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阳理论治疗脑中风谈中医治未病

2019-03-19 08:51赵静静刘文超
光明中医 2019年15期
关键词:扶阳医家正气

李 杰 赵静静 刘文超

中风先兆与中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可发展为脑中风,以突然出现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或视物不清,言语不利,甚至晕厥为主要症状,且发病突然,历时短暂,可自行缓解,复发率高[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8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或精神残疾,加重经济负担,造成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2]。随着生活节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3]。扶阳理论借鉴于《伤寒论》,张景岳倡导“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强调元阴元阳的作用,尤其重视人体的元阳之气。“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本文借助“治未病”理念,采用扶阳理论治疗脑中风,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1 脑中风

中风又名脑卒中,为风、膨、膈、痨四大难治病之一。中风病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薄厥、大厥、煎厥、偏枯、偏风、击仆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4]后代医家以卒然晕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痰涎壅盛、舌强不语等临床表现来指中风,并发展为独立的疾病名称。风为百病之长,诸急卒病多因风。战国至隋唐时期大多数医家认为:中风是“外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当内有脏腑失和造成营卫不足、气血亏虚,遇外风侵袭,就会导致突然出现中风诸症[5]。《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伤寒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唐宋以后,多数医家逐渐确立了内因说,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 ,叶天士提出“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中风的病因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为本虚标实,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脑脉失养,发为中风[6]。

2 扶阳理论防治脑中风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王清任认为,人体行动,全仗人体的元气,若元阳虚损,半身无力,则导致半身不遂,并创立了益气活血温阳法的补阳还五汤。扶阳派是现代新兴的中医流派,擅用附子、干姜、肉桂治疗阳虚阴盛的病症。扶阳思想在临床应用不断提高。扶阳学派的基本治则: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体现了重视坎中一阳即真火的自然流露,更是对“生命以火立极”的基本理论在实际运用上的创举。阳气者,是人生立命的根本,为化生精血、精液之本源,阳气的盛衰,可决定人体魄的强弱生死,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都可以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7]。董少龙[8]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就是阴阳,治疗疾病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即阳主阴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强调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不固,人即折寿夭亡。张道杰[9]认为:通过补气活血化瘀,可助推运化之力,可提高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损伤脑神经以治疗脑中风。

3 治未病

“治未病”的理念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主张在健康或患病前期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养等方法,使脏腑机能平衡,阴阳调和,达到“阴平阳秘”,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内涵主要包含3个方面:1)未病先防:在健康或疾病发生之前,就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疾病发生。未病先防,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袭两方面讨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顺应四时,防止六淫邪气伤正气。2)既病防变:疾病初期,疾病清浅,正气未衰,所以容易治疗,倘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就会加重,正气受损,导致病情危重。所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未然,是为上工”,是故: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10]:“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指出不仅要积极防御治疗病邪从浅到深向里传变,而且也要根据五行生克、脏腑的关系,防治疾病内传,这正是既病防变理念的核心。3)已病防复:在机体康复初期,人体的阴阳尚未平衡,机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预防疾病复发,主要重视精神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摄。体现了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强身、预防、治疗的思想,外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可以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注重养生健体,未病先防,防病在先,既病防变的思想,注重有病早治,病后调护[11]。

4 以治未病理论指导扶阳法治疗脑中风

脑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心脏病、嗜食辛甘厚味、肥胖和吸烟饮酒史[12],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防治脑中风具有重要意义[13]。“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上工治疗疾病的战略手段。中风发病之前或有先兆症状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避免邪气侵袭人体。通过控制血压、降低血脂、调控血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少食辛辣油腻,畅情志,劳逸结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早筛查和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地降低脑中风的发生。

脑中风的发生,本虚标实,虚久必瘀,历代医家认为精气内亏,元气内败,导致阳气真气无根,风、火、痰、瘀侵袭机体,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病。《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阳气的作用,为重阳理论奠定了基础。现代扶阳派认为:脑中风的治疗主要是温阳活血、益气通络,阳气旺盛,可促进阴精的化生,阳为阴主,气又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温阳可以促使元气生成,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推动、激发脏腑经络各种功能,可行气活血,达到治病目的。

中风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有资料统计:虽中风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但仍有40%的复发率[14],当中风初愈,邪气渐去,正气尚未完全恢复,人体的阴阳气血还未达到平衡,机体还处于相对比较虚弱且容易感邪的状态,若不加以防护,可出现中风后复中,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中风后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治未病”思想理念指导下,预防控制可能诱发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复发率[15]。

猜你喜欢
扶阳医家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清风正气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