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饲料》杂志社编辑部 李朝云
公元1313年王祯,字伯善,山东人,著成《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其中已记载割马齿苋加米泔水,发酵喂猪。本法延续至今。王祯爱农、研农、助农,精神体现在农书“教不及民深可愧,故将制度写为图;庶使贫农穷地利,会须岁岁保丰穰,共享太平歌既醉”。直到18世纪,中国发酵技术领先全球,发明的固体培养基保存微生物方法“曲”,传入西方。19世纪西方创立了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开创了控制发酵时代。1938年,弗莱明青霉素,英美联合引入工业化生产,微生物发酵进入选择性生产目的代谢产物阶段。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工程技术突飞猛进,基因工程菌问世,新型抗生素、疫苗、酶制剂不断涌现。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巨大挑战,益生素与生物饲料行业崛起,2007年3月7日博善生物在羊城创立。(以上文字摘自博善办公室文化墙)
《广东饲料》:能否谈谈当初是什么让您决定放弃高校任教到企业?
潘军董事长(以下简称“潘”):这个选择跟我之前在学校的经历有很大关系。1988年,我在东北农业大学担任助教,那时候学校倡导“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先生们也鼓励年轻老师到牧场锻炼。在牧场我在学习生产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向牧场输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行为得到当地好评以及学校的认可。之后我兼任了系(后来的动物科技学院)牧场副厂长,有机会能更好地将教学和实践结合。那个年代,信息资源稀缺,专业书籍也很少,养殖者很难获取所需的技术信息。当时东北农业大学的一些学生创办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部,这个服务部会把指导养殖生产的信息收集起来,做成小报刊,发放到养殖场。我到学校任教后也参与到这个工作中,也相当于进一步参与社会实践。所以,在大学任教期间,我与企业并不陌生。后来我去了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每个月都会去牧场,我的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未脱离过实践。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国内,要在高校和企业间做出选择并不容易。因为在日本博士期间研究内容已经触摸到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导师说“你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写入教科书”,可以说有了很好的科研基础。但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兼顾,我就是做事情讲全力以赴,为了全身心做好一件事,学校和企业只有舍弃一头。在我留学期间,每年都会参与行业学术会议,我发现有些企业的研究报告的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高校。这让我感觉并不存在在高校能做科研,到企业就不能的问题。所以,后来我就去了企业做研发总监,承担了一些科研项目,也有研究成果贡献给行业。另外,我在学校担任教师是培养人才,企业也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不同的是,学校培养人才就是打基础,企业培养人主要看投入产出。虽然没在高校,但是在高校能做的事情,我在企业都能体验得到,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去了企业但也保留了一部分教师的角色,博善培养的几名80后已经在博善担当了重要的岗位职责。
《广东饲料》:在博善的定位中,目标客户从中小型到大型企业,从饲料生产端到养殖端,这看似全撒网的定位,它围绕一个核心理念是什么?
潘:这首先涉及到企业定位,特别是一个技术型创业企业如何定位的问题。企业是置于一个行业环境中的“活体”,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找到一定时间内可以发力坚持的东西,就是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战略之上是目标,按照企业的规则这个短中长目标首先是由投资者也就是股东们来决定的。之后经营管理团队要努力调度各种资源实现目标。我作为博善生物的领头人,首先要感谢股东们对我的充分信任,给了很大的空间和耐心,换来了博善扎实的发展基础。2007年博善创立的时候我们立下了如下愿景:“开发绿色安全生物饲料为己任,为养殖业持续发展,为人类健康快乐生活做出贡献”,现在看这个愿景,今后十年也一个字不用改,因为这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我们的目标客户如何变,“如何让动物更健康,让畜产品更安全”这个核心追求都没有变。
对我个人来讲,这个初衷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创业冲动,也是克服困难坚持带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是带着理想起航的。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规划,把有限的资源配制好,不可短视,也不可战线过长。企业目标的实现,终究是靠交付产品或方案来实现的,因此这些年我们还有一个坚持就是“先让养殖动物体现效益”,对应的是“实学、实效、实证、实干”。鉴于创立后至今我们对中长期发展的投入偏多,今后若干年,我们要进一步聚焦,要在市场、客户、需求三个层面进行,把厚实的积累转化为更大的效益。希望与有共同追求的企业、团队和个人合作!
