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石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一个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精神特征。在我国的先秦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工匠精神就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并分别呈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内核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技进乎道,心合于道,唯精唯一,知行相须。它从世界观、德行和修养等方面,给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理想图式;而西方的工匠文化基因源自古希腊,工匠神赫淮斯托斯作为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足以说明古代西方人对工匠的重视程度。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西方工匠精神在宗教文化的引领下,从对神的负责逐步形成匠人对职业和工作的负责。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蕴,我们需要唤醒工匠精神,为国家的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人力支撑。
从现实角度看,“大国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日本、德国能够从二战后的衰败中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受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崇尚科学和技术成为这两个国家重要的文化特征,更使工匠精神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当工匠精神与德国、日本的民族精神有机融合,为他们的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式微,缺乏精益技术的工匠,导致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国家生产力落后,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毫无还手之力,成为中国历史的一段屈辱。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重塑,而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为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它要求从业者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坚持、执着的精神特质,以及追求突破、革新的创新内涵。在当代中国,“大国工匠精神”应当具体表现在:在技能方面,不仅要具备高超和娴熟的专业技术,更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不断创造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工作中追求极致和完美,通过成就自我、发现自我来实现自身价值;在品德方面,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将正德、利用、厚生作为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牢固树立为人们服务的思想;在心志上,要具有企业家精神,不墨守成规,具有创新精神和革新意识,通过专业、敬业、合作和执着的心志修炼,坚守事业的使命感,为社会创造更大财富。
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育精神和理念。在现阶段高职教育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过程中,在“技能本位”的基础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才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将“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制度设计上,无论是管理体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等等层面,都应当紧紧围绕德艺双修的教育目标,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课程与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工作,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两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想,不仅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学校的价值观。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工匠之技”,具备相当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传授学生“工匠之道”,使他们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工匠精神要求学生不仅是生产者,更应当是创新者,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将实践创新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中,具备创新的能力,在做与学中践行工匠精神。
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方面至关重要。因此,要实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必须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用心育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教师培养方式,通过制定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构建教师队伍保障机制,为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同时进一步调整教师的来源与构成,保障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只有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使“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