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南怀仁的科技翻译活动影响研究

2019-03-20 13:46崔茂毅何晓莹李淑卿罗晓玲冼庭玮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全图历法传教士

□崔茂毅 何晓莹 李淑卿 罗晓玲 冼庭玮

如今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赢得世界瞩目与赞赏,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纵观中国近代发展史,于明末清初时期发生的科技翻译高潮在中国近代科技进步的进程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自利玛窦来华,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间,西方传教士先后对大量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书目涉及领域繁多,包括天文历法、物理机械、地理学、医疗等。他们表面上打着宣传西方文化科学的旗号,实则另有所图,不光为宣传基督教义,鼓动中国人入教。然而,客观上来说,他们这些翻译及传播的活动还是将一阵较为先进的西方科学之风吹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社会。虽并未成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但还是刺激了当时可谓停滞的中国技术发展出现短暂复苏,也为其它领域比如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本文将在广泛阅读各类文献,严谨考察史料真实性,认真仔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以传教士大家的南怀仁为例,探索其在天文历法、地理学及物理机械等方面所做努力,并综述对中国科技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一、天文历法

(一)南怀仁设计的天文仪器为当时中国天文历法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十七、十八世纪期间,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传教士把欧洲先进的天文仪器制造方法带来了中国。其中,南怀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观象台制造出了成套的观测装置,大量吸收了欧洲先进的天文技术,对我国的天文发展影响深远。南怀仁几乎放弃了原拟定的仪器制造计划,而专门为观象台设计了6架大型的仪器:如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同时他还参考了第谷的方法、《测量全义》、《崇祯历书》等,并考虑得更深入、更透彻。这些设备以及理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当时中国相关领域的内容,促进中西方在此领域的融合,同时也使国人开阔了视野,有力推动了社会科技的进步。他传入的先进技术增强了测量的准确性,提供了更好的观赏结果,减少仪器不必要的震动,更好地防止仪器变形,并且首次在中国使用螺旋技术以节省人力。

1.南怀仁设计之天文仪器使测量准确度及测量精度大幅提高。在南怀仁的指导下,制造出的仪器克服了遮蔽的问题。南怀仁曾经解释了自己的设计原则:“……今六仪之为制也,上下左右极其透明,而东西南北浑天之星无不明显,而可以对照焉。……其架座又细又巧而不蔽于仪。……”他设计的仪器避免了视线受到阻挡这一问题,更利于观察。南怀仁注重仪器的设计结构与观测效果之间的联系。他在《灵台仪象志》的卷首中讨论了这类问题。并认为:“圈少而不杂而仪清,其象更为昭显,而仪之用为愈便焉。”科学的结构、简洁的设计能使观测结果更加精确,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他还寻找出了更牢固的贴地方法,减少仪器不必要的震动,还在《灵台仪象志》中引进了“重径”的概念。通过对仪器重心的调整,使得观测仪器更加稳固,便于观察,从而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仪器的设计精度,南怀仁采取了具备一定的硬度和刚度的零件以防止零件变形。这在《灵仪象志》卷二的《新仪坚固之理》中有如实地引用“西士嘉理勒之法”,即伽利略的力学以及弹性学的对话以及数学证明。他还用精准的术语来论述材料力学:“[仪器坚固程度]大率在于仪径长短之尺寸与仪体轻重之铢两,相称而适均,乃为得耳。……”南怀仁在在制造仪器的过程中利用齿轮便捷、省力这些优点,采用了螺旋技术,这还是螺旋技术在中国传统仪器历史上的首次使用。例如,在《仪象图》中,六十六图画出一些作连接件等的螺纹。

