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绍林主任医师运用乌梅丸临床验案举隅

2019-03-19 19:19孙继飞张爱华
广西中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干姜乌梅丘疹

孙继飞,张爱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 100040)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中乌梅、人参、当归益气养阴、补血生津,同时乌梅味酸,收敛而不伤阴,也缓和其余温热药的燥热之性;附子、干姜、川椒、细辛、桂枝辛热温阳,升发阳气;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并可分清君、相之火。全方温下清上兼以补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气血双调、性味酸苦甘辛并齐。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云:“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1]。秦绍林主任医师善用经方,临床上应用该方,谨守病机而异病同治,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其验案四则如下。

1 失 眠

患者,女,48 岁,2018 年10 月18 日初诊,以“失眠5个月,加重1 周”来诊。患者面容憔悴,面色微黄,语声低微,诉睡眠障碍5 月余,每晚睡眠时间不足3 小时,伴有心烦易怒,潮热汗出,头晕目眩,纳可,腰膝酸软,下肢厥冷,大便偏干,2~3 日一行,舌边偏红,苔薄腻,脉沉细弦。既往史:体健。经孕史:初潮15岁,月经周期30 天,每次持续4~5 天,22 岁结婚,孕2 产2。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肾虚肝郁、心神失养。治拟温肾疏肝、养心安神为法。拟方:乌梅15 g,细辛3 g,干姜10 g,黄连6 g,当归15 g,附子25 g(先煎),蜀椒3 g,桂枝6 g,党参15 g,黄柏6 g,酸枣仁30 g,川芎12 g,知母15 g,茯苓15 g,生白术25 g,枳实10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018年10月25日二诊:患者诉睡眠改善,每晚能睡5~6 小时,下肢寒冷与腰膝酸软症状减轻,大便次数每天1 次,然仍有心烦易怒,去枳实,加栀子10 g、淡豆豉10 g。继服14 剂,半月后随访诸症明显改善。

按:患者以“失眠5 个月,加重1 周”来诊。结合此阶段的失眠,伴心烦易怒、潮热汗出、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状,考虑为更年期综合征表现。妇女50岁左右肾气逐渐衰退,天癸将绝,冲任失调,因而会产生一系列肾气亏虚、阴阳失调等变化。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由此可知肾虚是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肾中阴阳平衡失调是出现绝经前后诸证的根本原因[2]。结合黄元御《金匮悬解》“盖厥阴之病,水寒不能生木,木郁而热发,故上有燥热而下有湿寒,乌梅丸上清热而下温湿寒,蛔厥之神方也”,秦师认为厥阴病病机是阳虚水寒导致肝失疏泄,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够温煦一身之阳,肝阳亦须依赖肾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升发疏泄功能,肾阳虚则肝阳不足,肝失条达,久则郁而化火,热扰心神,化热伤阴,最终可导致失眠。李士懋等[3]认为,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方中乌梅丸温下清上;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生白术、枳实健脾通便。二诊患者诉仍有心烦易怒,去枳实减轻通便之功,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秦师从厥阴入手,酌情配伍并随证加减,标本同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男,45 岁,2019 年1 月4 日初诊,因“反复腹泻腹痛3 年,加重2 周”来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经当地医院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1年来口服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症见:大便日行4 次以上,每日晨起时分必如厕,粘液便,伴有血丝,畏寒肢冷,喜温喜按,乏力纳差,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中医诊断:久痢,证属寒热错杂、脾肾亏虚。治以平调寒热、温肾健脾为法。拟方:乌梅25 g,细辛3 g ,干姜10 g,黄连10 g,当归15 g,附子20 g(先煎),蜀椒3 g,桂枝8 g,党参20 g,焦山楂15 g,炒白术15 g,炒白芍15 g,防风12 g,陈皮10 g,诃子10 g,肉豆蔻5 g,炙甘草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后半小时口服。2019 年1 月11 日二诊:患者诉腹泻症状减轻,大便每日2 次,前日因不慎饮酒聚餐,大便次数3 次,伴有少量脓血,改炒白芍为赤芍15 g,加木香10 g、葛根15 g。继服14 剂。后诸症明显改善,1 个月后腹泻便血症状消失。

按:患者以“反复腹泻腹痛3 年,加重2 周”来诊,结合其症状及舌脉,诊断为久痢。《景岳全书·泄泻》篇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阐明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发生泄泻。同时,脾主升清,主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够温煦一身之阳,反之,脾虚日久伤及肾阳,命门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而久泻不止。本例患者病史3年,疾病日久,久痢多本虚标实、上热下寒、多有瘀滞,致使血瘀入络,久痢耗伤气阴,加上之前误治失治,易伤正气,终致寒热错杂、脾肾亏虚。秦师遵“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乌梅丸,又主久利”,治当以温清并举、寒热平调。故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加减的基础上重用附子、当归、党参以提升正气、养血活血。柯琴曰:“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4]乌梅味酸,养阴生津而柔肝,因其兼具酸敛、生津之效,尤适于久利的治疗[5]。秦师故同时重用乌梅意在达到酸敛、生津之效,加诃子、肉豆蔻以涩肠止泻。二诊患者因不慎饮酒,酒乃助湿热之品,故改白芍为赤芍,加木香以调气行血,葛根升清止痢。

