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活力的研究进展

2019-03-19 01:29
山西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尺度活力街道

杨 垠 莹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 城市活力的研究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功能分区主导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重新思考,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Jane Jacobs(1961)通过对城市街道的研究,提出城市在人类活动和生活场所交织的过程中获得活力;要维持这样的活力,要注意功能混合使用(Mixed primary uses)、小型街区(Small block)、混合年代的建筑(Aged building)、高人口密度(Dense concentration of people)这四个条件[1]。Alexander(1977)认为城市是人的聚集地;他还将人的活动与场所之间的对应关系抽象为“事件模式”与“空间模式”的关联,即事件模式和空间模式将文化活动与公共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构成城市活力产生的基础[2]。Katz(1994)等则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New Urbanism),认为紧凑、步行尺度、功能混合、适宜的建筑密度是影响活力的重要因素[3]。Montgomery(1998)在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的框架下对城市活力展开讨论,提出活力城市应具有细致的肌理、人性化的尺度、混合的功能和连通的街道[4]。Gehl(2011)则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在公共空间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指出功能混合、慢行交通、开放而非封闭的空间都是影响活力的因素,并强调了公共生活空间对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作用[5]。

早期涉及城市活力的多是社会学视角的城市研究理论,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建筑学视角出发的城市活力研究增多,城市活力与城市空间的研究紧密结合。这时的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虽然城市批判者、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及社会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对城市活力的阐述和营造城市活力的设计理论,但空间形态和功能混合作为影响空间活力的两大重要因素被多数学者接受。

2 城市活力的研究内容

“活力”一词的释义为:第一指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指事物生存发展的能力,即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凯文·林奇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含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含义,简·雅各布斯和伊恩·本则强调“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蒋涤非则将二者结合起来诠释城市活力。长期以来,城市社会学和建筑学一直是切入城市活力研究的两个主要视角[6]:城市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活力是由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组成的[7],城市空间活力仅仅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空间表征;而建筑学的观点多表明城市空间活力可以通过设计手法营造[8]。

通过对近年城市活力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对城市活力的概念有着各自的界定(见表1),但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城市空间活力的认知已开始寻求基础共识,即城市空间活力存在二象性:城市空间活力是一种受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城市活动,即空间特征及其背后社会活动的同构体。因此可从空间形态特征和居民活动强度对其进行界定[6],而物质空间环境只是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的场所,其本身不能形成活力[9].

表1 不同学者对城市活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梳理,我们尝试从研究视角、研究尺度、研究对象和内容三个角度探究近年学者对城市活力的关注焦点。细分后的研究视角显示,从城市设计视角[6,8,12-16,19,20]出发的研究最多,伴有少量城市规划视角[21]、遗产保护视角[10]、社会经济地理学视角[10]和社会学视角[11]的研究。目前城市活力的研究已在多种尺度展开。从城市空间出发,主要有市域尺度[9]、城区尺度[6,12,13,15,21]、街区尺度[16,19]、街道尺度[14,22];从城市行政区划出发,主要有地级市[18]尺度和县级市[17]尺度。由此可见,目前街区尺度的城市活力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虽然尝试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策略的文章不少[23-25],但它们多是基于实地调研的个案分析,其成果的可复制性较小。

随后针对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和影响因素两方面。黄舒晴等(2017)以优质活动强度表征街道活力水平,运用现场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上海鞍山社区的街道活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得出功能密度、主动车流量密度及荫蔽率是影响社区街道活力水平的主要因素[26]。对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又可分为单一类别因素对空间活力的影响与综合因素对空间活力的影响两类。前者多关注城市活力研究早期就投入关注的城市肌理[26]、城市形态[6]、混合利用[26]等影响因素与空间活力的关系;除此之外,考虑到对城市活力贡献最大的选择性活动与社交性活动大多发生在公共空间里,所以公共空间的量与质也是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徐磊青[19]以上海轨交站域为例研究了其公共空间特性对城市活力的影响。

3 城市活力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城市活力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而近十年量化研究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城市活力研究的主要思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构建城市活力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另一类是对特定尺度下的城市活力加以实证研究,进而指出营造或提升空间活力的策略。

根据空间活力定量研究中所使用数据类型的差异,可将现有研究分为两类:基于传统数据的小尺度、高精度或大尺度、低精度的研究,和新数据环境[28]下大尺度、高精度的研究。前者多采用专家打分、现场调研等方法完成,例如陈菲等[12]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认知地图和现场访谈等方法确定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再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空间活力进行评价。后者则通常借助新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例如龙瀛(2016)提出新数据环境下街道空间活力的定量研究方法,即通过构建街道活力的影响框架,借助手机信令数据和与城市活力相关的POI数据,从定量的角度对城市市域范围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9]。虽然新数据环境下的空间活力定量研究颇具潜力,但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提供的个体行为数据对完整反映空间活力仍有重要价值。吴嘉慧(2016)通过构建包括“使用者数量”“使用者结构多样性”“使用者空间活动时长”“使用者空间活动频率”“使用功能的混合程度”“使用者对空间的满意度评价”“社会关注热度”七个层次的空间活力指标体系,分析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对台湾(中国)开敞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空间这三类公共空间的活力进行了定量评估[27]。

猜你喜欢
尺度活力街道
热闹的街道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活力
街道生活
宇宙的尺度
风居住的街道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街道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