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丹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工具被广泛使用,很多大学生平时热衷于发微博、聊微信、传视频,这些新媒体工具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让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夹杂着一些享乐、拜金等消极思想和不良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力,造成了价值观混乱。一些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是道德和法律的真空地带,以为网络可以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可以为所欲为,尤其一些自律意识差的大学生更容易迷失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人民日报“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尖锐指出“目前新媒体有三大死穴:让人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低俗恶搞、不良广告、虚假新闻这些“精神垃圾”阻碍了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推广,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危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诚信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学习能力,受社会失信行为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去模仿,从而导致失信行为的发生。个别大学生为吸粉博眼球,不惜传播虚假信息,如中国青年网报道,2016年在校大学生王某故意编造“柳林出现恐怖分子”的虚假信息在微信传播。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处以500元的行政处罚。
在考试中缺乏诚信的问题时有发生,这种行为影响了高校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与进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很多高校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应对此类问题,增加对违背规则的学生的处罚措施。然而,考试作弊仍然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抄袭作业、代写作业、购买试卷等行为屡屡出现,且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有些还利用电子工具来进行远程信息传输,如采用眼镜式拍摄器、针孔摄像头、手机等设备进行拍摄,传出试题后组织专人在考场外答题,答完题再通过微信或短信,将答案发送至微信群内或群发短信至考生。考生则用米粒式耳机、手机、骨感振动器、橡皮式接收器、笔式接收器、手表式接收器等类型设备接收答案。这些利用无线电进行信息传输的手段增加了对考试作弊进行防范的难度。
助学贷款曾经让很多寒门子弟圆了大学梦,但时至今日,这项措施遭遇了极为巨大的压力。一些原本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的学生,伪造了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将交学费余下的费用购买手机、电脑甚至用于吃喝玩乐和攀比消费。一些获得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甚至还有恶意逃款的行为。随着借贷平台的网络化,大学生获取贷款方式已不限于现金借贷,途径日趋多样化。这些网络平台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大学生的支付购物平台,如分期付款,并提供少量现金贷款服务;另一种是P2P贷款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生贷款和风险投资贷款服务;第三种是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如京东、唯品金融、蚂蚁等平台。这些网络信贷方式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挑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能力。金融信贷的本质是一种信用贷款,是以在校大学生的个人信用作为抵押担保,与个人诚信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没有强制性规范要求网络信贷金融机构对大学生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信用评价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对其提供贷款。大学生群体的个人征信存在巨大空白,个人信用记录不完善、对信用风险的防控意识不足,有些大学生用虚假的信息进行贷款,最后无力还款,影响个人征信,被列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黑名单,不仅不能再贷款,不能办签证,而且违约情节严重者还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随着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它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大学生在课外闲暇之余有很多接触新媒体的机会。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探索书本以外的世界,开拓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分裂势力渗透网络,他们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和腐朽思想来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政治信念。[1]目前虽然出台了一些针对新媒体监管的规章制度,但是比较抽象, 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且监管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还不能满足当前的监管需要。有很多高校还未能完善相关监管机制,难以对校园新媒体进行监管,而大学生们也希望高校建立健全对校园新媒体的约束制度,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今天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全由父母照顾,没有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面对现实问题时,缺乏理性判断与分析的能力,容易成为非法网贷的受害者。而近年来,非法网贷残害大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套路贷”“校园贷”“裸贷”让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校园贷背后折射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欠缺的问题,从学生角度而言,主要是因为个人意志品德不够坚定、缺乏契约精神、存在虚荣攀比心理,在面对各种消费诱惑时,很多大学生不了解资金借贷涉及的法律知识,被网络贷款所标榜的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所打动,完全看不清各种网贷的陷阱,缺乏对网络贷款安全性的分析评估,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面临的风险。另外对网贷合同也不够重视,签约时没有仔细研读贷款合约,对违约条款、逾期支付违约金等细则缺乏认真研究,网贷一旦逾期未能还款,就必须按照合约缴纳违约金及支付高额利息,否则会收到来自贷款平台各式各样的催款通知,生活及学习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会遭到暴力催债,借款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有些大学生因不堪暴力催债的压力而自寻短见。
高校诚信制度是高校根据社会诚信文化要求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专门制定的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2]。但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将其落实到教学环节及学生管理之中。本来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它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当中所占比重很低,融入教育教学的程度不足。一些老师认为诚信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职责,与己无关,自己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没有把道德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忽视了教书先育人,育人先立德的这一要求。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相应的诚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于诚信规范内容不够具体,存在盲区,也没有完善对于师生诚信奖惩的制度,影响了诚信教育机制作用的发挥。
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高校应主动承担诚信教育主体责任,多渠道营造诚信教育环境,完善大学生的诚信立德教育体制。首先,要利用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做好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法律意识。使他们了解在网络媒体中发布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及其相关惩戒措施和规定,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高校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要向大学生传授新媒体技术相关知识,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辨识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强化学生网络安全及道德教育,使他们能避免被各种负面信息所诱惑。大学生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也应增强社会使命感,多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通过新媒体工具将诚信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利用QQ、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工具在校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举行“成功始于诚信”微博大赛、“诚于心 信于行”微电影评比等。通过新媒体工具,以青年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诚信教育,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交流沟通,与传统的口头方式相比更便捷有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网络思政育人格局,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建立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并健全相关诚信管理制度,构建专项诚信评估体系,完善诚信记录档案。这一档案记录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的各项信息,包括了学业诚信、经济诚信、网络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涵盖了大学生活学习的整个过程。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伪造证明骗取助学金、网络发布不实传言、故意拖欠学费、编造虚假就业材料等行为都将记录在案,并将这些行为进行量化分级,采用学生本人自评、班级同学互评、辅导员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学生处评议等途径完成,最后的结果汇总反馈到各个学院,同时也反馈给学生本人,对学生在诚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和纠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同时也促使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自觉维护自己的诚信度。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丰富了高校诚信教育的载体,创新了诚信教育的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但同时也给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抓住新媒体普及的契机,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将德育与智育融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