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山药膳的特色与寓膳于药的养生文化

2019-03-19 13:46:53孙启玉
光明中医 2019年13期
关键词:偏性博山药膳

孙启玉

“人以食为天”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核心,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脉就强壮[1]。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注意到食物本身也有偏性,也可治疗某些疾病,并逐渐形成了以“食”为主要手段的养生理论。

1 药膳养生理论

“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一句中,以及后来的《宋书》《新唐书》《宋史》《元史》等古籍中,也均有记载,但是古籍中的“药膳”应该是“药”和“膳”的并称,指“药物和膳食”,与今天所说“药膳”意义不一,而且据检索《中华医典》光盘中秦汉至新中国成立前现存的1156部医书,均未见与现代“药膳”意思一致的提法[2,3]。现在所述“药膳”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4]。从其定义可以看出药膳即特殊的饮食,药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且所加药物剂量宜轻,否则药味太浓,影响了食物滋味,就失去了食物“膳”的作用[5]。因此,今天所指“药膳”应该与古代的“食疗”意义相同。

药膳食疗由来已早,原始社会,人类在寻找食物充饥时,偶然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治疗或减轻痛苦的作用,于是,逐渐认识了药物。《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人记载神农尝百草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而非药物,说明,“药疗”是在“食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通过不同食物的偏性作用于人体,达到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列为上品的有120种,这其中包括了薏苡仁、芝麻、蜂蜜、大枣、百合、赤小豆等很多现在作为药食两用之品。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记录了93种食疗方,通过大量论述菜点配制与烹饪方法,来说明食疗的作用,以“膳”为主,以药为辅,寓治疗于饮食美味之中[7]。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对食疗的描述,说明食物不仅能够提供营养物质,供人体正常代谢,还具有治疗疾病的特殊性。

食物与中药一样均具有偏性,都有四气五味,食物的四气五味是食物进入人体后,基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身体感觉及应答反应[8,9]。比如性寒的食物可以使机体整体或局部温度降低;味辛的食物能够行气、温暖身体、发汗,如葱、姜、花椒等;味甘的食物能够缓解紧张、缓和痉挛等不适或疼痛,如饴糖、蜂蜜、苹果等。

食疗的最显著特点是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10],但是由于食物也有一定的偏性[11],可以利用其具有偏颇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不仅起到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的作用,还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岜山药膳的特色与内涵

中国有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北方菜系的代表,而博山菜正是鲁菜的起源。博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资源丰富,泉旺林茂,钟灵毓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再加上历史悠久的博山饮食文化,拥有“中国烹饪之乡”“中国鲁菜发源地”的美称[12]。著名的孙廷铨、孙宝仍父子为博山四四席的创始人,对博山菜及鲁菜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岜山位于博山经济开发区,岜山药膳正是在“人以食为天”的科学理念指导下,系统总结20余年岜山养生饮食文化及鲁菜系博山药膳的精华,采用孙氏家族传承的养生药膳技术,继承特色食材,通过煎、炒、烹、炸、贴、焜、蒸、煮、炖、焖、煨、熬、熘、爆、汆、烧、炝、烩、烤、扒、涮、挂霜、拔丝、卤、挂糊、上浆、勾芡、焯水、过油等30余种烹饪技术与方法制作而成。

岜山药膳主要分为营养药膳、调理药膳和患者住院期间的辅助治疗药膳三大类。

营养药膳包括菜、汤、主食、饮品、水果、药酒等,以营养和养生为主,比如用山药、山楂糕、面包糠等制作成的黄金山药糕,不仅外形悦目、味道可口、老少皆宜,而且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在果腹的同时起到补益的作用;以白莲藕、五花肉为主料,加入葛粉,制成的葛粉炸藕盒,具有益气滋阴的作用;用生姜、红糖、紫苏叶等制作的姜糖紫苏茶,可解表、行气、化痰等。营养药膳主要以营养滋补为主,适合所有人食用,深受食用者好评。

调理药膳是按平和体质之外的八种不同体质分别予以饮食调理,按照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八种体质分别搭配,针对不同体质有不同药膳。如调理气虚体质的茴香牛柳,牛柳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高,配合具有理气和胃散寒作用的小茴香,可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调理湿热体质的椒盐秋葵,以秋葵为主料,挂粉糊炸,可利咽、通淋、下乳、调经;调理阳虚体质的糖醋姜芽,以姜芽(姜的地上茎)为主要原料,加适量白糖、白醋、香油制成,可温经活血散结。

辅助治疗药膳分为心脑血管辅助治疗药膳、消化系统辅助治疗药膳、肿瘤辅助治疗药膳、糖尿病辅助治疗药膳、骨病辅助治疗药膳等类别。采用时令新鲜食材,针对不同需求有菜类、粥膳、主食、饮品、水果等不同药膳,如猪蹄及少量玉米须炖成的玉米须煲猪手,可用于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用苦瓜及桑叶做成的苦瓜桑叶饮,可辅助治疗糖尿病;用鳝鱼搭配山药制成的山药鳝鱼汤,可用于骨病患者的辅助治疗等。辅助治疗药膳主要是借助食物的偏性,搭配少量药物,辅助治疗疾病。

岜山药膳借鉴博山“四四席”的规制,讲究色香味皿,注重餐具花色,互相映衬,搭配和谐,采用精美的博山瓷器,使色香味皿相得益彰,美观大方。岜山药膳充分发挥食物的特性,力求在讲究“色香味形效,药味不露头”的同时又能做到在“煎炒烹烧炖”中不破坏中药食材的药性,做到了“良药可口、秀色可餐”。

3 寓膳于药 服务健康

孙思邈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因此,食物本身兼具营养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岜山药膳通过总结岜山养生饮食文化及鲁菜系博山药膳的精华,组织专家研究讨论,并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对药膳的功效、适应病证、用法用量、炮制方法等进行整理,食用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达到营养机体、治疗疾病、强壮体魄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也认为:“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都说明,节制饮食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反之,则对身体有害。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13],这也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食忌论述的重要内容。

药膳食疗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论为依据,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为治疗原则[14]。药食为伍,可药借食味,食助药性,而发挥其协同作用,将一些可食性药物变成美味佳肴,通过食物、药物的偏性来矫正脏腑的偏性[15]。药膳食疗是传统中医药的一大特色,应继承、发扬、推广、普及,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偏性博山药膳
源流“淄”味
走向世界(2024年10期)2024-03-25 07:03:47
可缓解干咳的两款药膳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8:00
能让你越喝越瘦的药膳方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20:08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0
原乡(外二首)
改善消化不良的两款药膳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6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6
看待中药毒性 厘清三大误区
中老年健康(2018年2期)2018-04-10 03:00:18
密码子偏性分析方法及茶树中密码子偏性研究进展
茶叶通讯(2016年2期)2016-03-24 12:30:00
三姐:博山下的白兰花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