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03-20 03:23杨利慧
北京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轴线区级文化遗产

文 杨利慧

如果说,绵延在老城中近八公里的中轴线构成了北京的灵魂和脊梁,那么散布在这中轴线内外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构成了北京的血肉和风韵,是“京味儿”的源泉,是活色生香、有温度、有情感的北京的体现和保障。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也是人类建筑史以至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护这条伟大的中轴线,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2018年10月会见来京出席“2018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外方专家时指出: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文化遗产,不仅对北京这座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也必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两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陆续完成《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等的编写工作,而且形成了针对中轴线文物整体的多层次保护规划体系,提出了中轴线遗产区聚焦文物腾退、缓冲区聚焦风貌整治的原则和策略;在《2018年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重点任务》中,特别列出的“重点任务”包括文物腾退类11项、文物修缮类7项、风貌整治类8项、文化设施类1项的任务清单。这些措施无疑非常必要,是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不过,我认为在实施中轴线保护的过程中,也应同时注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比是并蒂的莲花、雄鹰的双翼,二者相辅相成。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存在“内在相互依存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果说,绵延在老城中近八公里的中轴线构成了北京的灵魂和脊梁,那么散布在这中轴线内外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构成了北京的血肉和风韵,是“京味儿”的源泉,是活色生香、有温度、有情感的北京的体现和保障。恢宏庄严的中轴线建筑与生存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北京。

中轴线所涉及的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城区和西城区,数量都十分丰富。例如,截止到2018年5月,西城区经过认定的三级非遗保护项目208项(其中,国家级36项、市级67项、区级208项),三级代表性传承人316人(其中,国家级29人、市级81人、区级206人);东城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共有15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项、北京市级项目61项),代表性传承人407人(其中国家级49人、北京市级87人、东城区级271人)。这些非遗项目中有不少都与中轴线及其延展区域有关,比如西城区的区级项目“北京建城传说”、市级非遗项目“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桥中幡”等;东城区的区级项目“面人曹面人制作技艺”、市级项目“京式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等。这些项目承载着北京人对中轴线肇始和修建过程的集体记忆,反映了北京旧城生活中宫廷文化与民俗文化密切互动的特点。此外,相关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有不少生活在中轴线附近的胡同和街道里,他们的从艺经历和生命感悟也与中轴线息息相关。因此,中轴线的保护,既应考虑到与文物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考虑到生存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二者共同构成了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整体,都是建设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

中轴线内外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北京的血肉和风韵

那么,如何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管理机制上,中轴线遗产的保护应当由文物局和文化局密切协作,联合开展,打“组合拳”。目前,中轴线申遗主要被视为“文物保护”,因而相关工作多由市文物局组织实施。但是,中轴线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物质遗产,其中也涉及众多非遗项目以及传承它们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所以,保护应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保护、“两条腿走路”、打“组合拳”的原则。在管理上,需转变机制,由文物局主管变为“文物局+文化局+”的方式。

在工作内容上,要尽快对中轴线所涉及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调查。目前,中轴线到底涉及哪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群还不清楚,相关工作亟待展开。我建议相关部门对如下问题展开梳理和调查:相关非遗项目有哪些,目前的传承状况如何,它们与中轴线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谁是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怎样讲述中轴线的故事,中轴线申遗、文物点内居民腾退、整体人口进行疏解,这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会造成哪些影响,如何预防和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只有盘清家底,了解清楚基本事实,非遗保护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在工作方针上,应当注意“有针对性的保护”,即根据不同的非遗形式,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尽管《公约》中列出了九项基本保护措施,比如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但是主张各缔约国在保护过程中针对具体项目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这一原则对北京与中轴线相关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有指导意义——在中轴线实施文物点内居民腾退、整体人口进行疏解等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非遗形式,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于仪式和节庆活动,要注意保护其依附的文化场所,比如,要保护地坛庙会,就要注意保护好“地坛”这一文化场所;而对于像花会这样依赖特定社区来进行表演的艺术,例如北京天桥中幡,则需注意尽可能保护其社会组织,使其能在中轴线中得到维系和存留。一个相反的案例是“众友同心中幡圣会”,表演者们原本在南二环的胡同里,后来因为拆迁,搬到了方庄,这样一来,中轴线周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便遭受了损失。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轴线各类非遗项目保护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中轴线区级文化遗产
中轴线前世今生: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区级社区教育学院推进社区教育的实践策略
浅析区级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和策略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