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20 13:46王华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所有制办学校企

□闫 娟 王华兵 韦 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共同培养各类高技能型卓越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是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和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服务,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节约了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把需要的人才标准反馈给学校,让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适应力,降低或减少他们的培训费用,减少了企业成本,达到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

一、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尽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变成了一纸空文,实效性不强。

(一)校企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主管行政部门倡导,高职院校自发自愿的状态。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文件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内生动力不足,企业主动性不强,一些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口号上,学校找企业的偏多,企业被动接受的较多,深层次合作的动力不强,合作育人的效果不明显。

(二)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上存在差距。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权还在学校,学校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材使用等都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多从培养目标大局入手,与企业的用人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按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符合大众化的需求,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很多专业都是理论性和实操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诊断分析、实际操作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没有企业环境的生产实践,很难实现学生与员工,教学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他们没有更多额外时间、精力和人力来参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加上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需要走上工作岗位,企业挑选的空间很大,可以直接享受学校培养的成果。

(三)校企双方投入与收益不对等。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学校师生的实训教学和实习实践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既满足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场所和去处,学校收益明显。但由于高职院校在科研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积累不多,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有限;加之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不安心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实习结束后不愿留在企业工作,这些都影响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混合所有制办学为校企合作育人带来了机遇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就为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了保障和政策支持,也为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混合所有制办学有利于激活各办学主体积极性。《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既是对《意见》的积极贯彻,也是继续推行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探索。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保障和倡导下,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更好地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进一步满足教育的体量和质量需求,保障了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暴利增长时代的结束,教育投资是企业资金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渠道,使得企业愿意把资本投入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更好地增强企业和学校办学主体的活力。

(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极大地提升了人才的需求量。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迎接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人才作为产业的附加值的重要依托,是未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新常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就是要解决是资本和教育的融合问题,以更大的格局在教育领域实现资本在教育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产教融合。随着“二孩”时代以及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均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在“智能制造”变革浪潮之下,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培养更多的智能制造人才,解决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技术短缺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人们提供了一把钥匙。

(三)多元资本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一直以来,对教育的定位都是纯公益性质的,在校企合作更多地体现在“订单班”式的培养模式上,企业为高校进行硬件设备的投入,企业定期派人到高校进行授课或开展校企师资力量交流、研讨和锻炼,高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适合工作岗位的专门性人才。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企业不仅带有公益性,还因为资本的产权问题带有一定的营利性,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观念更新等方面都有很多较之以往办学不同的方面,这就必然在制度均衡、基地建设、软硬件使用、师资交互、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实行改革,更好地把多元资本运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真正实现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混合所有制办学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一)完善政策法规,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根据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混合所有制办学背景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求,通过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双方共同办学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做到在法律层面有法可依。同时,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育人模式,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考核和检查,把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作为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提供保障。校企双方通过双向选择,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职业领域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建立校企共享的培训基地。在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设备,建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使得学校和企业都能良性发展,真正把企业用人标准、高校培养标准与社会需要标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企合作育人功效。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人力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教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必备的技能素质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现在很多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但是缺乏企业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很多“双师型”教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混合所有制办学情况下,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也为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机会。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为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打通了一条“能进能出”的教育研究模式,合作的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参加技能培训、交流研讨等,这为高校打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队伍搭建了实践平台。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创造机制保障。积极探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可以按照按聘期计酬、按聘期管理的模式,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都可以实行岗位聘任,变革原先教师按照课时费计酬的方式,破除高职院校聘请师资的瓶颈,企业管理人员可以灵活地、心无旁骛地为学生上课,开展实训活动,破解了高校在师资力量、实训指导方面的不足,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五)构建校企共育的文化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育人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劳模、先进工作者走进校园,以他们的感人事迹感染学生,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切体会企业文化真谛,融入到自己教学中。通过校企共建的文化熏陶,切实把企业精神和要求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向企业人转变。

猜你喜欢
所有制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