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127)
一直以来,“共享”是互联网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免费的知识共享是互联网实现这一精神的重要资本与成果。然而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免费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出现增长瓶颈,大量互联网公司与平台开始探索知识变现的精细化运营模式。据《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互联网知识共享从2015年的200亿规模增长到2017年的1360亿,增长率高达112.95%。2016年由于大量知识付费软件“得到”“知乎live”等APP的出现,知识付费、知识变现一时间成为了现象级事件。知识付费虽然是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又一次转型,但是它对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领域也产生了影响,引发了现有互联网中知识生态的改变。作为一直在强调知识服务的图书馆,“付费”服务话题讨论的并不多,而面对互联网知识付费浪潮以及知识共享的新形势,是否应该借此对照或者改变目前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并加速转型,是图书馆知识服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我们对知识的获取经历了“付费—免费—付费”的过程:第一阶段的付费发生在漫长的无网络时代,为知识性信息付出相应费用的行为古而有之;第二阶段互联网时代免费搜索并获取信息成为人们欣然接受的主流方式。随着信息量的日益膨胀,内容无限、时间有限成为免费信息获取时代的最主要矛盾,因此第三阶段的知识付费时代即刻到来,用付费过滤垃圾信息,价格量化内容的价值,在这一基础上,为优质内容和知识付费也就成为消费必然。
2016年至2018年阿里研究院、腾讯企鹅智酷、艾瑞咨询等互联网数据聚合平台先后发布了知识付费数据分析报告。一些互联网领军人物也纷纷积极推广知识付费的理念。果壳网和分答创始人嵇晓华表示,单位时间价值与辨别真假信息的成本的提高,是激发人们为有用的信息付费的主要原因。知识付费用户大多是有好奇心、愿意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买单的人。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表示,知识付费中,知识以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出现确实是一个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2]。
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以及知识社区就知识付费的讨论层出不穷,2018年百度百科出现了“知识付费”词条,“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3]起始时间定于2016年。网络的火爆证实了知识付费已经具备爆红资本,虽然短期内知识付费并不能达到爆发式增长,但持续性增长已成定局。目前知识付费模式有很多的进化空间,未来呈现形式无法想象。
知识共享平等与开放精神等知识服务理念在知识付费过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分答”APP上线了同题讨论功能,在付费服务里探寻免费功能,采取讨论内容免费查看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模糊了“大V”和普通用户的差别,二者的地位首次在产品中做到平等。而“知乎Live”初期采取邀请制,然后逐步开放,知识、经验、简介的交流得以在更多场景中体现,用户甚至可以从内容中得到服务。因此对知识付费,学术界可探讨的主题远不止于付费事件本身,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提炼出三类主题:①知识付费发展形态的研究,此类研究关注于知识付费的成因、可行性与持久性探讨及趋势研究。②知识付费平台模式及APP实证研究。对各大付费平台的付费模式进行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从而探究知识付费模式的优势与困境,并友好地提出了发展策略。③立足于专业立场的观察分析。很多领域的研究者都对知识付费产生了兴趣,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认为,知识付费推动知识付费群体的形成、出版社向全方位知识服务转型、降低传播噪音扩张、“长尾”孕育细分的利基市场等方面[4]。出版领域的学者认为互联网知识付费风潮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出版社的知识服务的翻新[5]。法律界学者更关注知识付费过程中版权与侵权的知识产权与消费者权益,而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则将关注点集中在知识付费中的用户行为研究上。
支撑知识付费研究的理论主要归纳为认知盈余与共享经济:①《认知盈余》一书中阐述,当人们通过输出技能,分享思想,创造工具而支配自由时间时,就会产生“认知盈余”。认知盈余的基本特征是共享、创造以及自我主体。用认知盈余来解释知识付费,即互联网用户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自觉参与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用户的这种自觉参与作为兴趣表达的原始动机,当被外在环境所肯定并分享之后,原始动机便有了更积极创造的动力。而通过市场化机制的运行,收入成为可持续的知识分享模式的重要支持,诞生了基于认知盈余的盈利模式——知识的有偿分享[6]。②共享经济始于2014年,以滴滴、Uber等共享经济产品为典型代表,随着共享资产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知识、经验、技能也成为一种“经济”可能。《2017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发布,截至2017年底,中国知识技能共享规模约为1360亿元,短短两年时间达到6倍增长,增长率为122.95%。知识技能共享服务提供者人数超过3000万人,参与用户数达7亿人。共享经济领域人士认为,“知识付费的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7]。
