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旖 沈阳师范大学
高校是学生接受规范、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且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工厂”。然而,现实奉行的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高校应在改进完善的同时充分重视隐性教育,将“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专业教育载体,也具内隐的特点,高校发挥专业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如,历史学科中贯穿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化学学科中贯穿着严谨的学习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教育类学科贯穿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各门专业课程都要守好各自的职责范围,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个专业学科的学习之中,形成协同效应,这样就使学生接受了隐含在“智育”中的“德育”,一举两得。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传“道”者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这样才能传好道。教育者具有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身的道德和学识感染学生,一面要求学生守纪律、讲道德,一面自身又不遵守,这种教育方式是没有说服力的。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能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做好榜样也是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全方位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品格塑造以及三观的形成,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学习效率、听课状态比师生关系较差的班级要高得多。高校学生众多,教师精力有限,教师-班级干部-普通学生的阶层现象时有发生,决策不民主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双方无法凝神聚力,师生关系岌岌可危。因此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民主的处理班级决策,构建和谐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体系。
在高校课堂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得学分不得已而为之,视其为“洗脑课”,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消化,激发内在的思想矛盾,才能起作用”。因此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教育者的教育与引导受教育者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实现又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一方面,教育者要动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应转变心态,摒除偏见,发挥客体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隐性教育中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环境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各种基础设施。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轻松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校园外在美也推动着师生内在美的建设,陶冶人们的情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环境渗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如校训校标,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及校园精神,将思想观念无声的融入生活学习环境中,通过环境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传媒载体是如今大众传播是思想政治载体中对人们形响最大的载体,具有显著传播信息、舆论导向功能,让人们能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校园媒体是展示学校的窗口,在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倡导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优良校风和推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强网络载体建设,为学生提供互动平台、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校园期刊、校园广播及校园网、公众号等备受学生欢迎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显著。
实践活动载体就是指以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为载体,是寓思于行,通过“外显”巩固“内在”的过程,教育内容往往不易被察觉。要运用好活动载体,就要大力展开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并且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指向性,利用好包括军训、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专业实习、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在内的活动载体。
评估是教育的最后一环,它包括测与评两个步骤,质与量两个方面。教育的质说明教育是否促进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量主要是说有多少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内容,接受了多少。教育离不开评估,一方面,通过评估来肯定效果,以便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将实践升华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得出的结果和反馈,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从不足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