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培桂 邓凤娟 麦辉
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 中医治疗外伤历史悠久,具有效果好、方法简便等特点[1]。中医对于外伤后患者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 为了观察桃红四物汤类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对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情况, 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用药的时间范围, 达到确保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 本院进行了本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12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82例, 女者38例, 年龄20~76岁, 平均年龄(52.44±10.39)岁;其中脑震荡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 脑挫伤18例, 硬膜下/硬膜外血肿2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本次研究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并予以批准。纳入标准[2]:①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患者;②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3]:①有血液病病史的患者;②合并对冲性脑损伤患者;③合并脑疝形成的患者;④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类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桃红四物汤加味选用免煎煮的中药颗粒冲剂,组方:桃仁3 g、红花3 g、当归5 g、熟地5 g、川芎3 g、赤芍3 g、三七/茜草3 g;根据受伤部位加入石菖蒲、郁金、藁本各3 g或柴胡、桔梗、枳壳各3 g等引经药或根据肿痛程度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各3 g加强散瘀止痛之力;加150 ml开水溶解, 餐后温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征象消失时间(头晕头痛消失时间、伤处疼痛消失时间及颅内积血吸收时间), 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72 h、7 d凝血5项(PT、ACT、APTT、Fbg、TT)、血小板计数、出血剩余量与总出血量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凝血5项、血小板计数及血剩余量/总出血量比值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72 h、7 d的PT、ACT、APTT、Fbg、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72 h、7 d血剩余量/总出血量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征象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头晕头痛消失时间(1.42±0.13)d、伤处疼痛消失时间(5.09±2.44)d、颅内积血吸收时间(8.63±3.1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86±1.01)、(7.21±2.63)、(10.74±4.29)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凝血5项、血小板计数及血剩余量/总出血量比值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凝血5项、血小板计数及血剩余量/总出血量比值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t P PT(s)治疗前 11.45±0.86 11.50±0.54 0.381 >0.05治疗后24 h 11.93±0.73 11.69±0.70 1.838 >0.05治疗后48 h 11.40±0.71 11.65±0.84 1.761 >0.05治疗后72 h 11.87±0.37 11.75±0.55 1.977 >0.05治疗后7 d 11.25±0.75 11.05±0.29 1.927 >0.05 ACT(%)治疗前 82.14±5.19 83.50±3.77 1.642 >0.05治疗后24 h 84.00±4.29 82.08±6.52 1.906 >0.05治疗后48 h 83.96±3.87 83.05±2.91 1.456 >0.05治疗后72 h 84.00±3.59 83.20±3.06 1.314 >0.05治疗后7 d 85.09±4.04 84.05±5.11 1.237 >0.05 APTT(s)治疗前 32.74±3.58 32.39±3.22 0.563 >0.05治疗后24 h 33.59±2.17 32.90±2.72 1.536 >0.05治疗后48 h 32.11±1.93 32.86±2.41 1.882 >0.05治疗后72 h 32.05±2.06 33.65±1.97 4.348 >0.05治疗后7 d 32.70±1.84 33.30±2.52 1.489 >0.05 Fbg(g/L)治疗前 3.67±0.74 3.69±0.31 0.193 >0.05治疗后24 h 3.32±0.52 3.49±0.46 1.897 >0.05治疗后48 h 3.44±0.44 3.51±0.28 1.040 >0.05治疗后72 h 3.67±0.43 3.61±0.37 0.819 >0.05治疗后7 d 3.23±0.29 3.13±0.27 1.955 >0.05 TT(s)治疗前 17.52±1.61 17.00±1.29 1.952 >0.05治疗后24 h 17.36±1.22 17.82±1.38 1.934 >0.05治疗后48 h 16.08±1.03 16.28±1.46 0.867 >0.05治疗后72 h 16.58±1.54 16.50±0.50 0.383 >0.05治疗后7 d 16.47±1.67 17.00±1.66 1.743 >0.05治疗后48 h 0.72±0.14a 0.83±0.24 3.067 <0.05治疗后72 h 0.48±0.22a 0.61±0.16 3.702 <0.05治疗后7 d 0.26±0.04a 0.47±0.29 5.557 <0.05治疗前 245.16±43.06 258.38±38.27 1.778 >0.05治疗后24 h 245.21±52.29 246.49±33.29 0.160 >0.05治疗后48 h 244.04±41.47 257.00±31.62 1.925 >0.05治疗后72 h 256.91±42.33 258.50±40.55 0.210 >0.05治疗后7 d 259.16±49.66 243.63±38.94 1.906 >0.05治疗后24 h 0.93±0.06a 0.95±0.01 2.547 <0.05血剩余量/总出血量比值血小板计数(×109/L)
表2 两组患者临床征象消失时间比较( ±s, d)
表2 两组患者临床征象消失时间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头晕头痛消失时间 伤处肿痛消失时间 颅内积血吸收时间观察组 60 1.42±0.13a 5.09±2.44a 8.63±3.16a对照组 60 2.86±1.01 7.21±2.63 10.74±4.29 t 10.953 4.577 3.067 P 0.000 0.000 0.003
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早在东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菀陈则除之者, 去恶血也”的治疗观点, 后世将之总结为一句经典语录“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4,5]。但是受到西医思维影响, 越来越多的医生担忧活血化瘀类的中药会对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影响而不敢应用[6]。导致患者积血吸收时间延迟、肿痛缓解缓慢、甚至血肿机化、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时有发生[7]。即使使用中草药治疗, 也大多限于外用或不敢早期应用。
桃红四物汤是《玉机微义》转引的《医垒元戎》中的一个方子, 也称加味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这一方名始于见《医宗金鉴》[8]。该方由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而成, 功效为养血活血。现代研究表明, 桃红四物汤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疲劳、抗休克、调节免疫功能、降脂、补充微量元素、抗过敏等作用[9], 其是临床上治疗创伤的基础方, 本院以桃红四物汤为底方, 在其基础上根据患者寒热体质情况加上三七、五灵脂、降香或茜草、蒲黄类化瘀止血药以避免用药时引起患者出血风险增加[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72 h、7 d的PT、ACT、APTT、Fbg、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72 h、7 d血剩余量/总出血量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晕头痛消失时间(1.42±0.13)d、伤处疼痛消失时间(5.09±2.44)d、颅内积血吸收时间(8.63±3.1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86±1.01)、(7.21±2.63)、(10.74±4.29)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桃红四物汤类活血化瘀类中药对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 但是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病程, 促进脑积血的吸收, 可于创伤早期应用。