综上所述,南怀仁阅读过《崇祯历书》,并且吸收了第谷等人的经验以及知识,但他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他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以及创新,制造出了推动当时中国天文学发展的仪器。而当时的中国,正好处于天文学停滞发展的时期,这时候传教士带入先进的技术,他们所制造的仪器也远远比中国当时的仪器要先进,刚好大幅度地增长了国人的见识,也为后来西方科技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2.传教士们引入的科技对社会发展存在的局限性。南怀仁所造的天文仪器对当时处于科技闭塞处境的清朝而言是精良而出色的,但与同时期的西方科技之仪器相比却是过时而落伍的。此外,17世纪传教士的到来给中国的科学技术造成了不少的冲击,打开了当时皇室贵族与学者的眼界,可惜的是这些技术没有被很好地传播到百姓处。《灵台仪象志》这类的书籍目的读者也不是普通大众,所以影响也是有限的。总的来说,尽管南怀仁对欧洲天文技术的传播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功不可没。

(二)南怀仁对我国天文历法的影响。南怀仁对天文历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欧洲天文学》之中,该书是南怀仁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前十二章回顾了南怀仁重新确立欧洲天文学在清朝编制历法等方面的主导地位的过程,后续还介绍了清王朝钦天监的主要工作,包括观测、编制历书、预测天气等。南怀仁在该部著作中较为突出的贡献是指出中国天文历法存在的错误。南怀仁在清期间,还根据清王朝皇帝的命令进行了观测天象,审核修订中国历书等工作。

1.进一步整治了当时社会历法,为朝廷正肃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与政治斗争,赢得皇帝和大臣信任。南怀仁来华后协助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工作。他们在勘测天文时所使用的科学办法受到朝廷很多官员的怀疑和反对。1644年,在鳌拜的支持下,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和南怀仁,汤若望被判处死刑,南怀仁被驱逐出宫。而后康熙皇帝欲从鳌拜手中夺回实权,便从处理汤若望、南怀仁的案件开始着手,命人检验南怀仁的观象是否准确,南怀仁才沉冤昭雪。官员们纷纷上书,要求惩办杨光先,维护朝廷纲纪。

通过宣传教义和传播历法,扩大西式影响。南怀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朝廷效力,取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为天主教在华取得合法地位得到传播做出了贡献。南怀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康熙皇帝交给他的任务,并且作为“洋教师”向康熙皇帝教授天文历法,逐渐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由于康熙皇帝的倚重和信任,作为天主教耶稣会教士的南怀仁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治理历法,这也为传教士来华与传播天主教提供了基础,当时北京城聚集了一些精通历法的传教士,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康熙三年各省有教堂43所,在华传教士35人。康熙四十年,各省天主教堂达100所,在华传教士133人,发展速度惊人,可见传教士在康熙皇帝周围、在朝廷中的存在,对于维系天主教传教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2.规范阐述历法计算方法,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受当时社会发展和相互交流的限制,清王朝历法多以推演为主,缺乏算术计算,历法推测的跨度、精度和西方相比略有不足。有鉴于此,康熙十七年(1678),南怀仁负责编撰《康熙永年历法》时,充分吸收借鉴了西式历法演算的优长,使历表推测可至未来一两千年。由于古中国一直以农耕为主,新历法的修订与普及,为农民更好地根据时令进行耕种提供了参考,使广大农户能依时而种,提高了农业产量,使国家税收有了保障,增加国库和农民收入。

3.以南怀仁著作为代表的西方科技的引入在当时社会存在的局限性。传教士在我国传播天文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当时代表西方先进天文观测技术的伽利略所研制望远镜并没有在我国得到有效而广泛的应用。原因是传教士的目的在于传教,并非传授天文知识,再加之传教士本身科学知识了解不够,以及国内阶层和学者知识及观念僵化,都影响了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地理学

南怀仁不仅对天文历法,物理机械对当时的中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地理学识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除了测绘地图《坤舆全图》,编撰著作《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图说》外,南怀仁随驾临幸各地期间还参与了实际的地理勘测工作,对中国制图技术及勘测方法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拓宽近代知识分子视野,促进国人“世界意识”发展。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完成绘制,并在刊行当年,又结集成书印行《坤舆图说》,向国人解说《坤舆全图》。《坤舆全图》内容详尽,并且在其中,南怀仁首次提出了小西洋,也就是印度洋的概念。在利玛窦引进清朝的第一张世界地图中运用了图形表示的方法以表明地形,但却没有清晰的地名标注。而南怀仁在《坤舆图说》不仅对地名及地形进行了解释,而且清晰地进行了标志,这是南怀仁在地理学水域命名上的一个贡献。

