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艳
在全国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工作理念。“互联网+”的目的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生产等传统的模式相结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医学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是改革传统医学高校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融入医学高校教学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加大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高校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压力巨大,当前我国医疗医护人员仍然紧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招生数量会进一步的扩大。对于医学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保证教育教学需要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供给,另外一方面需要扩大教师队伍。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高校医学教育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变革,高校教育出现了互联网技术引导下的教学改革。在医学高校教育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的同时,教育与互联网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慕课、微课、视频课程、VR等不断涌现,网络为医学高校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将这些教育资源引入到传统医学高校教学中,可以对传统课堂形成重要的补充,并且形成反哺作用,能够重新塑造课堂形式和教学模式,为传统医学高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需要注意的是,只是简单的树立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将“互联网+”与医学高校教学深度融合,让1+1大于2,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让医学高校教学发生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变。例如,重新思考高校医学各个学科、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此框架下,整合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形成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1]。
(二)“互联网+”融入医学高校教学的可行性。通过政府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持,以及医学高校通过与医院合作、开设附属医院等,我国的医学高校在教育教学经费方面资金相对充足。当前大部分医学高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在课堂外也能为学生提供上网的工具和场所,这就在硬件设施上为“互联网+”教学提供了基础。在思想认识层面,在教学改革浪潮的熏陶下,大部分的医学高校领导和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认识到互联网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可或缺性。在实践层面,多媒体的使用已经得到普及,与“互联网+”更深度的融合也在不同专业和不同层面得到各种尝试。微课的使用、慕课的引入,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教学方式都得到了相应的“鲜果”。可见,“互联网+”融入医学高校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思想认识、实践基础,都为“互联网+”与医学高校教学融合提供了保障[2]。
(一)过于依赖互联网。一是在当前医学高校教学“互联网+”实践中,高校教师看到了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由于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只能把网络教育资源直接照搬课堂,把自己变成了“放映员”,讲课堂拱手相让;二是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过度依赖网络上给出的指导,以至于在备课时候照抄网络优质教案,忽略了不同学生、不同时间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特别是大量的青年教师得不到成长,迷失下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课堂里;三是由于没有做好引导,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过度推崇,使得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网络优势教学资源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被弱化,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被限制,这不利于对于大学生品格、思想的培养,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是教育上的一大缺失。长久来看,过度依赖互联网最终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二)课堂组织不合理。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在手机上、电脑上直接观看优质教学视频,对于不懂的知识点能够通过网络搜索文字解释、视频解释等进行自学。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学生都会,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的教学视频课下学生也能够获取。由于教师缺乏对于“互联网+”教学背景下的课堂组织方法,课堂在学生心目中变得可有可无,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权威。在当前高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然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上课开小差、看课外书、睡觉的情形随处可见,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缺乏气氛。有很多老师简单的认为问题是出现在学生身上,对于教育教学出现失望情绪,于是就更加敷衍了事,课堂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恶化。可见,“互联网+”为传统课堂带来了生机,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互联网+”也可会是一把双刃剑。究其原因,医学高校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上都有不容置疑的实力,但是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能力欠缺,没有转变教学思维,不能灵活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不能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提高教师对于“互联网+”教学的认识和适应能力是当务之急[3]。
(三)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当前医学院高校的评价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学生奉行的依然是“及格万岁”的口号,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依然将重点放在课本上,将学习的精力和目标放在期末考试上。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多样化得评价方式。“互联网+”的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课堂,因此评价方式也应该是立体的,单纯的考试较为平面化,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课外拓展情况、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情况。由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课本教材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高于网络资源,使得教育教学变成了“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究其原因,“互联网+”没有与医学教育教学高度融合是关键,我们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依然没有树立“互联网+”教育思维[4]。
(一)确立教师地位,捍卫医学教育本质。医学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合格的医护工作人员,医护工作关系国民健康。合格的医护人员不但要有治病救人的医术,还要有悬壶济世的医德,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互联网只是教学的工具,教师才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我们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德施教,多关注学生,多和学生交往,引导学生塑造美丽的心灵,建立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能够以一颗仁心、爱心担负起守护生命的神圣。“互联网+”的出现,不是取代老师,不是将老师挤下讲台,而是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开展医德、社会主义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辩论和演讲比赛,可以通过聊天工具建立班级群,在班级群里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加师生互动,紧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密,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水平的进步。
(二)勇于创新课堂,打造“互联网+”新模式。传统的预习、讲课、复习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我们应该讲慕课、微课等教育资源,通过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模式相结合,扬长补短,积极探索,打造全新的“互联网+”课堂模式。例如,在课前,教师搜集整理适合学生的网络资源,通过班级微信群或者微博推动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在课堂上,教师稍微讲解一下难点,就开始进行课堂讨论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积极参与,适当引导,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且借助视频等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整个课堂结束后,可以给学生布置思考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借助网络搜集资料,在网上提交自己的思考结果。
(三)借助互联网,打造立体可视的课堂效果。我们现在的教学,主要借助黑板、课本、PPT等平面化教学工具,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平面化的教学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还比较欠缺,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立体化、可视化的课堂效果。例如,在进行病理学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讲述疾病的演变过程,通过3D技术进行课堂呈现,让学生能够完整的理解病变过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启示,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和表演,增强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此外,我们可以在医学课堂上引入VR技术,针对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实质,打造模拟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尝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四)借助互联网,打造师生互动新平台。加强师生互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师生互动的加强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之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者QQ群,通过在群里与学生的互动,打造优质班风,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班级氛围。还可以在群里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和课堂作业的检查,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也可以在群里问老师和同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方面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向学生发布信息、推荐资料、引导舆论,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微信上与学校进行互动,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高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水平。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做出改进和优化,“互联网+”与医学高校教学的融合能够实现传统课堂与科技的融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教育教学问题,让传统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让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步伐,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