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霖 刘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近年来,教育的发展局限于本身,需要与文创产品的完美结合,促使教育越来越走向形象化、立体化。针对学龄儿童教育的文创产品表现形式在于传统书籍以及相关读物等,在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加以创新,实现突破。从当下学龄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来看,特别是对于传统类型的学龄儿童教育,主要有以下状况存在:
中国传统对学龄儿童的教育多为机械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注入式教学,形成了一种“老师、家长教什么,学龄儿童学什么”的情况,被动教学导致孩子缺乏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学龄儿童自主乐学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学龄儿童读物的内容大多数是大量文字以及少量插图构成,文字信息量大且单调,对于学龄儿童来说会很容易产生一种厌烦的心态,其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少至消失。其次,读物形式单一,市面上读物产品皆是同种类型,没有技术突破,千篇一律的读物形式,没有产生新颖感,对学龄儿童的吸引力不强,学龄儿童的阅读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这对学龄儿童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不仅会影响学龄儿童大脑的开发,也会对其人生产生无法预计的后果[1]。
对于传统的学龄儿童读物阅读来说,缺乏系统性。系统性是指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严谨有序的规则系统,意思就是学龄儿童和书本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种关系形式称之为阅读。学龄儿童需要全方位的去了解书本,才能达到有效阅读,形成完整的系统阅读模式。可是对于传统的书本式的读物,学龄儿童在阅读时对于感兴趣的板块会增加对该板块的阅读次数,而对于部分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产生略读或是忽视的行为,因此,这种阅读方式变得碎片化、片段式,减少了读物传递的完整性,而学龄儿童接受到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无法按照书本的“初心”给予学龄儿童不同知识面的扩大和增长。
学龄儿童读物市场的精准性不强,表现在市场上的这些读物的适合人群不一致,没有真正考虑到学龄儿童的实际需求,如很多读物的文字内涵太过高深,不符合学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只是以自己所认为的方式来开发读物。
由现当下的学龄儿童教育读物的现状来看,我们需要立足于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对学龄儿童读物进行形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破传统书本读物的局限性,利用虚拟技术来实现读物的沉浸式的阅读,让孩子沉浸在读物的世界里,真切的感受画面、声音等。
对于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打破被动教学,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html5 超文本标记语言、VR 虚拟现实技术、AR 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将通过这些新兴的技术,来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读物的新型读物[2]。其新型读物有以下优势:
提升交互性的阅读,让孩子不再是受限于注入式的被动教学,将文本内容与画面结合起来,让学龄儿童沉浸在阅读体验中,在阅读中加大思考的能力,提高学龄儿童相关的思考行为。
学龄儿童读物形式单一,市场上的读物有待革新,我们可以通过H5、VR、AR 等技术手段,将传统读物与新型技术融合起来。
H5 技术主要在于知识的快速传播,VR、AR 技术可以让学龄儿童身临其境感受读物的知识内容,将文化与新媒体技术融合,通过内容形式的创新激发学龄儿童的阅读感,将画面与声音等融合,让学龄儿童既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也能够让学龄儿童在下一次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在未来教学课堂中,学生和老师都是学习者。在VR 沉浸式系统课程中,教师可提前设定出模拟教学中的问答模式和互动模式,让学生真实感觉体验与学习。而且在系统内,还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后台数据统计、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还可打造沉浸式未来学校,开辟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同一个空间内与来自不同地区、平台在线学生一起学习相同的教授课程,获得相同的学分。不必花费数万美元远赴国外学习,大大节省时间和金钱,通过相关智能设备,“面对面”交流,更好地促进教育和教学公平。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已将AR 和VR 企业囊括其中。而目前各大企业对于AR 扫描等运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目前,AR 与VR 已经具备了创新突破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环境,在已经出现的语言教育APP 中,沉浸式媒体技术完全可以对现有软件进行革新,突破平面学习的传统维度,转变为“三维空间”学习,精准教育模式[3]。沉浸式媒体的技术发展已有长足的发展趋势和良好的技术基础,但想要不断创新技术内涵,只有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才能不断使沉浸式媒体的发出提出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