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河南省新郑市 451191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保守疗法卧床时间长,大大提升了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预后,而传统内固定术的二次手术风险较高,对患者的机体损伤大,影响术后恢复,均不适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髋关节置换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取得较佳的手术效果,但是,临床上对于哪种类型髋关节材料应用于关节置换术中,能够取得更优的疗效尚有争议[1],本文将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显示近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72.46±7.05)岁;Garden分型:Ⅲ型23例,Ⅳ型3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9.99±3.68)分。观察组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66~80岁,平均年龄(72.41±7.02)岁;Garden分型:Ⅲ型25例,Ⅳ型34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9.88±3.7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正侧位X线、CT等检查确诊,符合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2];(2)纳入患者均为Garden Ⅲ~Ⅳ型;(3)患者年龄>65岁(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患者;(3)严重凝血障碍患者;(4)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90°、髋关节30°,于后外侧入路,将近段髂胫束纵行切开,臀大肌钝性分离,上、下孖肌、闭孔内肌、股方肌及梨状肌切断,关节囊部分切除,髋关节脱位,取出股骨头,同时于小转子上缘约1.5cm处进行股骨颈截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将髋臼挫磨至对应生物型髋臼假体,置入假体,依据前倾角度,于髓腔内松骨质锉一切口,扩髓打压,植入生物型股骨假体柄,检测是否合适;观察组患者将髋臼挫磨至对应水泥型髋臼假体,扩髓置入髓腔塞,注入骨水泥,充分填充后植入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于骨水泥固化前将前倾角调整好,术后常规抗感染,2d后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随访,1个月、6个月来院复诊,并对比疗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优为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Harris评分>90分;良为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无疼痛,Harris评分81~90分;可为髋关节功能有轻度受限,轻微疼痛,Harris评分70~80分;差为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疼痛明显,Harris评分<70分。(2)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3)髋关节功能比较:依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Harris评分共包括功能、活动范围、疼痛3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越佳。(4)安全性: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3]。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1、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提升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术后脱位3例,水泥危象2例,并发症发生率10.17%(6/59);对照组患者出现感染2例,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5.17%(3/5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5 2,P=0.504 6>0.05)。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骨质疏松、股骨颈血管孔密布等因素均可导致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改变,加之老年人反应性降低、肌群退变、应力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均易引起骨折的发生,老年患者由于代偿能力低,生理功能减退,骨折发生后极易发生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预后,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临床上对于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多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取得满意的成果[4]。
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最为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有研究指出,其10年成功率高达90%,同时,髋关节置换术有着“世纪性手术”的称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髋关节置换材料亦逐渐多样化,目前,骨水泥型假体及生物型假体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2种髋关节置换术材料,但临床上对于其疗效一直存有争议,并无统一定论[5]。本文通过对比2种不同材料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6个月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更为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主要是由于假体与髓腔之间的空隙使用骨水泥能够更好地进行填塞,加压后能够使骨水泥嵌塞进入骨小梁间隙内,形成交错咬合关系,进一步提升假体的固位力,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使患者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康复训练[6],故患者术后1、6个月均能够取得较佳的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生物型假体的结构为多孔结构,在植入机体后,其固定原理主要依据机体骨组织的生长能力,而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血运不足,骨长入期延长,术后稳定性较差,延长卧床时间,故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同时影响康复训练,减缓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提示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更适用于老年人,而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年轻的患者能够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7],与国内文献[8]研究结果一致。
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又以术后脱位、骨折、水泥危象最为多见,可能与骨水泥假体应用于患者时,注入骨水泥时发生渗漏有关,同时由于扩髓较多,导致股骨骨皮质薄弱,注入骨水泥固化后行复位的过程中,极易因产生的应力而发生骨折,而术后脱位主要是由于骨水泥磨损产生的碎屑引发的骨溶解,进而引起假体松动导致,提示术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骨松质,术后锻炼不可过度,避免骨质过薄及骨水泥过度磨损等情况出现。本文由于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可能导致研究差异,影响论证强度,在后续研究中,会进一步纳入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骨水泥型假体及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各有优缺点,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更适合应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升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