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芳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在校学习和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了心理适应能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形式,有利于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进而强化了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纵观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低,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作用大打折扣。由于缺少心理学基础知识,当大学生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时,他们就不能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引导和帮助。辅导员工作琐碎、量大,因此他们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度不足,心理学专业知识储备、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开展能力都有待提升。然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高校辅导员的实践应用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少于对学业及交友方面的指导,恋爱及就业疏导更是无力进行。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高校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品牌的建设,提升实践工作成效。通过务实、有效的工作全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及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进而推动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以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态为有力抓手,培养他们社会关系处理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抓手,也是健全其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基础。对于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来说,辅导员应坚持引导为主,注重日常的熏陶教育,一旦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就会通过心理暗示自行抵制消极情绪,帮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推动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辅导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储备,与学生开展深入沟通交流活动,将各级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高校应密切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辅导员进行在职教育。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指导,对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开展现场交流会,这样有助于将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衔接。同时,高校公开招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专职辅导员,为长远发展储备优秀人才。通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在校生的思想意识和认知问题。每一个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都各不相同,他们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人物,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指导就业创业,密切学生、家长、高校之间的协商合作,为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培养出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1]。
(二)建立亦师亦友和谐关系,统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爱是教育的灵魂,将爱贯穿到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辅导员应当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教育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让每个不同的个体全面发展。通过谈话法、激励法、成长目标完成法等,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划,始终坚持记录心理健康活动开展,让大学生发展有迹可循。辅导员还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刻苦学习,强化心理工作的引导工作,辅导员应当身先立足,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是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用实际行动带动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高校辅导员自己首先做到。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时,辅导员应提前到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最佳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及社会问题,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完美塑造自我。
(三)完善管理体系和机制,善于创新改革发展。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班级、学院、校里综合管理系统,进而构建多角度、形式多样的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监督系统。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必修课+选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各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定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让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心理健康指导辅助学生成长成才,让大学生在多面引导下,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用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强大的心理素质自然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学校根据先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实践经验,创新改革发展机制,构建“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机制。高校应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辅导员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为主线,延伸建设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搞活。
(四)巧做学生人生导师,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高校辅导员应秉持夯实基础的基本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受到个性化的教育,激励其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提升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辅导员的为人处世风格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辅导员就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善于创新,勇于突破实践工作的瓶颈。在工作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辅导员还应积极参加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创新工作论坛、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等培训和学习,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高校辅导员应善于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应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落实体制建设、队伍构建管理理念和制度,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配合辅导员组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加强实践活动的研发活动,重视理论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践行规范化和精益化的工作方针,在学生谈话中实施个性化深度辅导互动模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推行系统化的主题活动设计和引入项目化管理,构建校园环境熏染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模式落到实处[2]。
高校应进一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执行者,辅导员人才队伍的构建关系到高校思想教育的贯彻程度,提升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辅导员应积极打造更为高效、合理、精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