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三大特点之一,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与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的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与制剂[1]。中药炮制具有增强药物某种药效、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或不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功效、改变药物性状、纯净药材、矫臭矫味等目的,目前对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含中药减毒、增效、缓性以及新药效产生机理等方面,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性阐述。
中药炮制后药效物质的变化是导致中药功效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对炮制后中药化学成分含量与性质变化的研究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在研究炮制后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上,主要采用实验药理学、药理-化学结合等方式[2~4]。
1.1 生熟异用中药炮制过程多是“生熟”变化,中药饮片在由“生”至“熟”的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药“生熟异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变化、对实验模型动物的药效差异等方面[5]。薛丹丹等[6]通过HPLC指纹图谱方法发现姜炭中6-姜酚的含量低于干姜,6-姜稀酚的含量高于干姜;何首乌的炮制方法主要为九蒸九晒与黑豆制,有研究发现经过炮制后何首乌的有效成分没食子酸的含量高于生品,且炮制品中含有生品没有的5-羟甲基糠醛这一成分;周倩等[7]利用HPLC法研究发现甘草炮制品的葡萄糖、果糖的高于生品,证明了甘草中的部分苷类成分在炮制过程中水解为糖类。除了上述研究外,中药生品与炮制品化学成分差异的研究还有栀子、延胡索、山楂、苍耳子、柴胡、川乌、马钱子等,如张良等[8]发现山楂炮制品的山楂总黄酮、水溶性有机酸、总磷脂含量低于生品,亚硝酸盐含量高于生品。在中药生品与炮制品的药效学差异研究方面,杨涛等[9]通过建立大鼠血瘀模型发现熟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高于生大黄,吴晓青等[10]通过建立小鼠热结便秘模型,发现生大黄的泻下作用显著高于熟大黄。还有对五味子、三七、决明子、狗脊、白术、酸枣仁等生品与炮制品的药效差异研究。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且中药药理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实现对每一味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以及药理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阐明。在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多种现代分析方法对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在药效机制阐明的研究方面,可加强生物化学、免疫学、代谢组学[11]等方面的研究,如高飞等[12]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川木香炮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川木香煨制后木香烃内酯等7个特征性代谢物发生了变化。
1.2 增效炮制增效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判断,如炙甘草、炙前胡、盐黄柏、盐益智仁、锻炉甘石、大蓟炭、地黄炭、酒萸肉、麸炒山药、焦栀子等中药炮制的增效机制已经得到研究[10],有研究[13]显示,在炮制过程中,栀子的藏红花酸糖苷-1、藏红花酸糖苷-2等苷类成分受热转化为藏红花酸糖苷元,凝血作用得到提升,栀子经炒焦后,凉血止血作用得到显著增强。但是用某种或某几种中药成分来阐明中药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炮制增效也可能通过辅料的作用直达病位。近些年来,有学者将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于研究中药炮制增效机制,发现炮制可以调节代谢产物产量来改变机体代谢状态,进而达到增效的目的。有研究[14]发现盐炙补骨脂、麸煨肉豆蔻这2种炮制品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糖代谢、氨基酸及脂肪代谢、能量代谢、调节肠道菌群等来提高治疗效果。
1.3 减毒毒性中药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应用不当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对有毒中药进行炮制减毒后,不仅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还可以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的疗效[15]。目前,中药炮制减毒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析改变的角度,且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半夏主要毒性成分是“毒晶体”,是蛋白与草酸钙组成的复合物,用明矾水炮制半夏后,“毒晶体”晶型被破坏,刺激性毒性显著降低;用生姜水炮制半夏后,生姜中的姜辣素类成分对半夏毒针晶的刺激毒性反应产生拮抗作用。但是,毒性中药对机体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得不到完全阐明,近年来,已有学者[16]将代谢组学应用于炮制减毒机制的研究,发现某些毒性中药经过炮制后,可通过调控机体肾损伤、肝毒性等标记物的能量代谢来达到减毒的效果。
1.4 缓性中医临床病症复杂,对一些中药进行炮制可以缓和药性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吴茱萸汁制黄连缓和苦寒之性、甘草制远志缓和燥性等,阐明炮制缓和药性的机制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钟凌云等[17]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发现姜制黄连组大鼠血样中5种氨基酸的含量呈增值趋势,表明姜制黄连对大鼠氨基酸能量代谢的能力强于生黄连;王雪洁等[18]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角度阐明了远志不同炮制品可以根据临床用药需求不同适当选取,如蜜制远志中总皂苷与3,6’-二芥子酰基糖酯的含量低于生品,这是临床上治疗咳嗽选用蜜远志的理论依据。
中药发酵技术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来充分发挥中药原本的药性作用。目前,中药通过发酵炮制来降低毒性是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19]采用药用真菌对乌头进行发酵处理可以降低剧毒成分乌头碱、中乌头碱以及次乌头碱的含量。目前,将发酵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借助微生物或酶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生物转化,如分解有毒成分来降低毒性作用,对某些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进行修饰以得到更有活性的成分,但是尚处于实验研究的阶段,需要深入研究以实现临床应用[20,21]。
中药经过炮制后,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均发生了变化,还会导致体内过程、毒性反应等多种变化[22,23],如大黄经过炮制后,熟大黄可以显著降低机体内游离蒽醌的浓度。中药的服用方法主要为口服,必须经过胃肠道吸收良好才可达到相应的药理作用,中药经过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对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性、生熟异用等机制进行研究,显著丰富了中药炮制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增强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可以充分挖掘药物潜在的药用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应对药物有效成分含量、药理作用等进行充分分析。相对于其他常规检测方法,代谢组学在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方面显现出很大的潜力[24],但是由于代谢组产物数据库不完善、数据分析工作量较大等因素,目前仅局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限制了代谢组学在中药炮制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笔者相信,随着代谢组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代谢组学将会在中药炮制理论研究方面展现出应用优势,以更好地推动中药炮制事业的迅猛发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