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吉林省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创新人才团队,核心是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向农业农村领域流动和积聚,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此,要重点建设四个体系,培育四支创新力量。
(一)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创新引擎作用,培育自主创新的先导突击力量。吉林省具有良好的科教资源优势,现有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3个,大专院校12所,省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构成了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1]。要充分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有条件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开展良种培育、节本增效、精深加工、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生态保护等技术攻关,尽快形成创新突破一批,应用转化一批,在研攻关一批,理想储备一批的接力式、滚动型创新格局,巩固发展吉林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科技研发优势,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二)继续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要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撬动社会资源和民营资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集中力量扶持现有的5个国家级、7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重点倾斜,把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功能合理、机智灵活、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开放式、共享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三)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开展对农业产业变革具有引领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开发。要立足吉林农业科技现有优势和超越领跑的创新需求,重点开展系统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基因组编辑、生物信息学和常规育种等技术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尤其要借助农业天地网一体化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大数据整合技术研究,农业纳米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开发研究,推进吉林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2]。
(一)加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以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为依托,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独立或吸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股,建设技术创新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合作研发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探索企业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和投入机制创新,鼓励企业创新领军人才技术参股、专利参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团队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新要素密切结合,开展技术、产品加工工艺协同创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二)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围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共同承担有应用前景的科技计划项目,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流动,拉动产品开发,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机制,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力。建立以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绩效为导向的龙头企业考核标准,引导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三)推进加工企业加强创新战略研究。要着眼培育企业家队伍,有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开阔企业管理层视野,提高其参与国际领域竞争与合作的综合素质,组织专家对加工企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登门诊断和咨询服务,指导企业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和实施计划。
(一)加强基地对创新要素的吸纳和集聚功能。要依托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引领核心区和西部生态恢复建设区的特色资源,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把标准化、成套化的农业种养技术,集中向基地摆放,通过集成组装和示范应用,以创新基地为抓手,构建从技术研究到中间实验,再到转化应用的完整链条,促进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和融合,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科技融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要从顶层设计高度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以县市为基本单元,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平台,组织专家教授牵头,研究生、大学生组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乡土人才参与的协同创新团队,形成目标认同、高度互信、利益共享的基地共建机制,合力推进创新基地发展壮大,发挥辐射扩散效应。
(三)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注重发挥基地建设主体和专家团队的作用,建立起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畅通渠道,以基地为载体,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新工艺的理论传习和实践培训网络。有计划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其科技意识和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通过职业农民队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扩散。
(一)扩大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和范围。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激励为保障、以服务基层为重点,坚持利益驱动、项目带动、政策启动、市场拉动、自主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派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寻找科技、人才、产业、项目最佳结合点,建立良性互动、共生多赢的科技创新实体,要依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建设一批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兴创天地、创客空间,打造新时期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平台,鼓励科技特派员以项目为载体,领办、创办或资金入股、技术参股、利润分成、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科技特派员要给予奖励或连续支持,发挥科技特派员引领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作用[4]。
(二)积极培育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在继续办好农业专家大院的基础上,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在信息提供、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引领能力,示范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强化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农技110”和“12316”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建立以平台专家为支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乡土人才为支撑的多元化农业科技信息传输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远程服务与现场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决胜全面小康和推进新一轮吉林振兴的宏观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农业增效和农村民生改善支撑能力,要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动力机制,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自主创新、源头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努力构建信息化指导、智能化生产、生物技术引领、绿色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形成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效率显著提升、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