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对策

2019-03-19 01:39:50贺杏妹
广东蚕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困难群体高职

贺杏妹

浅谈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对策

贺杏妹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有待解决的难题。为了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与政府加强合作,制定系列策略,针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予以帮扶。政府与学校的帮扶对策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得到缓解,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致使部分大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的群体,且难以针对帮扶产生正确的认识,不能在帮扶下产生正确的就业理念。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在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

1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定义与特征

1.1 定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的是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生活经历、身体与学业以及专业等客观因素,性格、心态、思维等主观因素、而导致的、缺乏相应的认知、或表现的结果差强人意,基于就业的过程处在极其不利的地位上,没有被社会所广泛地认同,最终不为用人单位所接受与认同,不能正常就业的学生群体(即月薪比区域内的平均工资低)。现阶段大学生难以就业,导致大学生 就业困难群体产生。针对此群体要予以深层次地剖析,描述其主要特点,针对其科学地划分类别,从而剖析产生上述群体的原因,最终探究到相应的策略。

1.2 特征

1.2.1 就业出现困难

成为有效界定高等院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标志,同时相当于群体的本质特点。其表现形式是:或者被企业拒签、或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屡遭辞退,或者面试情形差强人意、或屡投简历且屡次不中;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傲自大、对于工作挑剔不已,没有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总之上述学生或者具有就业困难方面的意识,或者已经历过数次的实习历程,均由于缺失适应社会的能力,无法与职场需求相适应,因此不被企业所接纳与融入。

1.2.2 在性格与能力等层面表现得差强人意

针对即将走出校园且进入职场与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均需在某一方面存在相应的能力。上述学生群体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普遍在诸多层面呈现出较为欠缺的状态。其表现形式是:不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个人的素质较低、性格 内向、思维模式古怪、缺乏执行力、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心理素质不好、生活的能力有待于提高、缺乏优化的就业观念、自负或自卑等。以上缺点与不足导致上述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障碍重重。

1.2.3 心理高度敏感和脆弱

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使其面临社会生活境遇的时候,对比于普遍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压力较大。上述群体之中的大部分人参与过就业方面的竞争,然而往往屡次受挫。所以他们对找到工作岗位的信心不充足,过多地抱怨工作单位。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心理层面容易产生茫然与不满以及焦虑、甚至产生仇恨的心理情绪,导致其群体在学习和生活各个层面较为脆弱和敏感,难以进行自我调适,易对生活与社会失去自信心。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帮扶主体不健全

目前帮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体仅有政府有关机构与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学校的指导意味着当大学生在校时针对其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理顺其就业的思路。政府有关机构的帮扶既在大学生离开校园之后实现自己的职能,对其提供有关就业方面的优质服务,贯彻政府帮扶的政策。目前的帮扶工作仅能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就业的形势,没有基于实质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实质上其帮扶工作是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将社会与家庭以及企业融合于帮扶主体之中,主体需在帮扶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广泛地参与、共同合作,从而尽可能地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提高辅助。

2.2 帮扶策略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针对大学生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途径包括经济与政策两种,基于帮扶的过程,存在如下问题:(1)单一性,帮扶主体的范畴不广阔,只是针对一些提出帮扶申请的毕业生予以相应的帮助,而针对未提出申请的毕业生即便是在就业上存在困难也置之不理,也没有帮助在校就读;帮扶的形式同样是单一的,针对就业存在困难的大学生只是予以经济方面的帮扶,无法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2)零散性,帮扶的主体间无法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诸多大学生虽然事先接到事先帮扶,然而接受不到之后的帮扶,致使大学生无法完成相应的帮扶工作。学校贯彻大学生帮扶工作时存在诸多敷衍塞责现象,看到大学生就业证之后便对其就业予以认证,导致大学生的“假就业”现象屡见不鲜。

2.3 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偏低

使大学生就业受到深层次影响的原因是:大学生的素质很难使企业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帮扶大学生就业时,要充分提升其素质,便大学生能够“自助”。大学生就业素质涵盖以下层面:第一,综合素质,是影响其就业的最重要的素质,也可以在就业之后以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慢慢地加以培养,第二,心理素质,假如缺失心理素质,则大学生将没有适宜的岗位,因此帮扶大学生时,要充分提升其心理素质。

3 对策建议

3.1 政府与社会实施联动帮扶机制

首先,完善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的机制。假如学生家庭在经济上存在困难,要健全资助系统,优化供贷款的模式,使贷款的年限得以延长,缩减学生在心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增加基层服务政策,从而使帮扶的力度加大,诸如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使基层的岗位对大学生存在巨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激励就业困难的学生前往基层就业。其次,构建救助就业困难学生机制。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教育投资之后产出的群体,对比于普通的社会人员,其失业的压力更大。政府要结合社会构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社会救济机制。缩减就业困难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负担,从而使其心理上的压力减少。构建技能培训救助制度。社会保障机构联合职介组织或相关企业开设培训劳动技能班,免费为就业困难的学生提 供相关培训,如果合格则颁发职业技能证书,且安排至适宜的岗位中,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使其就业的困难得到有效地缓解。

3.2 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为依托、使帮扶就业做到卓有成效

(1)深化课程的改革,对于其发展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使办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应用型的本科学校,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与产业结构的特征相结合,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与办学的优势相结合,优化学科以及专业本身结构,密切结合学科的结构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开设或扩招专业时避免盲目性,及时有效地调节冷门专业招生的规模。假如某专业连续两年存在就业方面的困难,要以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为依据,或者隔年进行招生或停止。(2)优化高等院校就业服务的机构。以教育部的要求为依据,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要采取“专人负责”等制度。(3)完善就业实习制度。在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实习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易被忽略。高等院校要正确地认知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方面,使其育人的理念得以优化,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等模式,和企业共同构建实习就业基地,集产学研于一体,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机地结合工学,优化人才培育模式,向各种类型的企业中输送学生,特别是中小企业,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工作氛围,接受正确的职业方面的认知,充分地结合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企业的实践,充分提高转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提高综合的职业素养,为参与就业方面的竞争奠定基础。

[1]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69-71.

[2]吴松强.完善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4(4):63-67.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67

贺杏妹(1991- ),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G717.38

C

2095-1205(2019)05-114-02

猜你喜欢
困难群体高职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选择困难症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