《坤舆全图》对世界著名的高山、河流也进行了详细介绍,该图对许多高山高度记述精确到丈,对于河流的长度描述精确到了里。如:“莫斯哥未亚国的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在利玛窦引进《坤舆万国全图》后,国人对世界的固有认识被彻底打破,并且激发了明清朝知识分子对世界的探索,迫切想深入了解世界各国情况,而《坤舆全图》中对世界各国地理基本情况的详细描述正符合了清朝知识分子的需求。与此同时,用于解说的《坤舆图说》用文言文介绍世界各地的产物、动植物、风土人情等情况,也极大地满足了知识分子的探索之心,如在描写北美负鼠时,所用描述:“南亚墨利加州智勒国产异兽,名苏,其尾长大,与身相等,凡猎人逐之,则负其子于背,以尾蔽之。急则吼声洪大,令人震恐。”

在地理上,当时的清朝一直坚信本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对地理缺少正确的认识。而西方的地图正确地标出了各国的位置纠正了很多古人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是使古人看到了所谓的“天朝上国”以外更大的世界,增长了中国人的世界意识。与此同时,南怀仁并未拘泥于塑造国人对地球的基础认识,还扩展了世界各地详细的地理情况和文化信息,此类信息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开拓国人视野,更让国人认知到国土及文化的差异之大。

(二)带动全国测绘工作,推进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精准化。除了制作天文器械之外,南怀仁对中国地理方面的贡献还体现在利用西方先进测绘技术绘制中国地图上。

在《坤舆全图》中,南怀仁采用了17世纪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和经纬理法的绘图方法进行绘制。南怀仁《坤舆全图》采用圆锥投影法,假设东西两半球的经纬线分别投影在两个大圆锥上,东西两半球为圆形,东西经360°,以5°为一个单位进行分割,再沿着25°经线和155°度经线进行切分。以赤道为横轴,经线与赤道垂直相交,南北纬线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分布并与经线相交。因此,《坤舆全图》清晰地标志出了世界各地的经度及纬度,以及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等标志性地理特征,并且将本初子午线设定在北京顺天府,虽是由于当时南怀仁力图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目的所决定,但《坤舆全图》中所明确的本初子午线比1881年在美国华盛顿确立的国际本初四五线早200多年,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南怀仁所使用的西方先进的测绘方法,尤其是经纬理法,为中国地图学及地图测绘的发展与研究扫除了大量障碍。且其两次随驾巡幸各地期间沿途进行天象观测以及各地北极高度的测量工作引领了康熙帝之后大规模的中国测绘工作,促成了1708年康熙帝下令进行全国测绘形成《皇舆全览图》。南怀仁所制测绘仪器不仅使中国地图上的数据测量更加准确,且其测绘工作为其后的全国测绘提供了方法指导及使用仪器,间接为古地理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三)局限性。可惜的是,南怀仁与其他传教士相同,他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传教,因此必然要受到他们自身浓重的宗教观念和强烈的传教目的的影响,而对部分地理知识选择隐瞒。如与其宗教观点相违背的日心说也未在《坤舆全图》或其他著作中体现。并且,西方制图技术在康雍乾时期虽曾经辉煌一时,但南怀仁所带来的欧洲制图术也没有取代自古以来的传统测绘制图技术,西方先进的测绘方法因此也并没有改变中国制图术的历史发展轨道。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南怀仁,其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既有其优势,也有其短板。一方面,南怀仁在利玛窦等传教士后继往开来,基于西方现有资料撰写地理学著作,并把大量先进的测绘技术传入中国应用于实践中,开拓了当时国人的视野,并且所撰各类材料为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国土的后期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对中国地理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身为传教士的他根本目的还是传播宗教而服务于自己对于宗教的信条,根本上还是服务于传教而非传播科学知识,使西方地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三、物理机械

