
此外,随着赣江新区的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再将第三产业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应该促进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可以将制造业中涉及到的物流仓储等业务外包给服务业[22],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还加强了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两者相互促进,形成的良性循环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加快产业的升级转型[23]。
本研究从低碳经济和Laspeyres指数分解理论的应用入手,使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对碳生产率研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整理。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正式同意赣江新区成立这一政策背景,对赣江新区成立前后的低碳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赣江新区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目前赣江新区的发展状况,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推动赣江新区碳生产率发展的因素主要还是以技术和结构变动效应为主。赣江新区成立带来的各项红利政策会推动赣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优化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全球碳排放压力的不断增加,在有限的碳排放空间内,赣江新区出现了低碳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没有合理分配到与其相匹配的碳排放空间的情况。这一情况极大地限制了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想要提高碳生产率,赣江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可以推动赣江新区乃至整个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首先,各部门应该积极利用赣江新区成立所带来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在推动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企业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并根据赣江新区当前的生态现状,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补偿系统,使经济效应与生态效益两架马车并驾齐驱;其次,结合赣江新区自身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整合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一条完整的,集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生态链,降低各个的环节的成本,突出品牌和区位优势;最后,完善赣江新区的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加强具有高科技,高产能的技术性企业的发展与扶持,以促进产业转型,增强低碳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与其所获额的碳排放空间的匹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