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刘国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绝,当前生猪复养依然比较困难,产能恢复既存在不确定因素,又需要经过一定周期,因此,“猪价高涨”有望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基调,今年生猪养殖业盈利水平将创下历史新高。
猪肉是我国民众最为喜爱的肉类之一,每年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成为肉类消费的集中时节,致使以往的生猪价格几乎在每个年度都会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但近年来,由于生猪产能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场格局被打破,“猪周期”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反成为常态。
特别是去年8月份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人们谈瘟色变,消费需求断崖式下滑,导致去年秋季至今年春节期间的消费旺季,生猪价格跌至10元/千克以下的历史低点。而春节后的3月份,本是消费淡季猪价却触底反弹,4月份一直在震荡中上行,而“五一”过后,猪价不但没有回落,反而加速上涨并逐步企稳。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在疫情发生后猪价一度跌至每斤四元、甚至三元冰点的东北三省,猪价也是满血复活一飞冲天,不到两个月时间上涨幅度高达68%。
综观近期全国猪价走势,6月份以来,活猪、猪肉、仔猪行情更是全线飘红,在传统消费淡季逆势上涨,7月下旬至今更是一天一个价地往上蹿。短短两三个月,全国猪价暴涨了两倍多,上涨速度达到近20年来最快。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生猪出栏价格达到25元/千克左右的历史最高位,南方部分地区甚至冲至30元/千克的罕见天价。
农业农村部对集贸市场定点监测数据显示,7月末(采集日为7月31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18.48元/千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4.8%;猪肉平均价格29.18元/千克,同比上涨37.8%;仔猪平均价格43.52元/千克,同比上涨75.3%。而到了8月末,短短一个月时间猪价又在7月末的基础上暴涨了近40%。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8月27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25.95元/千克,猪粮比为12.87∶1。当日广东省为全国生猪均价最高省份,外三元生猪均价29.37元/千克,内三元生猪均价29.09元/千克,土杂猪均价28.18元/千克;其中广东潮州市外三元生猪均价达到31.00元/千克,为当日全国生猪均价最高的城市。
随着活猪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也在飙升。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山东卓创资讯联合监测,2019年第34周(即8月19日-23日),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千克32.61元,环比涨8.0%,同比涨74.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7月份,猪肉价格分别比去年当月上涨 18.2%、14.4%、21.1%、27.0%,其中7月份猪肉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0.59%。
斯洛文尼亚国境内分布着大量石灰岩,千百万年来,积水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形成了由隧道和洞穴构成的“地下迷宫”。最早来此进行地质勘探的德国科学家将这种岩溶地貌称为“喀斯特”,这一名称至今仍在地质学界沿用。最常被人们光顾的洞穴当数斯科契扬溶洞群。这是一个由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组成的童话世界,其地下峡谷的恢宏壮观使之居于世界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之列。
只要是站在风口,猪真的也能飞起来。芝华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猪周期中,该指数最高点出现在2016年5月,当时猪价指数最高涨至21.25;而到今年8月10日,这一指数已经达到21.41,超过2016年5月的最高位,目前养猪业盈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据了解,现在的饲料价格3元/千克,一般情况下3千克饲料能长出一千克肉,再除去人工、水电、防疫等相关费用,现在饲养1千克生猪的成本大概在13元,如今,每千克生猪的出栏价达到25元,保守估计每头猪利润在1300元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猪价触底反弹、逆势上扬,预示着从2017年开始的这轮“猪周期”因为非洲猪瘟的突然爆发与持续发酵已经提前结束,国内养猪业由此进入周期性转折,步入新一轮上行通道。
从2018年8月开始,辽宁地区突然爆发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后逐渐殃及大半个中国,今年以来更是全面沦陷。受疫情影响,不少生猪被扑杀处理,恐慌情绪弥漫业界,为规避疫病风险,养殖场户纷纷恐慌性抛售,清栏现象普遍出现,使生猪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以至不少曾经的生猪养殖大县而今成为无猪县。
