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 吉林工商学院
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外语学习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实现零障碍交流。由于我国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忽略了外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以至于学生在出入职场时,空有一腔理论知识,却无法灵活交流。这种就业弊端不仅影响学生的后期发展,也对我国全面实现国际化影响巨大。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日语学习来说,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输学生日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语感,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日语零障碍交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日语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口误表达错误、口语中国化等问题,极大的日语口语的运用和传输,限制了日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实际研究可以证明,周遭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日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关系重大。若是周边学生都是过于日语进行交流,那么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到对日语灵活运用。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以汉语交流为主,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使用学习日语的机会,课后无法得到有效的练习,其日语口语知识无法得到反复加强,久而久之,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不论是日语还是其他语言,听说能力是两项不可分割的语言能力,这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际日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听作为教学的重点,过于强调学生的听写能力,而忽略学生本身的口语表达技能的培育。这种教学主题认知错误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弱化了日语口语表达能力,而在听写能力上面过于重视。
能力测试是教师对学生日语学习效果的评估考核方式,其考核结果直接证明了教师的日语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校考核都从语法运用、词汇表达、阅读能力以及听写能力四个方面入手,以这四个方面的考核成绩作为评估学生日语学习的效果。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常以提升这四项能力作为学习的重点,刻意增强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种评估考核方式的存在,虽然能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但却限制了学生日语口语化发展。
学生日语口语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思维建设问题。除了没有合适的日语口语使用环境和学校教学目的、教师教学水平的问题,学生自身在日语使用方面也需要积极的心理建设。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而不能使用日语口语交流;部分学生因为畏惧心理,担心说不好被嘲笑,而不想使用日语口语交流;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周边环境影响,觉得四周都是说汉语的,自己用交流太过突兀,而不敢用日语口语交流。
新课标提出,开展学生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代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培育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创造习惯,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良好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能力。
学校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交流团到国内优秀的日语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帮助教师获取好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交换生的方式,引进日本籍学生到校就读,为学生的日常沟通创造条件。另外,对于日语教师自身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 刻意的培养日语口语教学能力。例如,在闲暇时间观看日语电影、电视剧,收听日本新闻等方式逐渐完善自我的日语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在开展日语教学之前,就要从自身角度认识到日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时刻注意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日语口语运用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建立起学生使用日语口语进行交流的习惯。同时,在之后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日语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日语口语训练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建立起学生使用口语的信心和学习习惯。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日语口语表达技能之后,教师还通过举办日语口语比赛,加强学生的口语化能力,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能力的目的。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一场好的课堂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积极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实施分层教学,除了是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主体学习意识。通过不同层次小组的针对性学习,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口语使用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荣誉感,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日语口语的提升,还能很大程度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日语口语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这种坚持要求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共同发力,充分遵循新课标要求,努力培育和完善口语使用环境,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日语口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