《广东饲料》:创立博善后,有哪些不适应或者跟您预期的不一样?
潘:创业之初,在企业生存阶段,并没有什么不适应,做好产品,企业存活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我在企业担任研发总监时感受的就是这个。那个时代企业确实缺少优质产品,特别是发酵饲料行业空白点非常多。我们从发酵产业入手,从发酵豆粕到发酵产品精细化。这个过程中,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产品构架上,市场化投入的时间不多。不适出现的时候,是我们度过生存期,开始盈利,要面临下一步发展的问题。当需要研究战略,研究市场营销,那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挑战来了。从2017-2018年,我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学习企业市场营销学,最终对企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构建起了企业发展的综合调控体系。10年时间,博善就好像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完成了一个基础教育,才刚刚开始形成一些体系化的东西。这时间有点长了,如果早点完成对企业的系统思考和规划,可能会更好一些。
《广东饲料》:现阶段,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
潘:我们有三个主要板块,其一是有机微量元素,包括酵母硒、铬,蛋白螯合铁、铜、锰、锌;其二是精细化饲料发酵,包括移动发酵方案。以上是我们的两大块核心业务。其三是针对细分客户和需求以上述两大类产品为主复合的产品,包括调整畜产品品质的产品。
《广东饲料》:目前,博善让您最骄傲的产品是哪个?
潘:我们最自豪的产品之一就是“舒体清”,是以发酵产物为主,结合有机微量元素的综合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改善群体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同时改善畜禽肉质。使用舒体清后,猪只均匀肉感、外观有可感知变化,白猪实现了溢价,上海我们已经有两家品牌肉公司合作多年。在广东著名土猪企业我们也有尝试,发现争斗少、健康度提升、料比降低0.1。经过实验室检测,喂饲舒体清的清远鸡,肌肉嫩度明显降低,通过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的肌肉亮度,还证明可延长保鲜期。舒体清对蛋鸡、鳗鱼都有改善作用。目前我们正在广东做怀乡鸡肉质的改善,初生蛋品质和肉脆度显著提升,得到了肯定。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肉变得紧实,脱毛的时候脱臼比例增高了,这就是幸福的烦恼。
《广东饲料》:我国发酵饲料产业发展形势如何?
潘:我国的固体发酵饲料工艺全世界领先。首先历史悠久,其次目前参与到这个领域的企业应该是全球最多,而且国家也在积极支持和推动。国内商业饲料市场有2亿t,发酵饲料约占比1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纵观国际,欧洲液体发酵料饲喂猪的覆盖面比例很大,今年的VIV会上,说法国有一半以上的上市猪是这样生产的。我们国家还是坚持固体发酵饲料为主,今后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把我们的国体发酵饲料卖到世界各地。
目前全国固体发酵饲料的生产和交付方式主要有三种:专业化发酵企业、传统饲料融合发酵饲料以及养殖端现场发酵。发酵饲料门槛并不高,但就像做酒一样,每家都可以做出米酒,要做到茅台的水平,要多种要素优化,这需要技术能力,也需要积累经验和沉淀。目前不同形式的发酵饲料企业百花齐放,就像当年饲料工业起步的时候一样。今后那些坚持精细化、拥有核心技术、能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发展模式能更有效率的企业,就能获得更大的空间。发酵饲料起跑已经开始,接下来就进入真正的比赛环节了。
《广东饲料》:生物饲料在我国历史悠久,但近几年才开始大热,您觉得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
潘:这个话题首先要从行业需求角度来说。第一,是动物本身的需求。发酵的应用一开始是为了保鲜,后来发现对健康有益,2011年有专家团队提出了“菌-肠-脑”中轴的假说,就是说动物包括我们人的行为及神经调节都会受到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肠道中菌群种类比健康的人少。大量的研究证明,饲喂发酵成分,养殖动物肠道有益菌丰度会提高。
第二,是养殖者的需求。人们已经理解,动物不是健康或疾病两极状态,这两种状态之间有多种状态,通过营养调控可以将这些状态调整向健康。调整分单项和综合,前者需要一定专业能力,而发酵饲料是一种综合措施,一般不需要知道“因”,也可以得到好的“果”,比较适合养殖端,只要是选择好。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好的发酵饲料可以同时带来感知效果和最终效益,不好的发酵饲料,可能会带来初期表观改善,如采食量提高,消化变好,但一定能带来阶段养殖效益提升。