简单地讲,知识付费就是认知盈余加共享经济所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开放、共享、付费已然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是一种通过知识信息的共享来获得一定收益的传播模式[8]。
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定义的知识付费,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与新知探求,并不是一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统称。无论是互联网时代还是非互联网环境都存在着知识付费事实。如今定义的知识付费是一种通过知识变现,实现知识共享,进而实现商业营利的经济模式。而将知识变现作为运行基础,把知识服务的价值商业化、效益化,是知识付费区别于传统知识消费以及其他内容消费的重要标志。
同时,对知识付费中的“知识”的定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其实是一种“泛知识”。泛知识更多的表现为容量趋于碎片化,带有互联网技术背景的“信息盈余”,它们具备互联网交互式特征及泛娱乐化倾向。因此知识付费模式就成为以教育、知识作为商品出售,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一种经济门类[9]。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10]。
互联网的知识付费服务与图书馆知识付费服务在模式上存在不小的差别。在服务内容上,互联网知识付费的知识指泛知识的存在,而提供的知识产品与服务与图书馆的付费服务区别较大,不存在同质化。因此,表面上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受到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影响并不大,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现,知识付费对图书馆的环境、模式、核心矛盾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学者预测知识付费未来有两个方向:第一,它将会影响传统出版、媒体和教育行业;第二,它将通过互联网手段,让内容提供方用更高效更直接的方式跟最终的用户产生互动和交易。2016年10月,中信出版社与知乎社交平台首次合作发售新书《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实现了专业出版社与新媒体知识付费平台合作的新渠道。除了出版业积极地向知识服务业转型之外,传统媒体也开始进行知识付费尝试。2018年《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手机阅读APP“中读”推出的会员年卡促销活动,4天时间参与人数达到54337人,收入高达近370万元;《华尔街日报》早在1997年就进行了数字付费订阅,《纽约时报》于2011年形成固定的收费模式。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媒体全景报告》中显示,中国网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53.9%来自于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媒介,31.1%来自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15%来自于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的用户规模为0.98亿人,而在2015年这个规模仅为0.48亿人。有研究显示,用户在付费阅读APP的使用上,有46.13%是通过朋友推荐,可看出用户对知识获取的方式很多来自于用户之间的分享[11]。无论是出版业,还是传统媒体包括用户已经开始进行了互联网知识付费体验,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都避免不了知识付费模式。而作为同一知识生态链上的图书馆,将面临着知识服务业大变革、用户信息行为改变、知识市场供需矛盾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知识付费逻辑可以简单描述为:为专业性的知识买单,通过付费获取更直接更有价值的知识产品。免费与开放作为图书馆的最显著标签,是体现社会公益与公共性的重要法则。但是这个定论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的服务基调就是唯免费论。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中对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具体内容作了规定,并逐条做出了解释。而如此清晰的范围恰好是给图书馆区分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划分出了空间,付费并没有被限制于图书馆服务之中。
图1 图书馆免费与付费服务基本情况图
学术界对图书馆实现付费服务是有过理性思辨的,范并思曾分析认为,图书馆的收费问题是公平与效率的讨论。收费可以实现图书馆业务重组以及资源再分配。避免资源简单性平均分配,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在图书馆实践“高端服务”即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使其成为竞争性信息资源,提供给社会,实现“基础服务免费,高端服务收费”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要完成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更多地接触到了语义万维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人文项目,这些已经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代表。这意味着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可以带来更多的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图书馆的有偿服务可以突破以科技查新、信息检索这类简单的知识服务传统,而向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成果与知识服务实施付费机制转变的可能。