(一)促进国内学习西方先进机械技术,推动了近代中国机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南怀仁对物理机械的研究推动了明末清初“格物穷理之学”文化的发展,其作品《穷理理学》便是明末清初中西会通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括了逻辑学与方法论及形而上学、数学、天文学、测量、力学与机械、生物学与医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融合中国传统格致知识,以演绎推理构成全书内容。《穷理理学》中写道:“古云性者,物性初所以然,所定生化诸物,司所以然之公理也。”就指出“物性”与“公理”的关系。

南怀仁善用物理机械的知识,得到康熙帝的重用。在康熙十年,在修建顺治帝陵时,因所用石料过重,如用木板护桥,需要一万多两银。为此,康熙帝曾下谕旨——“用西法滑车拉过”以节省开支。南怀仁用几台绞架滑车,每架配备十人,就轻便地把石料运过了桥。既没有让桥受到损伤,又省下了开支费用。我国著名学者刘仙洲先生在《中国在热机历史上之地位》一文中曾对南怀仁作出了高度评价,称其“极应受后人之敬佩与推崇也”。

南怀仁对物理机械的研究,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促使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机械技术,使当时近乎停滞的中国技术出现短暂复苏,推动了近代中国机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对火炮的监制与革新,并促进我国近代的军事火器的发展。康熙年间,南怀仁为清政府制造火炮共计566门,并为清政府新设计了一批火炮。为平定“三藩之乱”,清政府决定任南怀仁主持制造火炮以满足当时清军“轻便火炮,稗越山渡水以利行军之用”之亟需。1675年,南怀仁制造出了木炮样品,试炮效果甚好,在五月份的时候,康熙帝甚至亲自试炮,并给予高度评价。一月份时,南怀仁赶制20门火炮以供军需,20门红衣炮以供安亲王平叛“攻剿之用”。在之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南怀仁帮助清政府添造了大量火炮。1686年,南怀仁设计出了冲天炮图样。图样设计好后,又制造出1门样炮,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这种火炮的实物。南怀仁对火炮的监制与革新,不仅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国防能力,在当时的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军事武器水平的提升。

(三)促进“学东渐”及国人开化进程,有助于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南怀仁所撰写的《灵台仪象志》不仅介绍了一些西方天文学知识,也包含了一些物理学基础知识,比如光的折射与散射、自由落体运动等。南怀仁还制作了温度计和湿度计赠与康熙帝。随着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运动在清朝的兴起,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新科技的浪潮,大量西方科学技术著作由传教士及中国学者合译出版。而留存下来的物理著作相对也较少,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明末徐光启、利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1607年)。虽然作品不多,但物理方面翻译的文献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运用西方的先进物理知识来改进日常生活,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在中国的工业文明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17世纪60、70年代,定量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最早是由南怀仁在《灵台仪器图》《新制灵合仪象台》等著作中首先介绍的。16~17世纪中,西方近代科学蓬勃发展,而中国也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进程、并大量吸收西方科技知识。南怀仁的翻译著作让我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科技,推动了我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另外,几何学以及力学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

明末清初是来华传教士进行大规模翻译活动的繁荣时期。他们来华的初衷是传播天主教,但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这并非易事。因此,在那段时间,为了让国人对西方文化产生好奇与向往,传教士译介了许多有关于西方先进科学与技术的作品到中国。南怀仁作为其中的名家之一,他的翻译作品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物理的方方面面。

尽管南怀仁的初衷是传播宗教,但他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科学和学术发展启蒙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知识分子们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后,深刻地意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之处,为日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奠定了基础。他们开始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实用性。此外,先进的技术也被吸收流传,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遗憾的是部分技术如地图测绘技术没有被广泛流入民间,并且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无法为完整的科学技术革命提供客观条件。

总的来说,尽管受南怀仁目的以及我国当时的情况的影响,他的传教活动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现代化,但南怀仁翻译活动对促进当时社会发展起的作用仍功不不可没。

猜你喜欢
全图历法传教士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大清一统舆图·陕西全图》初探
发明新历法
图画捉迷藏
美国藏《山东运河全图》与光绪朝山东运河状况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图画捉迷藏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