3 痤 疮

患者,男,24岁,2018年8月13日初诊,因“反复发作面颊、前额丘疹、脓疱2 年,加重1 个月”来诊。刻下症见:面部油光,面颊、前额多发丘疹、脓疱,丘疹色红,时有痒痛,口干、口渴,渴喜热饮,腰腹冷痛,时有疲乏,纳可,便质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既往史:体健。诊断:痤疮。证属上热下寒,脾肾虚寒。治以清上温下、健脾温肾,活血化瘀为法。拟方:乌梅15 g,细辛3 g,干姜10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5 g,附子20 g(先煎),蜀椒3 g,桂枝8 g,党参15 g,山药20 g,蒲公英30 g,皂角刺15 g,桃仁15 g,赤芍15 g,炙甘草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2018 年8 月20 日二诊:患者诉面部、前额丘疹加重,脓疱减退,时有痒痛感,且面垢油光明显,前方去皂角刺,加白蒺藜25g 、肉桂3 g、薏苡仁30 g,继服14剂。半个月后患者面颊、前额丘疹、脓疱基本消退,可见少许暗红色色素沉着斑,余症状基本好转。

按:患者以“反复发作面颊、前额丘疹、脓疱2 年,加重1 月”来诊,结合其症状及舌脉,诊断为痤疮。君火与相火是相对的。《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张景岳说:“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相火是藏在肾中的命门之火,肾中真阳是全身之动力,为生命之本,必须有,但不可亢[6]。秦师根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理论,认为正常人皮肤红润且伴有光泽,患有痤疮的患者体内有郁热需要透发,尤其针对脾肾虚寒的患者需要鼓动肾的阳气,恢复“火曰炎上”的特性,透发体内的郁热。治疗痤疮如果一味地清热解毒而效果不佳,是因为仅光靠清热效果是不够的,还需温补透达体内的阳气。患者服用7付药后面部、前额丘疹加重,是因为在乌梅丸中重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鼓动了肾的阳气,促进体热的郁热透发,二诊考虑患者面部油光仍明显,佐以薏苡仁利湿健脾排毒、白蒺藜止痒、肉桂引火归元,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 肾结石

患者,男,49 岁,2018 年6 月26 日初诊,因“腰痛4天”来诊。患者面色苍白,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刻下症见:腰部疼痛,痛及少腹,尿频,无尿血,渴喜热饮,畏寒肢冷,纳可,大便每天一次,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弱。于当地医院行腹部B 超检查提示:右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大小约0.5 cm×0.3 cm。既往史:体健。中医诊断:石淋,证属肾阳虚弱、湿热蕴结。治拟补肾助阳、利湿排石为法。拟方:乌梅15 g,细辛3 g,干姜10 g,黄连6 g,黄柏10 g,附子25 g(先煎),桂枝6 g,怀牛膝15 g,桑寄生30 g,石韦30 g,金钱草40 g,海金沙30 g,鸡内金30 g,炙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并嘱患者多饮水多运动。2018年7月3日二诊:患者诉汤药服至第4 剂,排出小指节大小结石1枚,腰痛较前减轻,少腹无不适。前方附子改为20 g,继服14 剂。20 天后复查B 超,肾部未见结石,嘱患者平时适当多饮水多运动以防结石复发。

按:患者以“腰痛4 天”来诊,结合其症状及舌脉,诊断为石淋。“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是肾结石的基本病机。故肾结石无论新久,肾虚都是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所谓“气化则能出焉”[7]。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和输布,肾阳旺盛,则水液蒸腾气化有序,清浊可分,浊邪下注于膀胱而排出体外,使湿热无以蕴结,从根本上杜绝了结石形成的物质基础。《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中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故清热利湿通淋、补肾为其基本治法[8]。秦师认为乌梅丸中附子、干姜、细辛、桂枝有温补肾阳,升发阳气的作用,而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的作用颇为符合肾结石治疗的基本病机。而且利尿排石药多为寒凉之品,容易损伤肾中阳气,“寒性收引”不利于从根本上治疗肾结石,只有激发阳气升腾、气化、推动之功能,佐以清热利湿通淋之品,才能更好地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5 小 结

乌梅丸作为《伤寒论》千年来的经典名方,因其组方精练,攻补兼施,寒温并用,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于临床中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被吴鞠通称之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秦绍林老师临床上以乌梅丸为基础化裁,结合不同病证,灵活运用乌梅丸加减,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干姜乌梅丘疹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望梅止渴话乌梅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