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纸媒深度报道创新途径探索

2019-03-20 15:25朱迪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深度受众内容

朱迪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了巨变,由传统的纸质传播转变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数字科技的网络传播。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等信息的获取大多通过网络的方式,这种信息获取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网络也被称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时代已经颠覆了传统纸质媒体阅读的习惯,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其信息获取是根据兴趣与爱好,利用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所获得的。此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时空局限性。新媒体的内容更加偏向音视频结合的方式,从视听的双通道来增强人们的印象。新媒体也由于其传播载体的特殊性,更加符合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同时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不局限于专业的媒体人,而是拓展到用户本身。用户由产品的使用者向生产者转变,生产过程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但是新媒体发展存在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个性化的推荐方式容易形成信息茧房,造成人们获取信息的偏颇性。同时由于传播速度快的原因,新媒体具有的原创性内容较少,多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复制,多缺乏深度性与内涵性的东西。另外网上的信息发布多存在着假新闻甚至是一系列不加审核的低俗化内容。

纸媒,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丰富的新闻采编资源,并且具有较高的文章质量。纸媒类的新闻报道内容有深度,有思想,有温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此外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且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因此新闻报道的呈现更加全面和独特。但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纸媒的信息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低于网络的传播速度,纸媒大多呈现为“过时性”,“陈旧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于新鲜讯息的需求。此外,纸媒的思想性与深度性也与如今人们的快速获取信息的目的不相适应。纸媒的制作成本也相对较高,与人们获取信息的投入预期不相适应。因而,纸媒的受众数量在不断减少,纸媒的公信力不断下降,记者制作同质化严重、角度雷同,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一、纸媒深度报道的发展困境

深度报道在《新闻学大辞典》中被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这种报道方式与社会公众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认知与评价相吻合,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此外深度报道还有可能成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深度报道由于其本身的深刻性、思辨性和题材重大的特点,与如今新媒体时代信息简单与同质化的特点不一致,且深度报道通常情况下是以纸媒作为传播媒介,因此其在如今大众中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是,深度报道以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的方式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新闻脉络,还原新闻原貌,揭示事件真相,在舆论监督,政策宣传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作用。纸媒由于其发行周期的一定性,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受到一定的局限,此外,受到阅读介质的限制必须以纸质作为依托,不能适应如今的人们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而深度报道报道的深度决定了其的篇幅与当今大众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不相适应。

深度报道在当今面临的窘境,是新媒体时代传统报道形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深度报道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和表达方式实现新的发展,深度报道如何在保持思想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这是现在深度报道创新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纸媒深度报道的创新途径

(一)明确不同类型的深度报道的特点

纸媒深度报道共分为深入型(即解释调查性报道)、快速型(即追踪现场式报道)、客观型(人物对话、报道事实式报道)三种类型,不同的深度报道的类型除了具有思想深度的共通性外,在报道结构以及叙事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要针对不同深度报道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创新。解释调查性报道侧重于用充分的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事件的原因以及后果,一般用于比较复杂重大的问题。追踪现场式报道注重对于新闻事件整个过程的梳理,对于过程细节的把控,而人物对话式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事件叙述的故事性。在进行深度报道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深度报道所属的类型,在创作之前对于深度报道的风格以及叙事的手法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是属于客观型的深度报道,采用叙述性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北川地震带来的死亡感,以故事的方式突出现实的问题,具有明显的风格特色。

(二)注重深度报道采访的深入性与思想的深刻性

在新媒体时代,多数信息以快、简为特点,而深度报道所具有的信息更加地全面。在新的语境下,深度报道独特的深度性与全面性不能被忽视。同时深度报道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即利用新媒体、新渠道来捕捉形象的事物、联系各方面的信源。但在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必要途径的同时,也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地采访,以获得全面的信息与资料,解决大量碎片化信息与同质化信息给人们造成的困惑。深入采访要求要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关系,细枝末节等,此外还需要追根溯源,探寻结果的深层次的原因,满足受众对于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的需求。此外,思想的深刻性体现在深度报道不是对于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对于事件进行有价值的判断,需要对整体进行全局的把握,还要进入本质,要善于提出别人未提到过,未想到过的观点和想法。也可以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将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人物故事引入其中,让深度报道凸显一定的文化韵味,更加吸引读者。

