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

2019-03-19 00:39李景平张晋宏
长白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政治

李景平,张晋宏

(1.西安交通大学 廉政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中国政治实践新的时代要求,围绕人民利益、政治权力、政党建设、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治观,并寓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由于政治本身具有系统性,因此,运用系统思维归纳、总结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及价值意蕴,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的生成以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予以逻辑的安排,体现出严谨的逻辑理路。

(一)历史逻辑:对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历史性课题的新探索

历史逻辑,反映的是事物在纵向上的演进历程和横向上的发展程度。中国政治发展内蕴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自主探索以及中华传统治国之道的有机统一。

首先,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历经500年,在时间上展现了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展现了从苏联单一政治发展模式到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并存,再到如今多种政治发展模式并存的发展过程。期间,时代课题也历经“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并存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三次转换。习近平曾从“六个时间段”①完整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并认为该历程也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1]。因此,通过历史回溯,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起始与发展,及在时代课题不断转换中如何认识“两个必然性”问题。这其中也蕴含着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得以形成及未来走向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也是在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得以形成的。

其次,对民族政治发展道路的接续探索是历史使命。在近代探索本民族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历经了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思想的失败,最终,马克思主义以其严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道路问题提供了指导。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理论为顺利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我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几代领导集体相继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及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及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及如何坚持和发展”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课题。事实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也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

最后,对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的继承创新是内生动力。古代政治智慧是对王朝兴衰更替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广博政治思想内核的高度凝练。其中,民惟邦本、选贤任能、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等治世经验仍具有当代价值。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39,40。习近平将传统政治智慧高度凝练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164这些传统政治思想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持久性和独立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从内容到形式,从道德标准、真理观念到思维模式、审美趣味”[3]276影响、支配甚至主宰着人们,成为民族稳定团结的精神纽带。因此,如何将传统政治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融合,在继承与敬畏中扬弃和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政治智慧在新时代发挥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成为新的时代课题。这既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厚思想沃土,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形成的精神基因。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理论逻辑,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政治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体现在:第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利益服务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寻求改造世界和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根本目的,将无产阶级及其革命作为实现目的的根本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5]313。同样,“以人民为中心”也始终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立场。他视民心为最大的政治,通过身体力行改善民生,并始终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6]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了民心、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统一。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关于政治本质的基本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不仅包括阶级斗争,还包括非对抗阶级的阶级关系,而国家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这为习近平推进我国政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习近平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就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最新注解;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抓住了权力监督的根本所在。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辩证法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将政治视为社会整个发展的一部分,同时政治自身也是一个有机系统。习近平在关于我国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中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辩证法的思想。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认为改革开放前后30年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提出政治制度因历史传统和具体实际而有所差异等。这些思想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深刻体悟,也使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的持续推进和创新。党的几代领导人依据不同历史形势和任务,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理论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过渡和发展理论,同时,将新中国成立后剥削阶级业已消灭的政治关系重新定义为人民的内部关系。邓小平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明确指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7]194,但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内涵、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新阐述以及提出的处理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基本方略,为我们明确社会主义本质、推动中国政治转型和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江泽民提出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8]317,318。胡锦涛则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要贯彻“四个坚定不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中国政治建设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9]285。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探索出独特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贡献。

(三)实践逻辑: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新要求的科学回应

实践逻辑,反映的是问题导向,即始终以发现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政治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指导下,以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为立足点,为推动解决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

