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磊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很长一段时间内,纸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环境对纸媒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转型的必然趋势,传统新闻记者也纷纷向融媒体记者转型,在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参与和制作,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以应对转型的需要。
融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信息在传播速度和数量上达到了空前水平,特别是云盘的使用,使大量的信息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了无限汇聚。与此同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信、微博等大众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这改变了新闻信息通过媒体进行选择然后向大众传播的路径,使新闻信息直接进入公众视野,而大众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给传统纸媒记者的地位带来很大的动摇。
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记者要想实现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再造,必须以新媒体下的信息传播特点和大众需求为“风向标”,向全媒体记者角色转变,迅速、实时地将新闻信息通过多渠道传播给受众。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纸媒记者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记者只负责采写稿件,具备较强的采访和文字表达能力即可。但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记者除了具备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良好的采访能力和一流的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要具备新媒体的生产和制作能力,向全能型多角色转变。
第一,媒体融合时代,增强技术能力。融媒体时代,信息的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呈现,是文图视频多种形式的融合,这就要求记者具备对新媒体生产和制造新闻的技能要了如指掌,比如要会拍视频、会剪辑视频、会出镜主持等等。因此,传统媒体记者要善于学习和钻研,掌握新的技能,增强新媒体的运用能力,由单一的文字技能向一专多能转变。
第二,文武兼备,适应高效率的媒体新环境。其一,技术要过关。纸媒记者同样需要高超的技术,掌控报道节奏。其二,转变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环境中记者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者要积极转变思想,拥抱新媒体,而不能抱残守缺,要主动出击,把握报道热点,保持新闻敏感性;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要求新闻信息的发布有很强的时效性,从采集到发布之间可操作的时间很短,这要求记者具备吃苦精神,第一时间深入到新闻一线,获取最全面最翔实的信息,用记者的专业素养推送出最权威的新闻;视频新闻是当下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记者要掌握基本的视频剪辑技巧,善于拍摄抓取受众眼球的细节,同时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使视频更加精彩。总之,这些对记者的体能、心理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不再稀缺。而在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平台之间被打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爆炸。“失去组织和控制的信息不仅不是一种资源,反而是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如何把受众从海量、无序的信息中“解救”出来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须做好的功课。
一方面传统媒体记者要发扬传统新闻生产严谨、权威的特点,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在纷乱复杂的信息生产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大众选择信息的信赖渠道。另一方面,面对随时更新的海量信息,记者要根据受众的审美和信息接收特点,结合媒体平台的传播特色,“利用融合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手段将信息整合在一起”,归纳分类,为受众提供高质量、条理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随着信息发布者的多元,随心所欲发布的信息困扰着大众的视听,信息真假难辨,需要专业记者的甄别和过滤,为大众去伪存真。
传统媒体生产新闻的过程,肩负着舆论引导的责任,会对新闻信息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那些符合社会主流观念的内容加以制作,成为舆论的主导者。但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信息的生产者不再是单一的新闻记者,随着大众参与进来,使信息的内容变得纷繁复杂,泥沙俱下,舆论环境变得特别复杂。大众对事件的传播和评论,也影响着舆论的发展方向,使大众对事件的真相造成误解。
新媒体时代的记者首先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不盲目追求流量而忽略新闻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面对一个网络热点新闻,记者要有判断真伪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通过专业采访技能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的真相,因而实现对舆论的引导。
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实现角色转型。我们要从思想上提升转型意识,坚定转型信念。除了最基本的采写能力,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使信息的生产更满足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的阅读体验,要善于甄别信息去伪存真,还要善于通过专业分析和报道能力对舆论进行引导,为社会提供更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