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艳
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通讯工具,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过度使用手机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通过观察,大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本研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样本,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并对产生手机依赖症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一)调查对象。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三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85份,其中回收问卷685份,回收率100%,满足相应的调查需要。
(二)问卷编制。根据手机依赖症的症状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手机消费、手机依赖、手机依赖认知等指标因素。
(一)基本情况。调查的685名学生中,男生171名(24.96%),女生514名(75.04%),大一333人(48.61%),大二283人(41.31%),大三69人(10.07%)。
(二)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1.每月使用话费50元以上的大学生超过60%。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每月话费集中在50~100元消费水平,占总调查人数的51.68%,绝大部分在100元以下,占总人数的88.76%。
2.五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5小时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将影响他们学习的时间,进一步决定其学习效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日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小时的占到58.83%,3~5小时的占34.6%,使用1小时以内仅为2.77%。如果学生这样分配一天的时间:睡觉8小时,吃饭1.5小时,运动1小时,内务处理1.5小时,社交1小时,那么用于学习的仅有11小时。如果学生玩手机的时间每天超过5小时,那么只有不足6小时的时间用于学习,其中每天手机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的同学大有人在。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在课堂上有75.91%的学生会拿出手机玩。大多数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这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手机对学生的上课、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3.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工具。学生中大多数的人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玩QQ、微信等社交软件,占84.96%。44.38%的学生打游戏。还有看小说、打电话、发短信等功能。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主要是交际娱乐,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内心认知普遍充满矛盾,情绪迁移容易发生波动,借助手机可以释放精神压力和调整心情。
(三)近五成学生对手机比较依赖。59.56%的学生表示一般不会因为手机来电或者短信而中断学习,5.99%的学生会中断学习。在写作业或做其他事情之前,53.14%的学生一般会玩一会手机再做,有20.88%的学生表示不会先玩手机再做。上课时无论教师讲课精彩与否,仅有24.09%的学生不会把手机拿出来玩。45.55%的学生一般容易沉浸在手机里的世界而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43.5%的学生不会沉静在手机的世界里。6.72%的学生非常依赖手机,比较依赖的学生占41.02%,一般依赖的学生占45.55%,不依赖的仅有5.11%。
(四)手机依赖心理状况。如果忘带手机,16.64%不会感到焦虑或不安,选择一般、符合和很符合的学生各占47.01%、28.76%、7.59%。当有一段时间手机收不到信号时,47.3%一般会产生焦虑、不安,28.18%的学生不会产生不适感。
(一)个人因素。第一,自控能力薄弱。接受访谈的大学生反映虽然明明知道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习质量,晚自习、图书馆自习时玩手机也会浪费学习时间,但是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时不时把手机掏出来玩。所以自控能力有限也成为了许多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大学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追求了解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手机正好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一个很方便的窗口。受到这些吸引和影响,他们慢慢喜欢这种方式,甚至依赖上瘾。第三,大学生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手机强大的交友聊天功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他们不用面对面交流,不存在更多的交流压力。
(二)学校因素。第一,学校管理不严。目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属于严进宽出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要求,让学生产生反正都能毕业的心态,对课堂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消磨课堂时间。第二,课堂教学吸引不了学生。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依然普遍,有的课程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对于课堂管理也是一个考验。第三,应对无实效。虽然很多学校在教室里面摆放手机袋,但却没有出台与使用手机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度约束,紧靠辅导员、班主任或上课教师的口头训诫,上课玩手机现象管理效果并不明显。
(一)学校层面。对于高校来说,为了帮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常规管理,完善心理辅导体系。第一,在设计日常行为规范时,学校需要应明确规定使用手机的场合和方式,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要提出相应的惩戒措施,从而督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用规范约束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要建设心理辅导体系,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迷于手机,“与世隔绝”,导致他们人际交往淡漠,甚至出现交往障碍。他们更热衷于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宣泄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越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校要筛选出较为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患者,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提供他们合理的宣泄和倾诉途径,帮助他们恢复建立人际交往。对于普通的手机依赖症学生,也要进行心理团体辅导,有效减轻手机依赖症现象。
2.创新教育方式,转移学生的关注点。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让现在的大学生接受,学校可以创新教育方式,转移学生关注点。第一,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方式,如利用手机平台实现潜在的育人功能,通过微信对社会热点及学生关注密切的问题进行引导和互动,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思想。第二,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课余活动转移学生对手机的关注度。第三,学校开设“脱机自习室”,学生进入自习室将手机交给工作人员或指定地点代为保管,从刚开始的约束自己到形成一种习惯,营造脱机氛围。。可以仿照红牛在考试季发起的一个基于H5的“能量自习室”活动,开发软件,学生进入活动界面,可以选择教学楼、图书馆等熟悉场景,选定座位后点击开始自习按钮,同时屏幕上会出现计时器。计时的开始就意味着将无法刷朋友圈或者进行微信聊天,即微信将处于封锁状态。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此,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实施一系列的强制措施,要求任课教师坚决杜绝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另外,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心理、需求等,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身层面。在自身层面,学生要强化自律意识,通过充实生活,逐渐对手机摆脱依赖。
1.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特殊群体,帮助其摆脱手机依赖,第一,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第二,需要大学生积极配合,一方面大学生要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看待手机在生活中的价值,摆脱盲目的依赖性,不断形成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培养自身的自律、自控能力,不断加强修养,规避不良的手机信息,抵制不良的手机文化,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以此减少手机的使用,逐步减轻手机依赖症。
2.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日常除了必要情况使用手机外,其他情况尽量不接触手机,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力。根据学习需要定制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与同学舍友互相监督,可以设置小惩罚来约束自己,直至形成良好的使用手机习惯。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训练自己沟通的技巧。适当参加一些听音乐、看书、散步、郊游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不断转移生活的重心。如果严重依赖手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防止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控力。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其职能是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用工具,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针对手机依赖症的患者,帮助他们摆脱手机,这一过程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