第三,国家正在推进减抗、限抗和禁抗行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酵饲料的作用显而易见。现在国家支持创新,计划减少新产品审批一些不必要的流程,缩短审批周期。另外行业也在制定“菌酶协同发酵饲料标准”,我们作为广东企业代表,参编了“肉猪”、“肉鸡”两项标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创新不能约束得过死,必须给企业创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广东饲料》:展望一下,发酵饲料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潘:首先参与生产的企业要自律,要逐步标准化,这点上面已经提到。其次是产品使用者,要对发酵饲料的特点有所了解,焦点是如何确定产品验收的标准。通过微生物生产的发酵饲料,若不对目标产物提纯,其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超乎人们想象,往往正向描述很难,但可以反向约束。首先考察或约定使用的微生物菌种、饲料原料,其次是工艺,最后可依据标准增减检测的项目。第三,希望国家把发酵饲料归入到免税行列,鼓励行业快速发展。还有一点就是国家不要急于提高生物饲料准入门槛,我国大量农工副产品等地源饲料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个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大家参与。
《广东饲料》:面对非瘟和无抗,博善有什么储备?
潘:阻断非洲猪瘟传播途径,每个场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是,规模化的做得好一点,散小差一点。只有一个对所有养殖者是公平的,就是提高猪只的抵抗力,保护易感动物。博善研发队伍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发酵饲料理念,我们将其称为“调养型发酵饲料”,特征是不仅可以提高益生菌的丰度,保护肠道完整性,降低病毒侵入的概率,还可以提升造血机能、降低毒素危害、抗应激、抗氧化、抗炎症。非洲猪瘟还不允许做攻毒实验,虽然不能非常科学地证明我们的调养料对抗非瘟方面的功效。但从一线养殖场反馈的信息,调养料确实提升了动物健康水平。
从禁止饲料企业添加促生长抗生素的角度,我想技术储备完全够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增加了。在替抗领域,我认为就是“ 2+n”的方案。“2”已经明确,就是酸化剂和植物精油。“n”就包括发酵饲料、益生菌、益生素、抗菌肽、溶菌酶、中草药等等。但发酵饲料应该是n里面的第一选择。如果用好发酵饲料,可以在很低成本内完成替抗。在微生物发酵相关工艺领域,我们一共申报了十多项专利,可以说对发酵饲料实现了精细化生产。这个精细化需要考虑饲喂给什么品种和阶段养殖动物、解决什么主要问题、选择什么底物、菌种、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与传统饲料更好地融合,我们都有了大量的积累。
《广东饲料》:现在有些替抗产品研发出来,据介绍能精准杀菌,它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抗生素?
潘:现在下这个结论还很难。但我个人更提倡系统、整体、温和地提高动物机体健康水平。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长时间对病菌进行精准打击,它也会产生适应。也许应回到基本点,找到一种更和谐的方式,你可以存在,但不要伤害养殖动物和人类。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要有系统思想,而不是生硬地改变某个单一路径。
《广东饲料》:在行业变化中,博善如何抵御风险?
潘:首先是企业要由研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就是要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这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外动力。其次要优化内因或内动力,内外动力系统合一,把技术能力转变为盈利能力。行业在变,规律和内心的不变要清楚。充分满足动物的需求,就会获得好的投入产出;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希望低成本、便利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低成本、健康、优质、环保”。这四个点中,“健康和优质”我们已经解决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所在。接下来就是要进一步“低成本”和持久坚持“环保”,这些是大方向。具体落地时,我们首先要细化区域市场、细分客户、细切需求,通过内部创业和对外合作相结合来发展,让“健康和优质”更低成本实现。
广东饲料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