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民意把握真实民意的有效路径

2019-03-20 05:42蔡雨婷甘甜甜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意网民意见

蔡雨婷,甘甜甜

(1.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网易(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民意是社会情绪最直接、迅速的展示平台,也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途径,其对现实社会和公共政策的影响愈发明显。网络民意和真实民意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受网民结构和网络传播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民意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民意,但网络民意仍是观察真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如何通过网络民意把握真实民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区分网络民意表达主体,加快消除“数字鸿沟”

真实民意是大多数人的心声,而网络民意未必如此。在数字鸿沟和沉默的螺旋机制的作用下,网络民意通常只能反映部分群体的意见,真实的民意难以在网络上被全面、广泛地呈现。一个典型的例证是,2016年短视频软件“快手”浮出水面,以及2017—2018年“小镇青年”“土味潮流”的崛起,都说明在主流视野之外存在更多有着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群体。

网络民意代表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民群体不能代表社会民众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这意味着,我国还有约四成人口未上网。网络尚未覆盖社会的所有阶层,网民群体在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都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其二,网络民意呈现的最主要方式是基于网民个人主动的意见表达,但并非所有网民都有积极发声的能力或意愿。大体而言,网络上的浏览者要多于参与者。基于不同的参与程度,网络的民意表达最终形成涵盖沉默者、一般参与者、活跃者、意见领袖等在内的不同影响力的群体格局。其中,意见领袖往往能够影响网络民意。其三,网络的“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使得网络民意趋向单一化。“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个人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之时,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优势意见。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参与者关系紧密、归属感强的传播空间,在这些社区中,“优势意见”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人们的趋同行为也表现得更为明显。[2]

因此,在观察网络民意之时,首先要区分民意表达主体。既要关注意见领袖的观点,也要关注一般网民的观点;既要关注精英阶层网民的意见,也要关注大众阶层网民的意见;既要关注主流的民意,也要关注处于劣势的民意。长远来说,要通过网络民意来把握真实民意,需要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加快推进网络设施的普及。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扩大网民主体,完善网民结构。其二,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促进网民积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数字鸿沟不仅是指媒介硬件方面带来的差距,也指不同的媒介使用能力造成的社会差距。大体来说,老年群体和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其媒介使用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民意表达意识和能力较差,造成网络民意的代表性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针对媒介使用能力较弱的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只有网民主体变得更加多元、网络表达更加活跃,网络民意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真实民意。

二、辨识网络民意表达质量,区别对待处理不同民意

真实民意是理性的,而网络民意未必如此。民意借由互联网这一媒介传达出来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传播结构的影响和干扰,可能导致网络民意失真。

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是网络的基本特性,由此带来一系列网络空间特有的传播现象。目前大多数网络平台都实行“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原则,网民的发言对外是匿名的。在陌生的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暂时脱离道德风险,因此往往会扩大其表述的情绪性和非理性。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则导致了“回应室效应”的产生。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环境中,网民往往会选择性地接触那些和自己意见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意见不一致的信息。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严格分流的、只囊括一致意见的群组,这样的群组被称为“回应室”。在“回应室”中,网民听到的都是自己意见的回音,会认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从而扭曲了对一般共识的认识。[3]“回声室效应”营造出的“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使得网民的观念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被不断加强,导致群体极化。另外,网络传播呈现出“圈层化传播”现象,网络传播空间呈现更加垂直和细分的新特征。圈子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特征,与圈子主流相左的意见往往会被排斥,而相似的意见则不断被强化。这导致各个不同的圈子中的民意表达呈现出极端化的状态。

在当前的社交媒体时代,内容生产不再被媒体精英垄断,信息发布门槛降低致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在社交媒体上,“感觉”往往胜过“事实”,最符合当下社会情绪的内容是最容易被传播的。在这种后真相语境下,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的信息比客观事实更容易影响舆论。网络民意因此变得更加情绪化、非理性。

因此,在这种意见、观点混杂多样的网络环境中,要把握真实民意,需要首先辨识各种网络民意表达的质量,然后区别对待处理不同民意。在网络公共空间中,不乏一些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声音,对于这类民意要加以鼓励、及时吸纳。而更多普通网民的观点和想法五花八门,很难对所有问题都有正确的、合理的表达,对于这类民意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网民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要及时进行辨认和宣介,廓清模糊认识。同时,网络也成为一些网民宣泄不满的平台,他们的表达往往不仅流于情绪化,还有可能走向极端化。对于这类民意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疏解不良情绪,化解怨气怨言。总的来说,网络上众声喧哗,应审慎地辨识不同质量的民意,而非片面地完全迎合。只有区别对待、处理不同质量的民意,才能廓清杂音,更准确地把握真实民意的脉搏。

三、摸清网络民意操纵暗流,祛除虚假民意

真实民意是民众自主的心声,而非被政治精英、商业资本等外部力量操纵的伪民意。民众个人可以自发形成意见,也可以跟随外部意见,但应以保障充分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为前提。互联网技术赋权下,个人自由表达的机会增多,网络民意勃兴生长,然而其背后同样隐藏着被操纵的阴影,大量被污染、变质的民意充斥网络。

