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019-03-19 01:39:50
广东蚕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基层

徐 雪

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徐雪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逐步由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依托各类信息化手段,可转变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信息化;农村;农业;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当下,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领域,高效整合应用各类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依托信息化技术与机械化手段,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深化变革,从而优化改进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日趋合理化、规范化与便利化。信息技术作为农民群众传播生产技术、分享生产经验的重要媒介,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完善农民科技素养。农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能够为基层农民群众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供渠道,进而激发其参与农业生产的热情,学会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助力

伴随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普及率不断提升,且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日趋标准化与规范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阶段,信息化已逐步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并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信息化的推广普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基层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购买所需的商品,且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2.3 缩小城乡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差距

农业信息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扩张农业经济体系,确保农民在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享受到公共文化事业的优质服务。

2.4 增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信息化的普及,使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价格水涨船高,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产品各阶段性市场价格变化信息,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农业信息系统也会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调整农业生产规划,从而解决农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2.5 降低生产决策风险与市场交易风险

农业信息化能够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充足的农业信息资源,确保投资与生产决策的合理性与精确性,避免因信息不完备,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与滞后性。并且其还能维持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降低市场风险。另外,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双方的直接交易,省略中间环节,压缩交易成本,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淡薄

我国农业种植区多集中在偏远地区,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整体教育水平偏低。而基层农民群众作为农业种植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存在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等问题。再者,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制约,以及基层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阻,实际建设成果不达标。基层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应用农业信息化就似乎的实践者。为此,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接受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成果。

3.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纵观我国农业地区建设现状可知,基础设施落后属于共性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国逐步加大了农业信息发展的投资比重,但基于整体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使得资金投入仍略显贫乏。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专项投资不足的双重制约下,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时代发展脱轨。

3.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农民、农村地区及农业合作社等。农业信息服务对象较多,且不同服务对象存在本质性差异。基于此,农业信息服务应当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对象的基本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拓展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优化基础设施。然而,结合农村地区网络信息结构来看,农业信息数量有限,类型单一,且信息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4 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强化基层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

基层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息息相关。为此,各地方政府部门需加大对农民群众专项培训工作的投入,积极落实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且强化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深化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为推广普及信息化技术奠定基础。再者,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各地方政府应当深化生产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实现与相关生产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网络资源库,促进信息的交互与资源的优化共享。

4.2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各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创建产业示范基地,以提升示范基地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加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部门还需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基层农民群众快速掌握信息化技术,并拓宽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整合效率,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4.3 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推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由于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健全相关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确保管理的规范合理化。在保证内部体制统一化的基础上,扩张农村地区网络化建设覆盖范围,促进网络资源与农业资源的有机整合。另外,各地方政府还需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拓展农业信息来源渠道,以信息化技术为基准,深入挖掘与分析信息,以此获取完整且有效的农村信息资源。

4.4 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协调配合

信息化网络技术在采集与处理信息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进而提高信息交互效率,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然而,纵观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可知,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属于共性问题,而基层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仍以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为主。对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促进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协调配合,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5 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传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市场需求与农产品供给链条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而滞销,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当地政府应规范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有效地向农户发布市场信息,科学生产与经营,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5 小结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进程,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化变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为扶持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增加基层农民群众经济收益,还需构建优质的农村居住环境,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的良好发展,以此缩小城乡差距,为构建特色主义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周文华.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9).

[2]李运兵,刘全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8,432(15):61.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39

F327

C

2095-1205(2019)05-67-02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走基层
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 13: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