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萍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以微博为中心,延伸出的微小说,微访谈、微信等新兴网络事物,已经预示着一个“微”时代的到来,这也正迎合了人们逐渐碎片化的思想,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微电影,便是“微”时代的产物,传统电影在时长上往往是微电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电影在叙事主题上通常围绕着一个核心人物或者核心点引出多个分支,由此来组成一个相对宏大丰满的故事。而微电影在较短的时间内主要人物数量相对较少,多数微电影只有一两位核心人物,因此微电影在新媒体传播下的也呈现出其独特的叙事特点。
大众对微电影的理解,或许就是电影片长、制作周期相对短一些的电影,而某知名业内人士提出的“微而足道”颇为深刻,并不是短一点就成了微电影,巴尔扎克给我们留下的名言是,艺术品就是“在小小空间里惊人地集中了大量思想”,“它是一种概括”。微电影的一个美学信条应当是,在短小的篇幅里惊人地集中大量的审美概括。
说到审美概括,《创城记》微电影系列总的《爸爸的蛋糕》做到了,影片借助两块蛋糕用细腻的手法表达了父女间浓浓的亲情,不论从场景的选择、演员表演、拍摄角度、构图、光影等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爸爸走出房门时,屋里那个偌大的风扇,前景与人物的对比表达了爸爸心中的失意。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一部微电影《调音师》,也绝对称得上是审美概括,真正做到了在小小的空间里集中了大量的思想,看完一遍,沉思良久,或许很自然地再看一遍,甚至有些台词:“人们相信失去会更敏感”,“人们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等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索。
“反”是指微电影的反常规构思,意思是微电影经常关注一些反常态的人的生活,如美好2012 大师微电影的四部影片:《我的路》、《你何止美丽》、《行者》、《龙头》等,甚至包括《调音师》都是记录一些反常态的人和事。
笔者对“反”字的理解是创意,或许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事,但是用很有意思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比如雅虎的微电影广告,分别邀请了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这三位风格全然不同的导演来拍摄,观众对《阿虎篇》、《贵族篇》和《前世今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的事,这三个具有相同主题的影片都极具创意,正是这种创意,让观众对其久久难忘。
微电影的主题一般都是常规的,如表现亲情、表达爱情、记录一个事件等,只有创意才能出彩。
这个“深”不是所有导演都能做到的,由于微电影带有后现代主义精神,其文化内涵夹杂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其中的分界线愈发模糊,这也就导致了微电影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感。
那么什么是深呢,就是深度的探索,深度的挖掘。比如校园微电影中很多片子喜欢用青春友情、爱情、梦想做为拍摄取材,微电影《南城旧事》和《那年夏天》,选景突破了惯用的校园和本地,到了云南大理,可以说是千里跋涉,十分用心,十分辛苦。片子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如《南城旧事》中飘散的长发,和《那年夏天》中男生所讲的那个有点冷的笑话,始终没有打破观众的预期视野,没有留下启迪思考的镜头或者台词,片子中还是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说到预期视野的话,微电影《囚》表现出色,中间很多镜头设计都有创作者深深的探索和思考,让观众印象深刻。
如果说“深”是创作人员的探索,那么“思”就是影片留给观众的探索。导演姜文在回应一位记者对他的《太阳照常升起》质疑其镜头语言晦涩难懂时,曾回应:“一个电影被人家看了,记住,能争论,能讨论,甚至反复地在想,它里边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的观念里边,这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姜文的微电影《看球记》便带给观众很多思索:影片讲述了父亲带着儿子去看球赛,在进场时去发现忘记带票而引发的一些故事。其中那个假票贩子的角色设计的颇有意思。下面看一段爸爸与假票贩子之间的对话:
爸爸:“你谁啊?倒票啊!”
假票贩子:“危机公关啊!”
把倒票行为理解为危机公关,很有创意,结合当时的娱乐新闻,经常会提到“公关”二字,我想这段台词也表达了创作者对娱乐圈、政治圈以及社会上各种“假”的反抗。
另一段对话,依然是爸爸和假票贩子之间:
爸爸:“我买票,多少钱你说”
假票贩子:“足球和货币都不重要,我谈的是尊重”
……
假票贩子:“咱们都成了朋友,你却急躁得不愿和我多聊一句”
在短短五分钟内,姜文用自己的方式对人性的表达既犀利又浪漫,台词既简单又深刻。带给观众深深的思索。
微电影应运而生,顺应时代需要,依靠短小精悍,节奏紧凑,贴近生活的特征,开辟了新媒体语境下独特的叙事表现方式。希望校园微电影创作者们能不一味地拍摄恶搞、低俗的只停留在感官层面的作品,能做到“微”、“反”、“深”、“思”,创作出具有专业性、艺术性、人文性的具有更多内涵的有意义的微电影作品,传递正能量,传播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