操纵网络民意有多种手段。一是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破坏网络生态的毒瘤,特别是在热点事件、重大突发事件中尤为显著。一些谣言歪曲舆论走向,制造恐慌、煽动情绪,给政府施压。长久以来,许多网络谣言变化多样、衍生能力强、周期性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社会态势的感知、对政府工作和公共政策的意见。二是网络炒作。网络推手、打手、水军,刷单刷票等现象,其背后一般是商业资本驱动。他们深谙网民心理,熟悉网络技术,能有目的、针对性地熟练操作一整套控制舆论的流程。经过幕后黑手,真实民意被遮蔽,特定的民意迅速被挑起,甚至在一些案件中引发“民意审判”。三是虚假新闻。一些网络媒体为追求“流量变现”而弃社会责任于不顾,不惜刻意加工、编造耸人听闻和带有偏见、夸张性质的信息,借助算法推荐和搜索排名等技术手段广泛传播。很多假新闻首先发布在自媒体,而社交媒体往往既是虚假新闻出现的源头,又不时在传播过程中成为助推器。[4]虚假新闻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挥之不去,不明真相的网民表达出的意见难免失真。

被操纵的民意,即使披着民主的外衣也难掩其损害公共利益的本质,使得商业资本大行其道,舆论生态遭到破坏。在收集网络民意时,要拂去表象、辨别真伪,注意是否有“幕后黑手”,摸清异常动向的来源。采取措施防范网络民意被操纵,可从民意形成的一般过程,即事实了解、价值判断、达成共识等方面入手。首先,没有事实就没有真实民意,要及时应对网络谣言、假新闻等现象。除了删、堵、封、辟谣外,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为消除模糊性,要坚持信息透明、公开、畅通,通过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等可靠信源及时公布民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准确信息。其次,规制容易操纵网民价值误判的利益相关方,加强网络立法、行政监管,督促新媒体行业自律,规范网络营销、网络公关等行为,严惩网络灰黑势力。最后,在达成共识方面,可注意引领共识的主体以及共识指向的利益客体,防止网络民意汇聚过程遭到不正常干涉、阻隔或扭曲。

四、考察网络民意调查方式,科学全面把握民意

获取真实民意的方法一般要通过科学的民意调查,同时也包括对民意表达的信息收集。然而,现行使用的一般网络民意获取方法有待完善。

首先,过于依赖大数据网络舆情。在谈论网络民意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简单将网络民意等同于网络舆情。应当看到,“网络舆情”更多体现在整体性的网络现象、网络事件、网络热点等问题上,而“网络民意”则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个网民个人自身的原生态意愿。[5]仅根据网络舆论来理解中国的民意,既存在统计学上的缺陷,也有失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一些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由网络媒体或一些意见领袖设定议题。这些人常常会选择自己关心的议题以引导网民,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议题、排斥掉其他社会民意。许多热点事件往往偏向负面,由此得出的舆情民意具有负面特征,然而这是片面的。由于事件变幻复杂,“新闻反转”导致舆论两边倒,不确定性、流动性较大。网络舆论容易掺杂虚假民意,事件背后可能有派系雇佣水军刷票等现象。此外,很多大数据舆情分析软件仅仅是一些传播时空上的规模数量,在缺乏成熟的语义分析、图像音视频分析技术下,难以有效准确获得多媒体的情绪态度指数。因此,网络民意长期的、稳定的观点与态度倾向,是准确测量网络民意尤其需要关注的。[5]

其次,囿于单一圈子平台,视野狭窄。单一圈子平台的大数据挖掘方法有可能使网络民意呈现浮于表面、出现偏差。如今,在大数据、机器算法等技术驱动下,信息的智能推荐分发、个性化推送定制、热门置顶排行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APP、网站、社交媒体中。然而,现行算法存在不科学之处,简单以点击量、阅读量、转评赞量为指挥棒排序新闻、信息,导致大量非理性观点、低俗信息、假新闻、谣言等原本具有较高关注度的“爆文”被挖掘出来,得到更多的曝光度,引发新一轮的恶性传播。同时,用户点击此类信息后,算法会判定其喜好倾向,进而推荐更多同类信息,循环往复,严肃新闻、客观真相、理性观点退去,网络民意离真实民意渐行渐远。因此,收集网络民意应跳出单一圈子平台,拂去关注度的表象,站在全网的视角挖掘隐藏在网络空间各处的社情民意。

基于以上舆论表象和算法陷阱,要在网络舆情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长期稳定的线上大数据全网调查、线上大规模抽样调查、田野观察等科学严谨的方法。第一,不可否认,网络舆论对于反映社会情绪和意见的重要作用,网络舆情监测仍是政府考察民意、特别是主流民意的有效抓手。第二,信息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收集和分析能全面广泛地获取网络社情民意。第三,抽样调查灵活多变、针对性强,仍是一种能清晰严谨、方便有效地推断总体网络民意的办法,线上大规模抽样调查有助于接近现实民意。基于网络圈层化现象,应注意分层抽样、类型抽样,覆盖不同人群。第四,只有深入的网络田野观察,深入网民社区社群,倾听其所思所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掌握最原始、本真、可靠的网络民意。网络舆情监测、大数据全网调查等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政府可以与企业、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合作,增强数据获取与处理、舆论观察与引导、民意调查与研判的能力。多方协同、多举并用,有助于全面深入地通过网络民意把握真实民意,让网络民意更接近真实民意。

猜你喜欢
民意网民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评“小创”,送好礼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