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丽 蔡华珍 顾海洋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主要包括本科第二批和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实用技术型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既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又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其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体制下,有效课堂教学既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提高指导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师生有效互动、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
(一)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出勤率有所下降,毕业班学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考公务员等原因导致出勤率最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不但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上网、聊QQ、聊微信、玩游戏,有些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严重;还有学生课外生活丰富,通宵打游戏、看电子书,导致第二天课堂睡觉现象的产生;个别学生学习懈怠,不带教材,不听教师讲课,不回答教师提问,毫无学习兴趣;还有学生存在迟到、早退、课上出去接电话、小声聊天、去卫生间等陋习。
(二)教师课堂授课状态。新进年轻教师知识积淀不够,教学经验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威信不足;有些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落后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双能型”教师有认定,但没有将作用发挥出来;个别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头脑里的知识不知如何表述;另外有些教师不擅长调节课堂氛围,使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存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大多也不爱听。
(一)学生方面。学生从学习紧张的高中升入大学后,存在“过度放松”的状态,继而学习跟不上,“厌学”情绪与日俱增;学生的自控自制能力较差,还停留在“有人管就学,没人管就玩”的高中学习模式,受外界影响严重;学习没有计划,未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能正确对待正常课程学习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方面。高校环境较封闭,教师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校企合作有待深入,过多注重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却大多被忽视;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教师进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较少,许多人不具备“双能型”教师的素养。
(一)学生方面。
1.加强入学思想教育。邀请能够将学习和课余活动合理安排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做报告,阐述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初中时的不同点,矫正错误的学习思维,尽快进入“角色”,步入正轨。
2.保障课堂出勤率。每门课程都要填写平时成绩备案表,将学生出勤、课堂问答、随堂笔记等列为观测点,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奖惩有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打造无手机课堂。随着智能手机功能增强,很多高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发消息、打游戏、看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低头族”、“拇指族”;最好学校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整体层面推动,严格执行,师生自觉自律,共同打造“无手机课堂”,可制作班级手机袋,通过手机上交情况也可起到点名作用,督促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
4.特殊对待毕业班。毕业班的同学面临升学和找工作压力,要坚持“以生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关心关爱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成才,应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尽量避免教学、毕业实习与考研、找工作之间的冲突。
(二)教师方面。
1.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主体作用,多途径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如:案例式、问题导向式、联想式、互动式、双师同堂、移动教学等方法的实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趣味性,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效果显著。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施“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以培养专业学生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2.多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依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教学基本功竞赛、微课竞赛、实践教学技能竞赛、教案课件评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快青年教师适应新“角色”。倡导“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不断汲取教学方面的营养。加强教师进修学习,学校多提供外出访问、访学的机会,让大多数教师都有出去“见世面”的机会,而不仅限于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
(三)学校方面。
1.逐步提升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得以改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是确保有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以及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建立有效课堂的评价制度。从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教学效果、创新之处和改进措施几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直接体现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中,不断促进有效课堂建设。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校企通过“合作研究、合作办班、合作育人”等途径,双方找准切合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服务,开阔广大师生视野,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条件,也可提升“双能型”教师的素质,还能实现“双师同堂”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需重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不断提高有效课堂建设,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