同时,为了控制疫情蔓延,生猪跨省调运受到限制,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又被打破;加之,人们谈瘟色变,猪肉消费快速下滑,在双重打压之下,猪价跌至谷底,养猪业出现严重亏损,导致生产资金链断裂,从而使许多抗不住的养猪场户又被迫提前淘汰母猪或清圈转行,使全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后季乏猪,出栏量明显减少,各地相继出现“收猪难”,屠企收购难度骤然增加,是推动此轮猪价快速上行的主要因素。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截止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头。另对全国400个县生猪存栏监测信息显示,2019年7月,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减少32.2%;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8.9%,同比减少31.9%;根据6月末生猪存栏3.5亿头计算,7月份我国生猪总存栏下降到3.15亿头,环比下降3500万头,同比减少9643万头;而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首破3000万头关口,与2012年末高峰期的5078万头相比,下降幅度高达40%,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从消费方面看,受人口老龄化、动物产品消费多样化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总体不旺,同时,猪肉价格高企也严重抑制了消费能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1亿头,比上年同期减少2075万头,下降6.2%;猪肉产量2470万 t,减少 143万 t,下降 5.5%。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猪肉进口量同比增加,尤其是4、5月份单月进口量超五年均值52.16%、84.18%。
近日,商务部发布消息,为填补猪肉供应缺口,中国增加了从印度、蒙古、俄罗斯、英国、德国等肉类产品的进口,可进口肉类范围逐渐增加。但进口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截止今年7月,全球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5800多起疫情。因此,近期猪肉进口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依然在总消费量的5%以下。有调查分析,2017-2018年我国生猪平均年出栏量在6亿~7亿头,今年生猪市场缺口在1亿头左右,一亿多头比例大概占20%这部分让进口肉来填补,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猪肉进口对预期行情影响不大。
从生产成本来看,受美国贸易施压影响,未来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的进口价格都有上涨预期。目前,在生猪主要生产成本中,仔猪和玉米价格均已出现上涨。据了解,受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影响,今年以来仔猪供应偏紧,仔猪价格自2月底以来已连续回升,到7月末全国仔猪平均价格达到43.52元/千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5.3%,与2015年1月的见底价格17.38元/千克相比,上涨幅度高达150.4%。而玉米价格的上涨及仔猪价格坚挺,可能导致后期出栏生猪成本更高,预计未来猪价依然易涨难跌。
而近年来扩大生猪禁养限养范围划分,导致农村家庭院落等散户大量退出,中小型养猪场纷纷调减产能,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紧张局面;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入行门槛提高,养殖场户用于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和防疫消毒等投入增加,将会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叠加疫情的不稳定性,养殖户补栏意愿不强,也有利于支撑猪价的上行。
当前,生猪行情全线飘红,猪肉价格涨势汹汹,后市猪价上行趋势会不会持续?面对非洲猪瘟疫情蔓延、后市乏猪等诸多因素,如何多措并举尽快恢复产能,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市场供应,避免物价过度波动,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从近期生猪供求形势分析,全国猪价走势或将延续上行态势。短期来看,当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增速缓慢,生猪产能仍处于历史低位,养猪场补栏缺乏仔猪,生猪产能短期难以恢复,将对后期猪价形成有力支撑。尽管,近期餐饮食品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当前猪肉走货仍显暗淡乏力,但9月以后随着天气转凉,各大院校陆续开学,加之中秋、国庆等节日相继到来,猪价还有上涨预期;进入四季度猪肉传统消费旺季后,在灌香肠、制腊肉、杀年猪及两节市场消费高峰的强劲拉动下,猪源供给出现断层在所难免,猪肉供应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利好猪价上行。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猪肉价格已逼近消费者心理预期,如若继续上涨将对消费量产生一定的抑制,如无特殊情况出现,全国生猪出栏均价突破30元/千克后继续上涨空间有限。
有研究机构分析,由于本轮猪周期是由疫情带来的非典型性猪周期,产能恢复更加缓慢。根据市场生猪养殖规律来看,从母猪受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去年10月份生猪基础产能下降,导致从今年6、7月份开始,生猪供应减少问题集中显现,从而导致目前猪价出现暴涨行情。
业界人士指出,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着猪价的未来走势。整体来看,由于疫情蔓延种源下降,商品猪补栏不足,后期育肥猪供应趋紧局面将更为明显。从猪周期源头开始计算,大概需要经过以下环节:曾祖代纯种猪怀孕4个月产下祖代猪→祖代猪培育8个月后怀孕→4个月后产下父母代猪→父母代猪培育8个月后怀孕→4个月后产出商品代猪→商品代猪还要保育2个月→然后再育肥5个月→肉猪出栏。完整的猪周期将近要35个月左右,期间影响因素复杂,往往容易受外在变量影响,所以繁育母猪的大幅减少,对后期生出产能影响较为长远。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能繁母猪只有2800万头存栏,远低于“4800万头”的预警线,由于从预留培养后备母猪,到繁殖产仔均需一定的周期,产能恢复很难如人所愿,这就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生猪供应将严重不足;而猪价上涨,虽然会刺激补栏热情,但因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非瘟疫情,养殖场户观望情绪浓厚,加之,本身种猪来源有限,供仔量不足,预计2019年后市与明年产能恢复较为缓慢,肉猪出栏仍处于较低水平,猪肉供应量短期内不会快速放大。