首先,过去五年的历史性变革内生于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科学指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对20世纪末最初提出“建立小康社会”目标的使命延续和接力探索,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理想。为此,需要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法治作为根本保障,同时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视为破题关键。整体谋划是顶层设计,关键还要保证有效落实。为此,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不仅在观念上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苦干思维,而且要通过制定时间表、落实主体责任、完善问责机制等具体措施保障政策有效落实。正是在这一整体谋划和狠抓落实成效下,我国政治实践在民主法治、党建、外交等方面成效显著。这既内生于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科学指引,也用实践成效证明了其形成的必然性、内涵的科学性、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新历史方位的政治论断内蕴着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时代特色。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超越或脱离特定时空场域而产生,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就是当前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集中理论体现。反映在时间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根本价值诉求的接续探索,并用伟大中国梦将我国政治发展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反映在空间上,则是与资本主义并存中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的探索结果。因此,时空与人民立场的统一性成为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形成的特定语境,体现了继承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统一的理论特色。而习近平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则是继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新变化作出的第三次科学研判,这表明了习近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其政治观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最后,提升政治认同的现实需求内蓄着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发展动力。党的政治认同反映的是党群关系,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和特殊性特征。没有任何一种合法性资源是一劳永逸的,也没有任何一个执政者仅仅依靠一种合法性资源便能长期执政。这就要求执政者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新的合法性资源以获得民众广泛和持续认同。当前,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主义”“陷阱说”层出不穷,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存在偏见。而国内,党的建设依然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一些人用西方宪政民主来裁剪中国政治实践,一些人否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质疑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党的执政合法性,从而影响了民众的政治认同。这需要理论对现实问题作出积极、科学回应,这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发展的现实动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核心内涵以人民利益为基点,从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发展观五个维度铺陈开来。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的政治经济观

习近平认为党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具体而言,习近平从前提、价值和保障三方面阐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把握客观规律是党管经济的根本前提。习近平认为把握客观规律必须要有锋利的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真懂真信、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理论指导下,习近平根据中国经济现状,作出“三期叠加”的新研判,并称为经济新常态,并从消费、投资需求、国际收支等九个层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9]229-233以此为据,在策略上提出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转变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论断、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在方法上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稳中求进、底线思维等。这些都是习近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集中体现。

其次,坚持人民共享是党管经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面对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现状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习近平强调不仅要“做大蛋糕”,还必须“做好蛋糕”。为此,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2]112,且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此外,习近平还十分注重“分好蛋糕”,这在他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都要最终落脚到人民共享这个价值导向上,并实现全民、全面、共建和渐进四个层面的共享。可见,习近平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注重的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有质有量的需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切实实记在心底、落在行动。

最后,创新领导方式是党管经济的重要保障。习近平认为党管经济就是为经济把方向、谋全局、提战略、定政策和推改革。为此,“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9]19,保证政策落实,最终实现有效和科学领导成为根本要求。可见,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是习近平提高党领导经济能力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在思想这个“总开关”上,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作必修课,同时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等。全党思想的统一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力量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行动上,习近平强调“三分部署、七分落实”。为此,中央专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并要求各级党委负责、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体制机制完善等举措。可见,以思想创新为总开关,以机制完善和方法创新为条件,以有效落实为根本,注重思想与行动的有效统一是习近平创新党对经济领导方式的总体思路。

(二)以人民利益为内核的政治关系观

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体现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从价值导向、现实目标、根本途径三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关系注入新内涵。

首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将民心向背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体现出他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洞见。他在多个场合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古言警句来告诫全党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习近平时刻心怀忧患意识,多次指出党依然面临“四大危险”“四种考验”,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依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将“人心向背”剑指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追求作为党的庄严承诺和历史使命。这不仅彰显出习近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与坚定,也反映出习近平强烈的忧患意识,成为其治国理政的政治本色。

其次,保障政治权利实现。政治权利是人民实现其利益的政治途径,能够有效化解政治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要让人民在政治权利的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上有更多获得感,为此,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个“管总”的东西。一方面,习近平指出政治权利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要提升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和发展、化解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法治最终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9]115,所以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要将保障人民政治权利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布局、重点任务等有准确明晰的把握。这些都反映出习近平对如何从法治角度保障人民政治权利有着深切的思考。

最后,群众路线贯穿一切。群众路线是党将正确思想、主张和政策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阐释群众路线是什么、为什么坚持、怎么坚持,并从“根本力量、根本宗旨、政治优势、评判标准”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他告诫全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10]20为此,习近平提出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反四风”为突破口,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深入基层,大行调查研究之风。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身入’更要‘心至’”,解决老百姓心中最着急、担忧和抱怨的问题,保障好群众最关心、直接和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路线思想和工作方法业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法宝。

