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国铮 徐晓飞
“对分课堂”模式下课程群建设刍议——以翻译和文化类课程为例
房国铮1徐晓飞2
(1.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3;2.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3)
课程群建设可以使课程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衔接、配合和渗透,促进课程整体协调发展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将翻译和文化课程群的建设与“对分课堂”结合起来,将有助于课程群建设的革新和培养全面型、合作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对分课堂;翻译与文化;课程群
传统的课程建设往往以某一门课程的发展、改革与完善为中心,缺乏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融合,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各门课的主讲教师也缺乏对讲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导致各门课程存在知识重复讲授浪费资源,或内容毫无关联没有相互支撑的困境,对学生的培养也缺乏体系性的规划和指导。课程群建设可以使课程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衔接、配合和渗透,促进课程整体协调发展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因而近来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存在重实践锻炼轻素养培养的问题。课程设置趋向功利化,容易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且容易导致自身目的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内部衔接不当和关联性不强,无法实现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和多次呼吁进行改革,提出建设翻译与文化课程群,具体是以翻译课为核心,建设一个集翻译和文化类课程为一体的课程群,打破课程间的藩篱,优化课程资源,集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课程间彼此关联、相互合作、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和延续,同时制定统一、清晰的课程群目标,使课程互为知识基础,避免内容重复,构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课程群建设应以教学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负责人,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群成员兼授翻译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改变讲授课程单一和单门课程单打独斗的传统课程思维,充分发挥专业互补,形成课程互助的良好的局面。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教师间的对教学经验、内容的研讨,教学资源的共享,即有利于加强教师对课程体系的整体和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的认识,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方面的互相合作与探讨,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更能使教师将个人的专业规划同专业的共同发展结合在一起。
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也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王克非认为“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1]翻译的“文化转向”是对文化的回归。在多元共生的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翻译将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并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翻译课与文化类课程的课程群建设符合中国“文化自信”的大战略背景,两类课程的整体对话建设将有助于翻译对文化意义的透视和对文化的阐释,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文化的翻译维度,树立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
“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自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社会性,通过合作与讨论,建构学生更为合理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它将课堂时间分成两部分,一半由教师讲授,留下课后思考的任务,于下一周在课堂上留出一半时间来进行学生讨论。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复旦大学本科课堂上获得成效后,已被国内众多高校数门课程的课堂应用于教学改革中,并在实践中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一理念将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生生、师生讨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互动且循环的链条,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理念和模式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革新,并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将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管理,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扩充,提高学生对课程的个人的努力程度,认识课程的价值,使学生自愿将个人的努力同课程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将翻译和文化课程群的建设与“对分课堂”结合起来,将翻译与文化在课堂与课下都能紧密的结合起来,互为渗透、互为补充,能对学生学习和思考作出更为有效的评价。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结合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价并给出综合性分数。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全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价。因此,在“对分课堂”与翻译和文化类课程群结合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确立教学目标,这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是翻译专业翻译课程和文化类课程群的统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由课程群教师共同探讨确定,实现文化类课程内部、文化类课程与翻译类课程间的互通互溶。其次,教学设计要根据共同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教师要设计集体公关课题、并对讨论细节和步骤进行逻辑处理,以此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潜能。再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随堂考核、课前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做成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
“对分课堂”与文化类课程群的结合将突破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单一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身兼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任务的评价者、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多元身份。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充当指导者和评价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端正其学习态度,并对学生在作业中的精力投入和成绩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课堂讨论中,教师则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创建良好的讨论氛围,引导和协调学生由浅入深的探讨课前准备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启发其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也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从讲授环节的被动接受者到内化吸收环节中的主动参与者,再到讨论环节中主导者,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觉醒,自主性在不断提高,课堂的主体地位也在不断的加强。由于翻译与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中教学内容具有内容涉及面广、内容间具有交叉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翻译与文化的知识海洋中,主动追求知识、探索知识,扩充知识、深化知识。“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同翻译与文化课程群建设的结合,将有助于课程群建设的革新和培养全面型、合作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1]王克非.论翻译文化史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57-61.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3-658.
1.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翻译中的文化建构研究,NO:353MSYYB073;2.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翻译教学的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NO:16-JG18081;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翻译专业“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文化与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NO:18-XJ20027。
房国铮,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教学与翻译学;徐晓飞,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教学与翻译学。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2.37
G623.23
C
2095-1205(2019)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