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冲
美学思维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刘冲
(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动画教研室河北衡水 053000)
影视后期制作是影视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础性技能,而美学思维是一种抽象化的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初步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并指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影视后期制作中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文章分析了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运用美学思维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美学思维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策略。
美学思维;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实际运用
后期制作是影视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最终的影视作品质量和呈现效果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而美学思维是指一般性思维与美学理论的有机融合,其强调从整体形象、动态形象和感性形象出发不断揭示物体的人文属性和本质特征[1]。对于影视制作教学来说,传统的软件教学、手法教学只能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和技巧并满足影视作品的基本画面需求,而无法在画面动感和色彩筹划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美学思维,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美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
美术是构成影视作品的最关键因素,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的第一观感往往也来自于美术。而美学思维的艺术性和知识性是影视美术得以完整构建的最重要基础,只有在影视作品中融入美学思维才能使影视美术与影视内容互相统一。基于此,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学生的美术功底并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将美学思维培养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并渗透到技术训练中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美学思维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对影视美术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
无论哪种影视作品都不是凭空出现或独立存在的,而是特定文化环境和特定文化历史的最终产物,同时从普遍性的影视作品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都是首先受到了相关文化氛围的影响,从中获得灵感来源和创作动力,而后再结合具体的场景进行设计制作[3]。因此教师就不能将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简单地看作是给学生传授剪辑技巧和绘画技巧,而要从整体和宏观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美学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感知到画面空间的张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作品背后的丰富情感,使学生的意境想象能力得到增强,内心创作情绪得到释放。
美学思维从理论上来说范围十分广泛,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运用美学思维教师就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学生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完整掌握美学思维与影视后期制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美学思维能够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常态化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后期制作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展示美学层次分明、艺术价值高的经典影视作品,指导学生对故事情节、镜头素材以及表现形式等美学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中美学表现技法的理解,而后鼓励自导、自演、自己拍摄和自己剪辑一部完整作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美学知识,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教学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
视觉化制作是影视后期制作的初级阶段,属于一种传统的美术设计项目,主要包括场景设计以及分镜头画面设计等内容,对于影视作品的整体镜头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4]。因此在视觉化制作阶段教师就要对形象化预审中的美学思维进行重点讲解,指导学生使用电脑数字化软件等三维手段对拍摄对象进行充分的模拟并将其收录到虚拟电影摄影机中,而后不断调整作品的画面空间、镜头运动、光照情况以及拍摄角度等,从而有效避免出现创作缺陷并节约实际操作成本。比如爱森斯坦导演在拍摄《伊凡雷帝》等影片时,就要求工作人员先绘制出大量的影片手稿以为后续的视觉营造和艺术特点提供必要保障,同时在当前的好莱坞电影制作过程中,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影像化制作是使影视作品完整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可以实现对各种艺术思想的创作呈现,但同时对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也有着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影像化制作阶段教师就可以将技术与美学思维互相结合,通过艺术性的美学内容来辅助学生进行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欣赏电影《黑鹰坠落》中的后期剪辑时,战场上不断响起的火炮声和子弹声可以突出战斗的激烈状况,不断燃起的明火和不断扬起的尘土可以为双方部队的交战过程提供配合,通过画面中的主次划分就可以有效凸显主体的状态,使影片的效果更加完整,同时帮助学生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对影视后期制作进行理解,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各项技能。
内容是影视作品的核心与关键,内容质量也将影响到影视作品的整体质量和吸引力大小。在后期制作中如果简单地按照剧情先后顺序对作品进行套路化剪辑,就很容易使最终成品变得生硬直白,详略不当,大大降低其艺术性和可观赏性[5]。因此在内容制作方面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美学思维,结合影片主题、类型、意境等内容对精华部分进行裁剪编辑,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感染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能够在欣赏过程中逐步融入到影视世界中。比如欣赏电影《倭寇的踪迹》时,片中的语言表达相对较少,但却有梁痕录与四大门、赛兰与众弟子、裘夫人与众弟子以及梁痕录与裘冬月等多场打戏,通过武打剧情的不断推进就可以突出影片的内容美,深刻诠释影片的内在含义。
色彩是体现影视作品美学思维的最直接途径,在影视行业的早期由于技术限制,影视作品基本是黑白色彩,在后期制作上也没有所谓色彩调配的环节,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彩色类型影片对色彩制作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在色彩制作方面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遵循“多而不乱”的基本美学原则,合理搭配各种色彩,从而有效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官,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欣赏体验。比如欣赏电影《鬼子来了》时,导演在影片前部分刻意采用了单调的黑色和白色,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是相呼应的,而在影片最后部分透过马大三的眼睛则呈现出一个彩色还原的世界,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发人深思,很好地烘托了影片主题并大大提升了影片的魅力。
随着我国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美学思维并将其切实运用到作品实践中,从而使学生的影视后期制作学习过程更加完整深入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1]王侃.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美学欣赏——兼论张爱玲影评中的美学主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9(38):156-159.
[2]安静.从“形象思维”到“美学大讨论”——兼论中国当代美学自主性话语系统的生成路径[J].云梦学刊,2017,38(23):117-123.
[3]张慧喆.“小微屏幕”的现代美学意义——互联网文化语境中影视观看行为和审美体验的嬗变[J].当代电影,2018,36(26):154-155.
[4]郭璇.探析“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于软件教学的必要性——以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6,47(29):196.
[5]韩佳政,张晓磊.剪辑创作在电影文本建构中的修辞介入——以廖庆松剪辑“自由度”的拓展为例[J].学术交流,2017,31(15):173-177.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2.60
G642
C
2095-1205(2019)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