(三)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的政治权力观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习近平从政治权力的来源、行使和监督进行整体思考。

首先,权力之源。政治权力的归属和来源决定着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章要求领导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10]50,从国家根本法和党内根本法规的最高层面规定了政治权力的来源。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9]147,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对照、改造和提高自己。习近平还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高度凝练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并要求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和敬畏法纪”[1]。心对权力和职责有所敬畏,就会对人民有所恭敬、担当和忧惧,这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安身立命之本,彰显出习近平不忘本源、心系人民、心存敬畏的执政本色和情怀。

其次,权力之用。即“将权力用到哪里”和“如何正确使用权力”。一方面,“权为民所赋”的政治逻辑决定了“权为民所用”的政治实践。习近平指出权力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9]147,领导干部要始终心系百姓。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要“依法用权、为民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9]147,“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1]。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9]147。习近平指出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11]。因为领导干部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推动者,所以领导干部是否公私分明、依法履职,直接反映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和党内政治风气的好坏。“依法、为民、公正、廉洁”的统一是习近平政治权力思想的内核。

最后,权力之束。习近平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出制度建设是权力监督的根本之策,目标是要建设“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105,而只有立足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现实,循序渐进、兼容并蓄才能不断革除制度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党章修订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就是作出的顶层设计。在具体策略中,习近平强调要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无禁区、无死角。为保证制度落实,中央对各级党委、纪委、基层党组织以及普通党员的监督职责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要敢于突破,又要稳扎稳打。可见,习近平对权力监督的思考是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立监督体系、党员自身等层面铺陈开来,彰显出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系统性思维,形成独具特色的鲜明的权力监督思想。

(四)以积极健康为导向的政治文化观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并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培育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政治文化是党独特的精神标识。党内政治文化是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与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结晶,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内蕴着政治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统一性。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核心内涵。党内政治文化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革命文化为“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本”。这反映出党内政治文化有着坚实的实践源泉和深厚的文化传承,也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的自信心的根本所在,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文化特征。习近平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坚持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新时代赋予了党内政治文化以厚实的文化涵养和实践来源。

其次,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实践证明,只有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才会形成良好政治生态、促进政治实践取得成效。习近平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作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9]181的新论断,是对党内政治文化重要引领作用的高度肯定。党内政治文化主要通过作用于全体党员的心理而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继而引领、规范和评价着党内政治生活,这表现出党内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内隐性特征。新时代党依然面临的考验与挑战要求党必须首先要“讲政治”,即从政治层面把党各方面的建设统领起来。“欲事立,须是心立”,党员理想信念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因此,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是形成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首要任务,这是习近平对党内政治生活现状及对整个政治生态通盘考虑的结果。

最后,政治文化的旨归是以文化人。党内政治文化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全体党员,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会引领党员自觉牢固树立并倡导弘扬作风正派、为政廉洁、艰苦奋斗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会自觉摒弃和鲜明抵制潜规则、码头文化、小团体文化等庸俗腐朽的价值观。为更好、更有效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习近平认为要对如何和怎样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他指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建得好、立得住、管得长”为根本目标,结合政治实践,紧扣突出问题和矛盾,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循序渐进。有效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还需要科学建立和充分利用相关载体,其中“三会一课”的制度化、常态化成为提升党员思想意识和理论水平的核心载体。这些相关论述和具体举措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体悟,也是对当前和未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出的整体把握。

(五)以人民民主为根本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发展是任何执政者都面临的目标和任务,习近平对政治发展的原则、目标和途径都有独特见解。

首先,坚持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关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习近平坚持不唯一、不照搬、不输出的明确态度,认为一国或地区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本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9]286。相应地,国家领导人是否有序更替、执政党是否依法领导、权力运用是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人民是否充分参与、国家决策是否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才可以作为评判一国或地区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和有效的根本标准,而非将标准定于一尊。同时,习近平对政治发展道路独特性的一贯坚持,并不等于固步自封、完全排斥世界政治文明有益成果,而主张在坚持本国政治制度这一根本前提下,秉持兼容并蓄和批判、借鉴的态度,切忌囫囵吞枣和邯郸学步,强调“只有扎根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9]286。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指导下对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洞见。