“得到”APP的知识付费的运行模式,首先搭建APP平台,引入用户包括在各领域有影响力的大V用户,以及逻辑思维长期积累的用户群,利用明星效益与粉丝效应,引入付费概念,最终完成整个APP生态链布局。可以看到,知识付费模式下,知识服务是通过平台完成人与人的知识共享;而图书馆提供的是基于资源的线性的知识服务。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识交流的维度不同,引起了知识传播方式与影响力的不同。
图2 知识付费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结构对比图
长期以来,图书馆对知识服务的认识存在两个较为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文献传递服务即为一种知识服务。即使在互联网环境下,也认为相对于信息泛滥的互联网,图书馆因为拥有的专业化体系化馆藏与学术数据库,图书馆服务即为知识服务。第二种认为,目前的图书馆服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服务。真正知识服务应当基于大数据资源、云计算、机器学习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情报学分析方法,通过知识发现系统获取新知识的服务。而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基于知识内容与知识分析计算的创新孵化器[12]。第一种看法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停留在低端的形式化服务的认识上。而第二种认识,以目前的图书馆实力来说,实现难度过大,无形中也抬高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门槛。而反观互联网知识付费,即使是付费模式,虽然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设计不同,但是它成功地建立了良好的知识成果共享机制。通过为需求而付费,为知识产品而付费,从这一点上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这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无疑是一种启示与提醒。
过于低端的认识与过于远景的规划都让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长时间停留在有名无实的状态,而知识付费抓住用户这一中心的做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也提示图书馆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知识服务建设,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未来的互联网知识服务是付费服务,用户会为何种知识付费?有分析总结“较为稀缺的专门领域的专门知识;跨界的知识和方法型知识;便捷型获取的知识服务;知识总结,文献综述;个性化量身定制的知识服务方案。”[13]图书馆知识服务应该寻找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差异化服务道路,可以从当前知识付费的问题入手寻找思路。目前,知识付费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内容角度来看。知识付费产品可定义为“轻量级知识服务产品”或“碎片化付费知识产品”,知识内容更具娱乐性与趣味性,使得产品只满足短期消费,持续力不足。同时平台之间的同质化产品与服务过多,难以形成固定用户群体。而专业性知识和知识提供者在知识付费平台的情况并不乐观,以“中读”为例,大春先生主讲的《细说三国》上线一个月,仅卖出了不到400份,蒋勋先生主讲的《中国文学之美》上线3个多月,也仅卖出了500多份。而依靠明星效应与粉丝经济产生的“知识网红”却承载了知识生产者的大量工作,然而相应评价机制缺乏,使知识付费的专业性受到质疑。
(2)从管理角度来看。目前还缺乏对知识付费有效的监管机制,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规定,可能会导致大量不良知识进入网络,破坏知识的稳定性。知识付费本身也面临着侵权与版权保护的问题。互联网付费市场抄袭成风,内容原创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以利益为导向的知识付费模式又会进一步加剧此类情况。
因此,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路应转变为:①提供系统化深度学习支持。图书馆可以向用户尤其是网络用户提供体系化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包括场所、资源、教育咨询等综合型服务系统。②进一步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免费开放、专业体系的优势,也可以弥补未来因知识付费而有可能引发的知识鸿沟,尽可能地满足更多人群的知识追求。③提高图书馆有偿服务的质量,突出专业性与学术性。同时,图书馆知识服务可以设计用户评价与专业评价并行的评价机制。
知识付费给图书馆知识服务提供了一面镜子,可以了解到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强度及接受形式,从而在图书馆低端知识服务认识与高端知识服务之间找到中间路径,开展有实际意义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活动。
