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荣大力
本着应保能保尽保的原则,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地一策,列出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把一颗颗历史明珠从尘土中发掘出来、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北京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让中轴线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北京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北京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中轴线,穿起了北京千年历史和文化,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传承中华民族文脉、重现北京记忆的角度来做好中轴线保护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格局要大、起点要高,思路要清晰,措施要有力。
要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抓住难得历史机遇。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中轴线沿线包括老城有许多文物古建被其他单位占据,需要腾退置换。随着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确立,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北京中轴线保护还是老城整体保护,都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首都核心功能,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完全契合,是当前和今后北京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不断推进。市属部分单位搬迁后,空出来的地产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置换,是一个通过腾笼换鸟保护文物的绝佳机会,腾退出的空间用于保护北京中轴线,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加以对待,加强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机遇。通过更高层面来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争取理解和支持,力争把好事办好,把这个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好。
二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物保护理念,文物的保护传承利用必须着眼利用好,才能保护好、传承好。文物不仅有其历史内涵,更具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文物如果只是放在那里或是单纯修复而不去有效地加以利用,是不符合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的,也是一种巨大浪费,对当代人民和子孙后代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要切实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脚点,让历史走进现实生活,让现实生活辉映历史深处,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轴线文物古迹,才能使其成为文化中心建设的“助推器”。这是对过去的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的后代负责。
三是要致力于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确立文物保护应保能保尽保的原则。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作为北京形象的“金名片”,从永定门由南向北到钟楼鼓楼,中轴线的文物古迹,把北京的一颗颗明珠穿了起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转型日趋明确,尤其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使文物保护形成广泛社会共识,文物传承保护利用的理念更加科学,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进步,给中轴线文物提供了应保能保尽保的可能。要尽最大努力,规划好、设计好、传承好这些历史记忆,切实本着应保能保尽保的原则,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地一策,列出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把一颗颗历史明珠从尘土中发掘出来、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北京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让中轴线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擦亮这张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然选项。
2018年5月,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开展北京中轴线深化调研视察活动,实地调研永定门城楼、天坛、先农坛
四是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中轴线保护立法。中轴线文物申遗和城市规划建设、历史传承保护,这三者从现实来看,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由于利益矛盾纠葛,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让许多既成事实的问题解决起来难于上青天。推动中轴线保护立法,将为推动中轴线申遗成功创造有利条件,也让中轴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要从维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严肃性和符合国际申遗条件出发,来认识中轴线保护立法。短期看,修复保护文物是申遗的需要;从长期看,申遗成功将极大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促进实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增强文化自信。
五是要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一条中轴线,把北京老城区一分为二,中轴线保护传承看起来很美,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特别是从区级层面看,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如中轴线两侧对称复建问题、古建修复及后续管理问题等现实问题,因为规划、利益、权属等诸多实际原因,让中轴线文物古建发掘、修复工作推动落实阻力比较大。如果能够从更高层面探索建立中轴线沿线的文物保护议事协调督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到中央领导、市级统筹,相关区、街道、单位协同落实,加强中轴线两侧文物古建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则要容易得多。从首都核心区的角度来加强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统筹东西两城有关中轴线沿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不失为中轴线保护的落地务实之举。探索建立中轴线保护社会机制,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吸引调动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参与中轴线保护,从而形成文物保护事业共建共保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