这与笔者近期从养殖一线了解到的信息相吻合。据了解,目前部分养殖户已着手准备补栏或扩大规模,可养殖户补栏补的并不是正常的二元后备母猪,而是从育肥舍挑选的肥猪进行重新培养。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上二元后备母猪量不足,二是由于生猪调运受到严格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养猪场的育肥猪都是三元杂交猪,理论上强行作为后备母猪,其母猪产仔数、仔猪的生长速度等都无法达到二元母猪的水准,这也会使产能恢复大打折扣。由此推断,今明两年猪价上行的趋势难以改变,养猪业景气度提升已逐渐明朗化。
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绝,当前生猪复养依然比较困难,恢复产能尚存在不确定因素,“后市乏猪”和“猪价高涨”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基调,养猪业盈利水平突破历史新高已成为既定的事实。不过,超高的猪肉价格将对消费产生抑制,加之,国家实施市场调控,年前仍会有低价储备冻肉放市,同时进口肉类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后市猪价的上涨空间。
专家认为,基础产能的调减,有利于化解市场供应过剩矛盾,提高养猪业盈利水平,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发展。同时通过市场洗牌,优胜劣态,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据悉,为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稳定生猪生产,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等五条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会议安排部署,农业农村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坚持防疫生产两手抓,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调运、私屠滥宰以及“炒猪”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产业秩序;加大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专项补贴、贷款贴息、生猪保险、土地供应等各项扶持政策,防止超范围划定禁养区,随意扩大禁养限养范围,鼓励支持养殖场户增养补栏。要求各地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多措并举扩大生猪生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不会成为推升通胀的决定性因素,但未来两年猪肉价格长期保持增势及其对其他食品价格的传导作用,将是推高CPI增速的重要诱因。一旦形成猪油共振、猪烟酒菜果共振等局面,叠加效应将加大CPI快速上行风险。据悉,为合理调控,避免物价大幅度波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消费,从2019年4月至今,全国不少省份启动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打响肉价保卫战,对低收入人群发放猪肉价格补贴,同时加强食品价格实时监测,维持物价基本稳定。
“今年的猪价,八月赌一赌,九月换路虎,十月存存货,年底迈巴赫……”有投资者调侃称。猪价飞涨,畸高利润,很多人蠢蠢欲动,但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那么,猪价高潮的出现,对于投资者来说,究竟是盛宴还是剩宴?未来“谁来养猪”“如何养猪”问题逐渐凸显。
作为一项“安天下”产业,今天的养猪业正步入从传统向现代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资本、技术、政策、消费四种力量正在改造甚至颠覆着养猪业,今后养猪将越来越难。但古老的养猪业注定是一个不老的产业。俗话说:“贵时莫赶,贱时莫懒”。猪价高的时候莫去追赶,盲目地扩大养殖量;猪价低的时候莫偷懒,该养的还是要养,不要失去信心,坚持就是胜利。
根据历史经验,政府的补贴政策和社会资本对产能恢复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政府补贴和社会资本进入均出现在猪价高峰期。不过从效果来看,从财政补贴落地到产能释放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此时介入行业,究竟是盛宴还是剩宴?要理清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历史大顶之上猪周期还能走多远,即猪价在高盈利区间还能“躺”多久。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以上轮猪周期为例,猪价在高盈利区间总计12个月左右;当前市场平静成本在13元/千克,以全国均价突破18元/千克为起点,市场在今年6月份进入高盈利区间,按照市场保守估计,本轮高利润区间将持续两年半,即在2022年春节之前,市场高盈利状态不会改变。
不过,鉴于当今猪业生产方式与市场消费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已不能完全用老眼光来预判新市场。虽然目前能繁母猪基数很低,但由于近年来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大中型规模化猪场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生产后劲,加之,业外大佬跨界养猪跟进速度较快,补市能力充分,将会改变生产周期,这也是近年传统“猪周期”变得愈来愈怪异之处;同时,近年来,“淡季不淡”、“旺季不旺”、“逢节必跌”的反常表现几成常态,因此,生产者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谨防误判。
当前,许多养猪场户关心的还是今年春节的猪价走势。从供需两端的当前形势和后期变化分析,2019年春节前猪价上涨趋势明朗,预计这轮猪价将在25~30元/千克波动。不过,由于此轮猪价涨幅过大,而消费提振尚不给力,行情在高位顶部驻立时间可能经受不住长久考验。
为此,笔者提醒养殖者,根据近年“逢节必跌”的经验,每到临近春节生猪价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切不可因为猪价上涨就得意忘形,盲目惜售和过度压栏,豪赌后市。面对当前利好行情,应理性为之,只有加强饲养管理,严控非洲猪瘟,保证猪群健康,合理安排生产和出栏节奏,抓住市场机遇,努力规避风险,才能实现养殖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