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甘肃 平凉 743400)
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定不移发展壮大苹果产业。截止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稳定到6.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8.6%,户均7 066.7 m2,人均1 560 m2,为全国苹果规模种植第一县。2018年,挂果园面积达到4.3 万hm2,产量76万t,产值35.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5 500元。
静宁苹果先后获得“中华名果”等13个大奖,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出口创汇基地、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名片,被评为“2016全国果菜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静宁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十强县(市)”等荣誉称号。
2.1产业布局欠合理
2.1.1 品种结构单一 我县苹果品种搭配不合理,全部为鲜食品种,加工品种空白;早中熟品种严重短缺,晚熟品种过剩,而且晚熟品种极为单一,红富士占到了全县苹果栽培总量的95%。红富士苹果集中上市,销售期市场压力大,难卖现象频频出现。
2.1.2 区域化布局欠合理 作为我县第一大产业,我县中南部苹果产区已经达到苹果种植全覆盖,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近些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向西北部乡镇发展,一部分果园已经初见效益;而其中另一部分果园,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的影响,加之受当地农民观念所限,发展面积超出其管理能力,导致一部分果园疏于管理,只有面积而不见效益。
2.2生产成本日益加大
2.2.1 人工成本增加是生产成本上升的首要因素 近10年来,本县果园规模平均每年以近0.4万hm2的面积迅速扩张,面积的扩大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力投入来管理。而近年来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以二三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者寥寥无己。苹果种植者一大部分是年迈体弱者或不宜外出者和妇女,被业内人称作“38、60部队”。在苹果生产集中用工季出现“用工荒”现象,导致人工工资上涨,直接加大了果园生产成本。
2.2.2 农用物资价格逐年上涨增加了果园投入成本 农用物资如植保产品、肥料、果袋价格近年持续上涨;相关产业链上包装、运输、能源等费用的增加,都不同幅度的提高了果品生产成本。
2.2.3 果园机械化难度大,限制了“节本”生产的空间 我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少,果园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台地,大多数地块较小。地理环境所限,只能允许小型机械如小型开沟施肥机等机具进入,而大型机械无法进园操作。因而果园机械化进程缓慢,以机械代替人工来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狭小。
3.1病虫害发生日益频繁
我县境内海拔1 340~2 245 m,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海拔高,光照充足,气侯冷凉,得益于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对其他苹果产区病虫害较少。然而在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果园规模扩大、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各种因素影响,果园病虫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且病虫害发生种类有所增加。这样,对生产者的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有机肥投入不足、化学肥料施用不当造成板结问题
有机肥源不足直接导致有机肥施入不够;为追求快速效益而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引起土壤质量变差、肥力“透支”;化学肥料应用上不注重配比,造成肥料利用率不高。所有这些不合理措施,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土壤板结等各种问题凸显。
4.1果园标准化管理程度低
我县在苹果生产中制订了《静宁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当地苹果生产并具有较高水准的技术体系,在静宁苹果生产中作用显著。但由于县内南北气候差异大,各地产业发展历程的差距、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一致等各种因素影响,在管理水平上差别较大,标准化管理程度依然不高。
4.2果品质量均一性差
我县苹果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精细化管理,所产静宁红富士苹果,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酸甜适度,色艳味美;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维生素C6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优质苹果标准,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首届消费者喜爱的100件甘肃商标品牌”“2015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强”和“2016全国果菜产业百强地标品牌”等荣誉。“静宁苹果”近年来持续领跑国内苹果价格。不容忽视的是,外观、品质参差不齐、果品质量均一性差,部分果品质量较次,商品率低,售价不高,与优果价格相差数倍以上。
5.1部分果园树龄偏大面临更新换代
我县果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部分果园年代已久。现有6 666.7 hm2果园树龄偏大、病虫害滋生、树势衰弱,果实品质变差、效益低下,这部分果园难以管理没有发展前途而面临更新。今后,还会有一大部分果园随着发展面临同样问题。
5.2部分粗放管理果园面临淘汰
一部分果园,由于技术欠缺、劳力不足,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经济效益差;部分果园疏于管理甚至无人经营,没有收益,造成病虫害滋生,成为了其他果园发病的传染源。这部分果园必须进行淘汰。
6.1调整品种结构
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适度规模的发展早、中、熟品种,如嘎拉、蜜脆、红将军、新红星等,压缩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优化品种结构,丰富当地品种组成,实现鲜果的周年供应。晚熟品种中,适当的发展秦冠、优系富士等其他品种,避免品种的过度单一。
6.2提高果品质量
综观果品质量的现状,提质增效的空间依然很大。通过提高优果率、加大果品在高端市场占有率,利用优果优价,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今后应采取综合措施,在果实增色、增大果个、端正果形、提高果实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进行提升,做到“好看、好吃、营养、安全”;生产绿色食品,发展有机食品,促使果实品质再上新台阶。
6.3推行节本增效
6.3.1 推广省工栽培模式 以减少果园用工量为直接目的,简化果园操作难度。简化树形结构,培养高纺缍形、主干形和高光效树形,实现省力化修剪。发展宽行窄株模式,以适应机械化操作,减少果园用工量。在我县,“乔化砧+短枝型品种”密植栽培模式已积极探索且效果较好,具有树势稳定、进入结果期早、管理简单方便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6.3.2 加快果园机械化进程 针对果品生产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实,推动果园管理快速向机械化迈进已迫在眉睫。可着眼研发适合家庭经营和山地果园运用的小型果园作业机械,以适应小规模经营为主的果园生产方式。
6.4实现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提高果品产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的发展实际证明,粗放式管理已不适宜时代要求,苹果产业已经是以质量取胜的时代。在果品质量上要整齐均一、管理技术上要标准统一。同时倡导果园生产“双减”(减肥料减农药)、生产“绿色食品”“有机果品”。
6.5倡导优胜劣汰
淘汰一批品种不好、树龄老化、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低下且无发展前景的“苟延残喘”式的果园;倡导、鼓励、引导发展一批优良苹果品种、新型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
6.6发展新型经营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适度规模化种植,以现代化模式建高标准果园,变部分家庭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大户、合作社、公司化等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促使果园生产朝机械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