(三)寻找深度报道的独特视角

在对深度报道进行采写时,需要转换视角,找准特点,打磨亮点,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在《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中,李海鹏的《灾后北川残酷的一面》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不一样的北川。通过描写北川县委政法委张书记“救救我,我是张书记?”等真实的故事,来体现人性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李海鹏不是以北川灾后救援的成功为切入点,而是以北川震后的死亡感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的叙述,以人性的角度来展现地震带给人们的创伤。以创伤的角度切入让读者能够从故事中感受到现实的问题,让人了解到灾害对于人的巨大影响。它是在严格遵守客观性的前提下,着重描写故事的气氛,刻画人物的性格,安排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种独特的视角区别于其他类的同质化信息,让人能够在快阅读的现实下,能够沉下心去思考社会的问题,真正能起到人们对于现实思考的作用。《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中的“车陷紫禁城”述了一个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即北京的交通问题。但是“车陷紫禁城”有从技术性的角度去解释,而是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北京城的文化架构造成的堵车问题。这种新颖的视角带给受众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此外,思想的深度性是深度报道具有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由于其他讯息的最大区别。想要保持深度报道的思想性就需要用广阔与深刻的视角去看待社会。选题的内容不仅局限于社会热点事件,更应该去注意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件。例如:当舆论在讨论娱乐明星的人设崩塌与恋情问题时,《局面》推出来“格斗孤儿”的系列报道,讲述大凉山留守儿童的故事,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这就说明深度报道的选题需要时间去积累,发现不一样的故事,寻找独特的视角。

(四)深化深度报道的内容

要使深度报道“好看”,“耐读”并且使受众产生“共鸣”。新闻标题对于受众的阅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如今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环境下,图与标题成为人们阅读的首要关注点,因此新闻标题的拟定既需要阐述深度报道的含义,提炼关键内容,同时也需要吸引受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不能做标题党。新闻的“耐读”是要让报道言之有物。在对新闻内容进行阐述时,为增加其读性,可以采用华尔街日报体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小事例,自然过渡到新闻的主题部分,尝试专业化+社会化的非虚构写作。深度报道也需要让受众产生“共鸣感”,这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要了解受众的所思所想,用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让受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新闻所述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例如:一篇名为《祖孙三代26年还债路》讲述的是一个71 岁的老人由于企业经营失败而负债累累,与儿孙一起走上还债道路的故事。其以故事化的描述还债的整个历程,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诚信”等一系列品质,该新闻事件具有典型的意义,通过内容致胜,取得了成功。

(五)创新深度报道传播方式

以纸媒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深度报道也需要创新传播途径,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利用报纸,杂志这类纸质媒体的同时,也在新媒体的平台上进行分发与传播。但是这种分发与传播并不意味着对于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的复制,而是按照新媒体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进行一定的加工,让有思想深度的内容有外衣的包装。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用图片报道、视频报道、音频报道等多种方式与文字相结合,从多种感官让受众了解。多种感官方式的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能够增强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另外,新媒体的呈现方式改变了之前纸媒的单向传播的方式,留言,讨论区的设置增强了受众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受众的参与感提高,与作者交流的方式有利于增加受众粘性度,使受众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提高。此外,受众与媒体的联系加强,也会加强传统媒体平台本身的影响力。例如:《人民日报》的“侠客岛”以及《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等深度报道类的新媒体平台,以专业的深度性以及新媒体的互动性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此外,除了使用新媒体平台对深度报道进行分发,也需要在传播过程中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即可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发布。例如:《局面》对于江歌案的报道从2017年11月11日到12月26日一直进行不定期的推送,在11月15日,是以25 条视频配文字的方式进行发布的,这样不仅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够引起用户不断跟进的欲望,为媒体吸引一部分固定的阅读群体。

(七)运用新技术助力深度报道质量的全面提升

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影响着信息的获取方式。深度报道的思想性与深度性关键在于事件背景的充分挖掘,因此事件背景的分析与获取除了通过实地的方式获取,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大数据(基于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的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来获得多样性、体量化兼具价值的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对于事件进行预测,拓展深度报道的新闻范围,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的推荐,为受众提供最符合的新闻,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深度报道的阅读率。除了大数据在深度报道的运用,还可以利用智库,其不仅为政府决策服务,也为公众解惑服务。运用VR、AR 等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使受众身临其境,也使得深度报道具有新的吸引力。

(八)挖掘深度报道的独特职能

在新媒体的时代下,网络媒体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它们的选题的目的大多是博人眼球,因此选题的内容大多集中于可以引发网络舆情的新闻事件,即这类事件通常被总结为四大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六大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城乡关系、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医患关系)和十六大热点问题(反腐倡廉、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弱势群体、强制拆迁、道德失范、文化之争、民族情绪、房价物价、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垄断企业、扫黄打非、舆论监督、城管执法、司法公正等)。在这种情况下,深度报道更应该坚守着守望的职能,在热点问题的舆论中,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发现事件中的问题,为受众提供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方向。

三、总结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纸媒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反它在内容的深度性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需要适时的做出创新,创新选题,内容以及传播方式等,寻找到纸媒和网络媒体最佳的契合点,让深度报道进一步发挥影响力、引导力,同时也让深度报道在新的背景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深度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