其次,彰显我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内蕴着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而取得的实践成效正是对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最生动佐证。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后我国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并实行任期制、坚持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依法治国、执政和行政的共同推进等。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取得了历史性变革,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9]288。因此,我们有理由坚定道路和制度自信,但自信并不意味着清高、满足和固步自封,而是要把自信和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这反映出习近平对道路和制度自信的坚持和坚定。

最后,把握国内国外发展的关联性。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习近平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2]为此,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摒弃了传统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顺应了当今世界多极化和共同发展的趋势与合作共赢的要求,这体现出习近平政治发展观的全球化视野。

三、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新飞跃,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一)理论创新价值: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发展的新飞跃作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原则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清醒的理论自觉是创新前提。理论自觉,意味着主体有意识地、积极地、主动地用理论指导实践,“自觉消除理论失觉和理论矮化”[13]422。高度理论自觉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几代领导人都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政治发展实际而形成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观,并把理论研究进一步作为责任与担当。同样,习近平无论在价值立场、党建、权力监督还是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无不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作为根本前提,强调要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科学性、生命力和价值性,要做到自觉坚持和自觉贯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针对“三化”“三失“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要补社会科学的课,要构建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清醒的理论自觉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创新研究在理论上又推向了深层次研究。

其次,坚定的政治信念是创新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开始研究政治现象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这规定了理论的价值导向。同样,纵观习近平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政治信念始终都是贯穿其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和政治发展观的一条红线。人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拓者,也是实践成效的受益者。习近平将“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创新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立场的坚定捍卫,也揭示了理论内蕴的本质特征。

最后,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创新原则。“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最终目的就是发挥制度优势、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此,习近平认为要会用和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实质上也是理论本身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因此,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在问题导向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政治实践课题,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导,也是进一步从政治实践中深化出的理论总结,为未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与持续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方向指引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思想结晶,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价值规定性。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规定了价值导向,坚定了政治立场,即“为了谁”。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立场,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中。习近平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终目标和归宿。这体现了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也促使他始终将人民作为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开拓者和最终受益者。

其次,战略连续性。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形成完整路线图和时间表,即“往哪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最终政治理想,但这个理想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群众接力探索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有着特有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因此,习近平提出的“两个阶段”不仅寓于几代领导人作出的“两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的跨度86年的宏伟蓝图中,也是对未来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作出的更加丰富立体和深邃长远的发展规划。

最后,部署具体性。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制定可操作性步骤,即“怎么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也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的深刻内涵,为未来政治发展具体走向作出具体部署。其中,最终目标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举措则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层面予以落实。

(三)经验借鉴价值: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是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超越了西方宪政民主理论,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首先,不唯一。世界政治发展模式和道路是多样性、特殊性的。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揭示的政治发展是普遍性、统一性与特殊性、多样性统一的客观规律,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为形成独特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习近平始终认为一国或地区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政治发展模式的截然不同。放眼世界,无论是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尝试,还是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的腾飞,都是最生动的佐证。习近平坚持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将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题由单选题变为了多选题,再次证明了西方模式的非唯一性,再次打破“历史终结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作出了积极示范。

其次,不照搬。在批判与借鉴中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生成逻辑的统一性中,以群众利益为基点纷至呈现,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是实践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社会主义500年、建党98年、建国70年、改革开放41年、十八大以来7年的艰辛探索中走出来的,也是从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的厚植沃土中生长出来的,有着独特的形成逻辑与实践理路。最终探索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基本经验和根本原则,成为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这为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思索源泉。

最后,不输出。尊重他国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习近平的新时代政治观根源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内蕴着指导中国政治实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也十分希望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并不等于“输出”中国模式,而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汲取智慧、参考方案、反思自身,探索属于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和道路。因此,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政治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最本质的思想理念。

注释:

①“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阶段、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引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19-2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