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徐振强 牛长春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并在多处提及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内容建设、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督查、智能+、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心城市应落实国家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应落点在智慧化建管服,并聚焦四个维度的创新:(1)以全面智能化为特征的综合集成。(2)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特征的治理创新。(3)以信息惠民为特征的普惠公共服务。(4)以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和产业培育为特征的大数据服务。
以智慧化建管服助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上海市注重中心城市高密度城区、社区的管理创新,提高了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精准指导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2018年,上海进一步做强“城市大脑”,细化城市“神经元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发布《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等一系列规划,推动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市民云”作为市政府“一网通办”的总入口,目前已为超过910万以上的市民提供了120项以上的政府公共服务,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65万。市民云进一步深化了“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让群众少跑路,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上海擦亮“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
上海市闵行区智慧城管于2014年开始建设,采用“1+5”城管模式,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智慧办案、智慧勤务、智慧督查、智慧考核、智慧诉件和可视化分析决策等45个功能模块,通过建设各类法律文书模板、案由库,建设拆违功能,与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提升了系统对办案管理的支撑能力。闵行区打造“城管指挥监督平台+海量的群众监督平台”,通过理顺综合管理、资源整合,立足大城管格局,建设一个闵行区智慧城管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城市城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城管大数据中心建设、“城管数字大脑”辅助决策。同时提出:以街道排摸的闵行区城管数据为核心;以城管局业务数据和权属信息为基础;以市级和区相关职能部门涉及城管局及许可信息为辅助,搭建加强常态监管的闵行区智慧城管指挥监管平台。发挥大数据在推动闵行区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等方面的支撑与驱动作用,推动政府部门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难题,进一步推进做实城市精细化管理。
闵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于2009年起开发建设“闵行城管综合执法业务管理系统”,并且在2014年根据当时闵行区城市管理特点和需求,将“闵行城管综合执法业务管理系统”升级扩建为“闵行区数字城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开发及推广应用,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闵行区智慧城管建设全面推进“6个网上”(网上勤务、网上办案、网上督查、网上绩效、网上投诉、网上办公)系统应用,通过建立执法类公务员“积分制考核”制度,倒逼执法人员自觉做好业务系统的应用。
武汉是注重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级连通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开创了一条社区数字管理新路,推动了全国城市政务电子地图规范和标准化建设。武汉市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在全市构建了1个市级中心+15个区级分中心社会管理混合云,将社会服务和管理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化工作机制,实现了全市信息化管理。
“武汉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以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采用社会地理计算、多级网格、用户画像、自然语言理解、时空数据挖掘等技术,以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融合社会综合治理要素,构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时空一体化资源池,研发了面向社会综合治理的采集、分析、服务、决策平台,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的网格化工作格局,推动了社会治理主体、机制、职能三个重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管理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服务与治理的跨越。项目建设概括为“七个一”:(1)一套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通过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主体、机制、职能三个重构,构建“三化”(精细化、 网络化、 智能化) 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助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升级,补齐重点人员管理短板,防控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管理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服务与治理的跨越。(2)一套社会管理网格。建立了网格划分的工作标准和更新机制,形成了覆盖武汉市全市域的16764个网格,并以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融合各类社会管理要素,对各级网格单元实施社会管理要素的全时段监控、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3)一套社会服务网络。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形成连接政务专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移动专网和其他专业网络的综合服务网络。(4)一个服务管理平台。以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区两级平台,形成了面向决策、面向管理、面向服务的采集、融合、分析、研判平台,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了“分布式多活”数据中心体系,构建了“1个市级主中心+15个区级分中心”的全市社会管理混合云,有力地支撑了泛在网络环境下多部门、多用户、多应用端的业务需求。(5)一套信息资源池。通过网格员、人脸识别、身份识别门等信息采集手段,获取多源异构信息,实现面向对象的人口、房屋、法人等要素信息重组融合,构建了社会治理要素的全息画像模型,建设了基于全息画像模型的大数据资源池。(6)一套监督指挥体系。形成了信息中心、通讯中心、调度中心、监控中心,对全市社会管理要素“看得见、听得清、呼得出、信息准、反应快”,及时做出指挥调度,确保“指令下得去、信息上得来”。(7)一套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一套全国领先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机制。市级平台实现了辅助决策支持、监督指挥、绩效管理等办公业务,并依托“一个数据中心”实现与市、区政府和各委办局的数据交换,实现绩效管理、信息监管决策、用户安全监管等办公业务。同时,完善数据比对推送系统,实现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对接,并在数据发生异常情况下发布提醒和任务推送到对应管理人员的桌面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