知识付费模式给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建立于知识社区之上的知识变现活动。关于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研究源于图书馆2.0理论,图书馆知识社区被定义为一个运用Web2.0技术、基于SNS面向用户的一种交互式知识服务。借助于信息推送RSS以及博客、QQ交流群等方式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建设。而随着互联网社交软件的演进、网络知识社区的兴起,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与服务式微,直到大数据技术与图书馆微服务实践的兴起,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了新的形式。“人与数据的共生机制已经成形,从资源创建角度来看,大众直接创建、分享、整合与再利用数据已经十分普遍。从文化建构角度来看,参与文化已经被社会接受。”[14]认知盈余与共享经济同样适用于图书馆知识社区,而且图书馆知识社区中也出现了类似于知识付费模式的事件。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利用免费的微信小程序开展主题为“有温度”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主打活动有微沙龙和雨课堂,在雨课堂中通过设置有微信红包奖励的答题,来鼓励用户关注信息素养学习。还有许多图书馆开始采用会员制,在阅读活动以及信息素养培训方面实现了付费制。知识社区具备多样而精致的服务内容,也可以进行各种尝试,为图书馆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提供了基地。
“知识分享使知识在拥有者与接收者之间得以传播与扩散,在此过程中,信息在不同个体之间得以交换完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知识的生产与创新。”[15]知识社区与知识服务是一种强关联,知识社区基于用户互动。近年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一直在强调从以资源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对于在互联网中海淘信息的用户而言,拥有大量特色资源与专业学术资源的图书馆是权威、专业、可靠的代名词,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路加上专业资源的保障是图书馆知识社区有别于网络社区的重要特征。图书馆知识社区不仅可以提供互动的知识交流机会,还可以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服务。依靠优质的资源,专业的服务成为真正地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以切实解决问题为己任的服务模式。
知乎产品开发者曾表示,内容付费是一个观念上的变革,而整个知识付费需要内容创业者共同完成,并非一定要拘泥于某个平台[16]。对于图书馆知识服务而言,与其去建立一个互联网版本的知识APP,还不如先考虑重新设计知识服务路径,为今后的知识服务打好基础。
目前可见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设计多是以用户需求为输入口、用户满意为输出口,以咨询工作为主要方式的知识服务过程。而知识服务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提问—回答型;检索—获取型;发现—利用型。这三个层次的知识服务的体量由大到小,而服务的深度是由浅至深。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知识付费模式下图书馆知识服务应该具有两个维度: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与以资源为中心的知识服务(见图3)。
图3 知识付费模式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维度
无论是哪种维度的知识服务,都应该对提供的知识服务进行免费与付费的区分。这种区分并不是硬性划分,而是在知识服务工作中根据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传播、知识产品使用一系列过程中的投入与价值产生而科学规划的。也恰恰是因为付费意识的加入,才会对知识服务层次有清楚的认识,才会重新审视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从而真正设计出从用户需求出发,展现图书馆知识服务实力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必须认识到互联网知识免费的时代已经被撼动,未来知识获取的渠道很有可能出现可以从互联网资源与非互联网资源的区分,向付费资源与非付费资源的转变。付费与否成为获取的知识层次、知识含量、知识价值、知识可靠性的标志。但与此同时,免费的信息,免费获取知识依然是互联网信息生态的重要特征,那么知识获取的权益将会受到考验。
知识付费将成为潮流,知识付费从技术利用、平台设置、付费模式、内容发掘、知识共享方式等方面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多启示。随着知识付费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必定与知识付费的关联越发紧密,而对知识付费的研究将会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的内容之一。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图书馆的知识付费服务也会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实现的方向之一。不能说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发展趋势为付费服务,但是付费给激发图书馆服务潜能、盘活知识服务社区活动带来转机。知识付费激发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在资源整合、特色资源开发、知识社区再造、数据素养教育、深化学科服务等问题上的动力。图书馆知识服务不仅要提高知识服务质量,适当增加付费比例,同时要做好基础服务工作,构建质量优秀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更有层次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